杨爵拜水(蒲城卤阳湖)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

人常说:“天高皇帝远。”朝廷只知道渭北有伏龙原、紫荆原、九龙原,属于干旱丘岭地带,历年所定粮税官差很少。多年来,相安无事。就在湖畔群众享福的时候,朝廷里一道圣旨出京,让各州府县积极准备来年清明迎驾桥山祭祖。从北京到黄陵,蒲城是必经之路。这下子可急坏了县令杨爵:一来怕皇帝经过蒲城发现非旱塬薄收之地,有欺君之罪。二来是怕苦了老百姓。因为湖畔百姓都从丰收之余要替全县旱地农民代交部分粮款。如果朝廷加了粮差,今后百姓的日子怎么过?杨县令思来想去,彻夜不眠,半月下去面目瘦了好多,苦无办法!

转眼间过了大年正月十五,百姓们白天抬城隍爷出城,高跷芯子,锣鼓喧天,热闹非常。杨爵无心观赏。入夜,他穿便服出城散步解愁。一路上风清月明,不知不觉走下南原,来到湖边龙王庙前老柳树下,眼望着湖泊中鱼舟灯火一片,心中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多年,上对不住朝廷俸禄,下对不起黎民百姓。皇帝近日一到,百姓灾难即起,自己丢官事小,百姓死活事大。想到这里,杨爵流下泪来,心中一急,提袍跑地,面对湖面说:“龙王在上,蒲城县令杨爵为救卤阳湖畔一方百姓,宁愿弃官受罚,不忍百姓受害。望龙王能上奏天廷,在皇帝到来之前暂息湖水三天,让百姓和杨爵躲过此难。杨爵和百姓将给龙王重塑金身,整修庙宇,保证四季祭祀不断。”祷告已毕,叩头不已。说也奇怪,就在杨爵拜湖的第二天一早,卤阳湖水日退数十里,三天之内将百里湖水退尽,只留数百处低凹水地,小者水不盈尺,大者至数十亩。湖底经过暴日蒸晒,到处白茫茫一片,好像一片银乾坤玉世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卤泊滩。没有想到,为黎民百姓着想的县令杨爵并没有因为拜水救民逃脱朝廷的惩罚。随驾官要过路线,杨县令坚决拒绝,不久被罢去官职。老百姓不忘杨县令德行,代代相传留传下这个故事。

廉政诫石(蒲城)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2)

蒲城碑林,珍藏着一个残碑,人们叫它“廉政诫石”。

这块诫石原立于县衙二门西侧,今虽残损,字迹尚清晰可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话是名太祖朱元璋告诫属下官员要廉政爱民的诫令。朱元璋出身贫寒,登帝位后,首创八股取士之先例,爱民重士,颇多善政,惟求治太急,疾恶太严,尤对贪官污吏从不心慈手软。1385年(洪武18年),明太祖颁布亲自编撰的《大诰》,接着又颁布《大诰续集》、《三篇》。《大诰》三篇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组租误役、流亡隐匿等案例及凌迟、枭首等重刑。相传,明代每个官员上任前,都要拜“草人“。如果在任期间贪污受贿、贪赃枉法,一经发现,则活活剥下全身皮蒙在草人身上以杀一儆百并告诫下任官吏。明太祖还实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责大臣,他的侄儿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都被杖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则被鞭死。朱元璋严惩贪官的举止使“天下莫不骇然”,也使明代开国近百年,官场很少贪赃枉法之丑事!

六百多年过去了,一代帝王早已被历史淹没,而这方廉正诫石却一直保存下来,这说明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企盼公正无私一心为民的父母官。

四知先生(华县)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3)

杨震(59-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今华阴市)人 ,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杨震五十二岁的时候,从荆州赴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举荐提拔起来的官员,夜里怀揣十斤金子前去拜见。杨震拒收,王密回答:“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认真地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没人知道呢?”说得王密拿着金子羞愧离去。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知”典故,后人把它改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华县)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4)

郭子仪(697年-781年),汉族,唐朝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封汾阳郡王,世称郭令公。

但郭子仪的后代从小在蜜水里泡大,挥霍无度,门庭渐渐衰落,家产耗尽,只好沿街乞讨。得到30多年前的奶妈收留,但百无一用,主人不禁叹息到:“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醉打金枝 【华县】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5)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在郭子仪的寿宴上拒不行礼喝高了的郭暖借着酒劲,施以老拳,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华阴、潼关】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6)

宋太祖赵匡胤在家乡河南,未发迹时闯下大祸,跑到了陕西,进了潼关,到了华阴,又饥又渴,挡住陈抟的挑担,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了桃,伤心难过地说:

“老先生,俺一文钱也没有呀!”陈抟说:“没钱,那你在地上给我滚一下!”赵匡胤无法,果真就要在地上打滚,陈抟却赶忙拦住,说:“唉;一文钱难倒英雄好汉!”接着,陈抟就劝赵匡胤正投奔在潼关招兵的柴荣。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坐了天下,开宋朝基业,人称“宋太祖”。

赵匡胤卖华山 【华阴】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7)

赵匡胤投奔柴荣,英勇善战,深得柴荣赏识,为感谢陈抟老祖来到华山,见陈抟在石桌边沉思,石桌上放一盘棋,赵匡胤看到棋牌赌性发作,要求下棋,后经过一翻赌拼,陈抟提议华山上无人打扰,两人来到下棋亭,一连下了几盘,赵匡胤还是以失败告终,输掉身上所带银两,兵器和战马。赵匡胤就要用华山做赌注,陈抟便要赵匡胤写了文约,对垒开局,结果又输,因此便有了“赵匡胤下棋输华山”之说。

