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及能量本性(王达水著)1、 地震及能量特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地震是不是地下能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地震是不是地下能量(地震及能量本性)

地震是不是地下能量

地震及能量本性(王达水著)

1、 地震及能量特性

1.1 地震的科学定义

1.2 地震的基本特征

1.3 地震的多发特性

1.4 地震的能量特征

2、 地震时期的异常现象及能量特性

2.1地震时的异常现象

2.2地震时各种异常现象的能量释放共性

2.3 地震时各种异常现象的能量焦点

3、 磁体不被重视的几个能量特性

3.1磁场基本属性

3.2磁场"斜极相转"

3.3磁场"碎裂磁暴"

4、 地壳中的磁能分布突然变化--地磁爆

4.1 导磁性与介质密度成正比

4.2 地表磁力线分布的动态变化

4.3 地震的物理过程

4.4 余震

4.5 地下核试验引起的局部地震

4.6 几种类型的磁爆

5、 地震带上的地磁突变及动力源

5.1 东亚地震带分布

5.2 地震带上的地磁突变

5.3 地下磁场突变的动力源

6、结论与展望

理论应用:恐龙灭绝之因是汶川地震之源

前沿研究:论地震物理过程与能量本质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articleId=9284

摘要:本论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出发点,从地震基本现象入手,统观地震时伴随的各种自然异常情况,结合地震带的地质结构特性,以干旱和天体间特殊的空间轨道位置及引力场变化为支撑,从磁体的能量平衡原理为突破点,揭示了地震的物理过程与能量本质,即"干旱削弱地表束缚,引力促进裂纹加剧,地质撕裂产生泻磁,磁场失衡导致磁暴,磁爆扩张引发地震。"进而为人类认识地震及相关自然规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震、裂纹、磁场、泻磁、磁爆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国在难忘的2008年遭遇的一次特大自然灾害。灾难发生之快,灾害面积之大,灾害程度之重,救援救助之难,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这么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现代人们竟然没有获得哪怕是一点半点的超前信息,甚至比动物还被动,令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尤其面对地表上众多的地震带自然情况,对地震的本质认识与科学规避,是摆在整个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

“地震是世界难题,目前还难以做到准确预测。”尽管全球地质界都这么异口同声地说,但是,在认识地震本质的过程中,重新调整思路与扩展视野、整体思考与具体分析,特别是从地震的基本物象、能量释放原理、发生的物理过程诸方面进行深刻研究分析,非常重要与必要。

1、 地震及能量特性

1.1 地震的科学定义

地震,就是地表深处的内部能量释放之际,导致大地或海洋产生"波动、震动、摇动、扭动"的自然现象。

1.2 地震的基本特征

地震,具有发生之际的突然性,持续时间的短促性,能量释放的巨大性,地质破坏的严重性,伴生物象的多样性,余震的跟随性等基本特征。

1.3 地震的多发特性

地震是自然事件,分布在中国的地震带较多,中国因此是地震多发国。20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4 地震的能量特征

地震的能量巨大,甚至是超乎人们想象。比如,这次汶川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则相当于400×6 = 2400 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其理论依据有四:

第一,2006年7月28日,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地震分会会长何永年曾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30年后共同回顾唐山大地震,针对唐山大地震如此巨大的破坏性,他说:"唐山大地震是7.8级,能量相当大,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岩石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00颗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

第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震专家邓乃恭5月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震级,二是烈度。"震级衡量的是地震产生的能量,烈度衡量的是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邓乃恭说,"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距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烈度。"

据邓乃恭介绍,由于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震级相同,那么它们释放的能量也是相当的。如果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那么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也可以被认为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环球时报记者 刘洋 http://news.qq.com/a/20080513/000325.htm)

由于经过对地震参数的详细测定,中国地震局于"5.12"一周后将汶川地震震级从7.8级修订为8级。

第三,据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德威介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原本经过计算的震级为7.8级,与唐山地震震级相同,当后来调整为8.0级,虽然只提高0.2级,但是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摘自:http://news.qq.com/a/20080513/000325.htm)

可见,8.0级地震是7.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0.2 = 6 倍。因此,这次汶川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则相当于400×6 = 2400 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第四,这次汶川地震中心地区,其地震产生的加速度达到了1g,破坏烈度达到11度。而这个相当于2400 颗广岛原子弹的巨大能量,不仅即刻就几乎传遍全中国,而且震波还传递到了东南亚。可见,其巨大能量的迅猛释放过程,显然绝对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排山倒海的力量可以比拟的。

把地震与排山倒海直接比较,那么,地震能量的可疑点则暴露:即,排山倒海的发生时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能量相对地震来说则较小。如果是地球内部的地质坍塌或坂块积压造成地震的话,那么应该在地震时导致地表的大面积地质坍塌。可是,大多数地震并没有突出的地质坍塌。显然,这与地震时的巨大能量释放不平衡。

关于地震,现在的科学前沿的关键问题是,在地表之下,为什么能够形成如此大的能量聚集并在极其短的时间里释放呢?仅仅是板块挤压就能产生如此远远超越排山倒海的能量吗?而板块挤压是线条形的、切面形的,可是,地震时地表震动的能量释放却是以地下某点为球形波释放的,并且所释放出的其它所有伴生性能量(声、光、电、热),也几乎都是从该点爆发出来的。

尤其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接面,位于西玛拉雅山脉南面的山脚位置,几乎呈东西向交错重叠,与512汶川地震发生地的龙门山地震带的距离大于2000公里,而且中间恰好还存在西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多条地震带。显然,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撞击,非但没有在板块附近的地震带撞击出地震,反而是在距离更远的地方撞击出地震,这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进一步地,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东西走向交接面,是以青藏高原内侧为圆心的弧形,与几乎是南北走向的龙门山地震带近似于垂直分布,因此,板块撞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弧线内侧的直径方向产生巨大应力集中与能量释放。

因此,对于这些最基本的地震物象及其其他综合要素,我们在研究地震这道世界难题之际,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与思考,否则,人类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地震的本来面目。进一步地,对巨大的地震能量的释放机理需要重新分析、归纳、总结、认识、提高,对地震的研究和探索,绝不能依赖过去的老观念与固步自封的理论而艰难徘徊。

2、 地震时期的异常现象及能量特性

2.1地震时的异常现象

地震发生之前和发生之际,地震当地或附近有明显的多样性的自然异常情况发生。即:出现地光、地声,伴随地热异常、地下水异常、气象异常、地气异常、电磁异常等。

地震中出现的地光、地声、地热、地磁异常情况,均属于能量释放的异常情况。而这些能量都具有从同一个发生源爆发出来的特性,都是以球形波的方式释放的。

进一步地,这些异常的各种能量形式,或许就是一个本源能量体爆炸后的分解形式。显然,这很重要,但需要进一步详细论证。

2.2地震时各种异常现象的能量释放共性

地震时各种异常现象的能量释放共性,具有球形扩张性、辐射性、冲击性,是巨大能量在极短时间里释放的过程,具严重的破坏性,但是没有放射性的环境污染。

2.3 地震时各种异常现象的能量焦点

地震时各种异常能量的球形扩张特性,显然,意味着是从球形中心这个点爆发出来的,但是,与地表深处的地质裂纹切面挤压力量相比较,却显得不那么对称。

因此,地震时巨大能量释放过程中的伴生性物象,其聚焦一点的爆炸性能量的释放机理,才是导致地震的能量源泉之处,而仅仅是地质板块的机械挤压能量,无论如何是无法释放出地震之际的巨大并爆发式能量本质。因此,探索地震能量的本质,必须超越过去的思考模式和方法,必须把思维拓展到各种可能性的整体性研究分析上来。

3、 磁体不被重视的几个能量特性

3.1磁场基本属性

关于磁场,两个基本属性是众所周知的。第一,在磁体的外部,磁力线从磁体的北极输出,然后经空间后从磁体的南极输入。在磁体的内部,磁力线从南极向北极运行。第二,磁场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基本特性。

3.2磁场"斜极相转"

磁场具有"斜极相转"的特性,这是大多数人不怎么深刻认识的。

"斜极相转",指的是两个相互接近的磁体,当以磁场南北极方向非平行地接近时,也就是斜向接近时,此刻"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作用机理则表现为转矩作用,进而使两个磁体相互转动,并且,具有吸引转动和排斥转动两种特性。

3.3磁场"碎裂磁暴"

磁场还具有"碎裂磁暴"的特性,这是许许多多的人不怎么知道的。

磁体的"碎裂磁暴",其第一种情况是磁体或磁体的磁场磁力线在瞬间被剧烈压缩或突然大幅度减压,从而导致磁体磁力线碎裂(包括磁体外部和内部的磁力线),进而以爆炸形式释放出大量能量(光、热、冲击力等)。比如,磁炸弹就是这样的工作原理。