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着。民谣说得就是赵匡胤下棋输华山的故事

华封三祝 【华县】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8)

焚书坑儒【渭南市】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9)

在今渭南城沿沋河东岸南去2里的区委党校后院,有“灰堆遗址”,相传为秦始皇焚书处,这也是全国唯一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物证。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里的一次祝寿宴会上,李斯提出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秦始皇大为称是——“制曰:可”。准许了李斯提出的焚书的建议——即除去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各地所有一切藏书全部要交到当地官府烧毁。

白水杜康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0)

雄魏武帝曹操最爱喝杜康酒,曹操作《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后在文人笔下,杜康竟成了酒的代名词了。

杜康酒是我国珍贵的遗产之一。千百年来,杜康一直被人们奉为我国酿酒的“祖师爷”,是我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杜康,字仲宁,周代人,生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葬于此地。杜康造酒作坊的旧址,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白水县杜康镇)。此村三山环抱,松柏常青,附近有一条大沟,流水清澈见底,因杜康在此沟畔造酒,故名杜康沟。

铸鼎之源 【富平】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1)

《史记》中记载黄帝铸鼎在荆册,那么荆山又在现在的什么地方?《汉书·郡国志》也有注解:“荆山在冯翊怀德(今陕西富平县)”;《后汉书·郡国志》也有注解:“荆山在冯翊怀德。”秦中大地,是中华名族的发祥地。中华名族最早就是居住中陕西一带以华族为主的名族。《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富平,旧制北地郡,后周改为中华郡,寻罢,有荆山”,富平现存的古县域图中,荆山塬又称中华塬。

鼎是国家政权象征,黄帝、大禹铸鼎,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君子好逑 【合阳】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传唱历久的《诗经》中有爱情诗句,其发源地就在合阳的洽川。合阳是《诗经》文化之乡,洽川是中国爱情诗发源地。

合阳因夏启封支子于此,史称“古有莘国”。《诗经》首篇《关睢》所描写的是发生在洽川的周文王和太似之间的爱情故事;《大明》篇详细记载了周文王“在洽之阳(即合阳)”迎娶太似的盛大场面。据专家研究,《诗经》305篇,至少有20多篇与洽川有很深的渊源。合阳是《诗经》文化之乡,洽川是中国爱情诗发源地。

《五子之歌》【合阳】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3)

夏启晚年,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争得最凶,启将他放逐到有莘国(今洽川自然风景名胜区)。武观有心夺王位,无意守莘国,终于爆发了“西河之乱”。夏军击败西河军,活捉了武观。启死后太康继位,喜好安乐,有穷国的君主羿,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都。太康之弟包括武观在内共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在洛水湾等待他,作了一组歌,叙述大禹的功德,埋怨太康的荒唐。这组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

结草衔环 【大荔】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4)

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死后将他的妾嫁出去。后来武子病重了,要在自己死后将妾陪葬。武子死了以后,魏颗将父亲的妾嫁出去了。秦晋发生了战争,因地点在辅氏,今大荔县步昌乡小坡村附近,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魏颗因此获胜。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之恩的。

“黄雀衔环”。东汉时候,华阴有名的“四知”太尉杨震的父亲杨宝,九岁时杨宝在华山脚下,救下一只黄雀,杨宝梦见一黄衣童子,赠他四枚玉环,使其子孙洁白,且位登三公。

仓颉造字 【白水】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5)

仓颉[jié]生有“双瞳四目 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白水县杨武村(今北源乡杨武村)人,享年110岁,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后来“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皇帝为奖仓颉造字,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

仓颉造字成功,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这便是“谷雨”节气的由来。但鬼为什么要哭呢?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秦晋之好 【澄城】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6)

澄城有名之历史可上溯至秦秋。起初,晋强秦弱,晋国占有黄河以西大片土地。晋就在澄城地面上筑有瀓城。

瀓并不是多音字,唯有在事关澄城这里的发音改zheng为cheng,与澄同。这个地方为何被叫做瀓呢?“瀓,就是成的意思。两家议定婚事时,各派人在这里交换彩礼以最后完成婚礼的礼仪。”当初秦晋两国百姓多联姻,而联姻时都是到瀓城互相交换彩礼。流传千年的“秦晋之好”成语就是来源于此。

赵氏孤儿 【韩城】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7)

《史记·赵世家》所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地在陕西韩城市。当时晋国是北方大国,都城在故绛。河西十城皆属晋国范围。赵氏则是晋国六大公卿之一。赵朔的门客程婴就是韩城程庄人。现在仍有程氏后裔居住繁衍于此。

赵国“下宫之难”中,为了保全赵氏一脉,赵朔的朋友、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合谋演了一出双簧戏:一人献身,一人献子,保全了赵氏孤儿。

鱼跃龙门 【韩城】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8)

鲤鱼跃龙门的地方,距韩城市区三十多公里,是陕西、山西两省的交界处。据《名山记》记载:这里“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故曰龙门”。传说它是大禹在治理黄河时所凿,因而也称为禹门。

《太平广记》引《三秦记》说:“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鲤鱼跳龙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的一生,有无数次跳龙门的机遇,积蓄真谪奋力一跃,即使点额而归,也不留遗憾,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关于.About

订阅与联系

1、回文章顶部,点渭南青年门户网进行订阅(推荐)

2、搜索微信公众号wnqnw2120031__-或搜公众号渭南青年网

关注渭南青年门户网,渭南青年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百年沧桑的渭南(人文渭南之关于渭南的成语典故)(19)

投稿邮箱:wnqnw2013@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