磁暴的另一种情况是磁体遭遇突然断裂,特别是从磁体内部开始的突然断裂,磁力线随之而来出现部分碎裂,进而以爆炸形式释放出大量能量(光、热、冲击力),磁场还有一个不被科学界重视的另一个特点,在于磁体外部从北极流出并经空间运行后于南极流入磁体的磁力线总能量,与磁体内部南北向流动的磁力线总能量是平衡的。同时,磁体外部的磁力线密度和磁压,远远小于磁体内部的磁力线密度和磁压。当磁体内部结构发生机械性裂纹等情况时,特别是动态中的裂纹之际,其内部的磁场磁力线分布状况必将改变,至于引起什么样的物理变化,是否会产生磁爆,对磁体的整体或局部结构将产生什么样的进一步促进作用,特别是针对天体类巨大磁体而言,与地震是否相关,是我们必须思考与面对的。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大陆板块总是没有在板块的交界面挤压出地震,偏偏是交界面数千公里之外挤压出地震,并释放巨大能量,这是任何道理上都讲不通的。

同时,地表深处板块交界面的挤压作用,其物理原理属于运动范畴,能量交换或释放属于机械性动量原理( E=mv ),因此,其能够释放的能量,取绝于板块间的作用面积、板块的整体质量( m )、板块挤压作用的速度( v )。可见,板块间的挤压作用,无论如何是无法在极其短暂的时间以球形方式释放出地震强大能量的。

另一方面,地球上的自然地震,不是核爆炸事件。因此,产生地震的能量本质,只能属于磁爆这种情况,特别是磁体内部遭遇突然断裂而引起体内磁场分布失衡所致的磁爆。进一步地,地震的能量释放原理如下述论证。

4、 地壳中的磁能分布突然变化--地磁爆

地球是一个拥有巨大磁场的天体,具有磁体的每一项基本属性。其磁场空间分布,整体上犹如一个慧星形状,"慧头"总是处于昼间地表,"慧尾"总是处于夜间地表。因此,地表空间的昼间地表磁场密度相对强些,夜间磁场密度相对弱些。

4.1 导磁性与介质密度成正比

地壳深处的磁场分布,属于磁体内部的磁场分布形式。即,磁力线从南极流向北极。当出现地质性局部裂纹与空洞或地质性密度分布严重不平衡情况时,地壳内部的磁力线分布方式和密度将随之出现非均衡情况,这是导磁物理特性与介质密度成正比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因此,地表的导磁性远远超越地表空间或者是地表裂纹的导磁性。

4.2 地表磁力线分布的动态变化

当地壳深处的磁场分布于动态变化之际,磁力线将随之发生密度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当地壳深处出现磁场分布快速变化,特别是出现新的裂纹之际,地下磁力线沿着裂纹从地表上泻磁则是必然的。

泻磁,实际上就是磁力线被挤压出磁体及空间回路,随之破碎而释放能量。泻磁的结果就是磁爆。小泻则小爆,大泻则大爆。

4.3 地震的物理过程

一方面,当地表层"由深如浅"、或者是"由浅入深"地出现新的地质裂纹之后,或者是原来裂纹纵深扩展之时,必将促使裂纹处地表层的磁场分布产生局部动态变化。即,从裂纹处必将出现地下磁力线的一定泻磁,也就是原来本应该从地下流动的磁场磁力线,将从该裂纹南端的地表释放出来;与此对应的原来应该从地表空间上运行的部分磁力线,则将必将从该裂纹北端的地表流进地质内部。当外界因素(比如引力场在地表局部的变化)导致巨大的地质裂纹突然出现时,特别是地表上突然出现"南北走向"的长裂纹之际,此刻,当新的局部磁场磁力线分布还没有来得及从新寻求到新的平衡之际,或者说是巨大的地表层裂纹突然发生之际,正好是地下磁场突然外泻的最佳时机出现之时。由于此时地下磁场减压突然并迅速,随之而来则导致地下磁场磁力线的碎裂性爆炸,进而释放巨大磁爆能量而引起地震。特别是在地表裂纹处的泻磁出口速度,小于地下磁场瞬间外泻的整体总流量,发生磁爆释放能量则必然。

当地表裂纹处的泻磁出口速度,大于或等于地下磁场瞬间外泻的整体总流量,则往往以地震前微弱的地磁、地电、地热、地声变化的形式释放能量。

另一方面,当地表层深处因外界作用(比如引力场在地表局部的变化)突然出现局部板块错动时,特别是地震带上的裂纹界面错动,其强烈的机械性错动能量,让地下磁场磁力线在泻磁从新调整分布的时候被引爆,进而释放巨大磁爆能量而引起地震。

进一步地,是磁力线的碎裂性磁爆本质,才能产生地震发生之前和发生之际的,以球形波释放方式出现的综合性异常物理现象。即,异常的地光、地声、地磁、地电、地热、地气及其异常的地下水和气候异常。

由于世间万物都遵从"量变质变"的物理规律,因此,地震前的综合异常现象则是自然而然的。对这些综合性异常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与掌握,是人类认识地震规律、预测地震危机、规逼地震风险、减少地震灾害的科学依据。

4.4 余震

余震,一方面主震导致的地质应力将逐步释放。另一方面,主震发生时震动能量对周边原来地质裂纹的发展促进作用。二者结合一起,促使周边地质裂纹加剧,随之而来,出现泻磁并磁爆,从而引发地震。

512汶川地震之后,为什么余震较多且量级较大,这与512汶川地震时8.0的巨大量级和浅源性地震对周边地质性裂纹的重要促进作用密切相关。

4.5 地下核试验引起的局部地震

实验证明,当量为10万吨TNT的核爆炸可引发里氏6.1级地震,而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爆炸可引发6.9级的强烈地震。

案例1: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核武器的国家。早在初期核试验时,美国科学家就注意到了苏联人发现的同样现象:在任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试验区周围20-30千米范围内往往会发生多次程度不同的地震。美国科学家据此认为,地下核试验诱发的地震很可能是由于核爆炸释放的巨大能量引起的地壳变化所致。

案例2:

1985年夏天,法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南太平洋进行了核试验,试验结束数天后,炸点附近的莫鲁亚环礁地区就发生了连续多起强烈地震,幸未造成太大损失。

案例3:

1988年,原苏联在哈萨克地区进行地下试验性核爆炸,两天后,远在千里之外的亚美尼亚地区就发生了大地震,导致4.5万人丧生,财产损失无数。

案例4:

1992年6月18日,美国在内华达州沙漠中进行核试验,十天后洛杉矶地区就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重大损失。

显然,地下核试验引起的局部地震,一方面,对地震巨大能量聚积性地爆发于地下深处的某一点这个事实,给予了最有力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对强大的外力作用促进地质裂纹加剧,进而诱发地震,给予了最有力的实践证明。

可见,地下深处以一点为中心并以球形方式在一瞬间就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地震,其巨大的动力源泉,不是来自所谓的板块挤压,而是来自地下类似于核弹爆炸的能量方式。然而,地震绝对不是核爆炸,其能量爆发于地表下的一个集中点而不是一个面或一条线。因此,唯一的情况,只能是磁力线的局部磁暴之巨大能量的释放方式。是地质裂纹导致地下磁力线在向地表泻磁时,由于泻磁通道不畅,当快速泻磁且能量巨大并拥挤之际,则发生磁爆,进而引起地震。地震前的地光及其地电释放和地磁紊乱,属于大地震前的初期泻磁过程。

进一步地不难发现,余震的发生原理,与地下核试验导致的地震是一样的。即,震动促进裂纹,随之促进泻磁,进而导致比主震量级低的余震。

4.6 几种类型的磁爆

4.6.1 人工磁爆

大家知道,纷尘爆炸无疑是能量的释放方式。

磁炸弹无疑就是人工磁爆,是人工制造的物体内部"地震",是能量释放的人工干预方式。人造磁体的"碎裂磁暴",实施的可行性方案至少有两种:一是永久磁铁的"磁体磁爆",二是永久磁铁的"磁粉磁爆"。它的工作原理,在于永久性磁粉或永久性磁体如何在一瞬间实现体内磁场磁力线向外释放(泻磁),并且要实现初期能量释放被阻塞的条件,即实现能量的释放速度超越泻磁总量及速度,进而导致磁爆炸。显然,磁炸弹的操作可靠性和安全性无比重要。

磁炸弹的能量当量,是比核能量略小的能量释放,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方式。可见,比粉尘爆炸的能量更加强大的磁粉磁爆或磁体磁爆,是磁能量的全新应用形式,走在前沿进行深入并广泛探索研究的,无疑将开拓科技新领域并引导新文明。

4.6.2 大气层中的磁暴及能量级

雷电是大气层中最典型的能量释放形式。雷电之际,乌云密布,风起云涌。人们知道,云层团是显然的带电体,是一个磁体。

当风起云涌之际,云团的内部结构性密度必然产生动态变化,当出现裂纹并在动态中自动调整磁场分布之际,必然是体内磁场紊乱之时,一旦原来的磁力线分布在调整中泻磁,磁力线将破碎,随之则产生电闪雷鸣,释放能量。这就是雷电的能量本质与物理过程。

由于云团是水汽的聚积体,具有电磁特性和磁爆特性。因此,当以大口径射电磁炮轰击积雨云团,特别是多炮同时交叉轰击,显然能够促进人工降雨。这样的电磁炮人工降雨,是最优化并环保的人工降雨方式,将彻底改变自然降雨的非平衡性,进而有利于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生活。

4.6.3 地下磁爆

地下磁爆,属于地下的磁场爆炸,是地质裂纹导致地磁场泄漏时,由于地磁释放速度远远超越在地表的泻磁速度,从而产生泻磁通道拥挤,随之产生局部磁爆,进而引起地震。

4.6.4太阳黑子磁爆及能量级

耀斑是太阳大气中的爆炸现象,表现为日面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太阳最大的耀斑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亿颗100万吨级核弹能量。科学家们通常用产生的X射线亮度来为耀斑划分等级,并分别用X级、M级、C级来代表强、中、弱耀斑。

耀斑爆发一般与太阳黑子活动的活跃程度有关,黑子活动越活跃,耀斑爆发就越强烈,无黑子耀斑爆发比较少见。太阳黑子往往成对出现在太阳表面,是磁场特性的显著表现。

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年。2008年才是太阳黑子爆发周期刚开始的一年,1月4日是开始的一个标志日。科学家预测2010年-2012年才是本次周期爆发的高峰期。

太阳黑子磁爆,是自然界的磁场能量体除地下和天空之外的另一种典型的磁爆方式。当然,规律不同,规模不同。但是,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是磁体向外界的泻磁及其爆炸。

5、 地震带上的地磁突变及动力源

5.1 东亚地震带分布

亚洲地震带的分布特点有三:一是盆地边沿及其外围弧形山脉地域,一方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昆仑山脉之弧形地域,另一方面如四川盆地西北部山地(512汶川地震正好位于那个地震带上);二是地质隆起带上,比如第一隆起带日本、台湾;三是地质凹陷带,比如,华北山东安徽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的产生原因,与地形上的形状突变有关,因为"能量巨变形状巨变"是物理学(材料力学)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地震带都是地质上的起伏波动区域,地质板块交接面的地质情况,往往在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比如,四川盆地西部的南北走向的地震带,属于碎裂型的山体结构,与刚性的盆地底部具有强烈的反差,并且具有天然的地质性裂纹特性,是地震易发的基因。再比如,塔里木盆地南部呈东西走向的昆仑山脉之高原地震带,与低海拔并沙漠化的塔里木盆地具有地质结构上的强烈反差,并且具有天然的地质性裂纹特性,是地震易发的基因。

中国地震带形成的本质性原因,与盆地对应的同期形成的山脉密切相关,详细论证见《宏观地球物理探索》、《塔里木盆地因小行星撞击所至》。

5.2 地震带上的地磁突变

地震带上的地磁突变,是地震发生的重要物理现象。有两个典型案例,能够证明地震发生时的地磁变化。

案例1:唐山位于中国华北地震带。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案例2:汶川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震带。这次"5.12"汶川地震发生当时,北川中学初中物理教师张家春,灾难来临之际,他正在初二(1)班上课,要做一个关于指南针的演示。可奇怪的是,演练过千百次的实验怎么也做不成功,指南针一会指这,一会儿指那,有些困惑的张家春拿起指南针想看个究竟,就在这一刹那,灾难发生了!"同学们,快跑!"年轻的张家春马上反应过来。

5.3 地下磁场突变的动力源

能够引起地震的地下局部区域性磁场,引起其分布突然变化的基本自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连续干旱促进地震带地下地质裂纹发展;二是与地球相邻天体间的空间位置出现特殊分布时,特别是呈一条线或呈直角三角形分布之际,其引力变化有利于地震带地下地质裂纹迅速发展。

5.3.1地震内因:地震带遭遇连续干旱

众所周知,物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帕斯卡定理:"压力容器内部每个部位,其压力的分布是均衡的"。但是,压力容器往往在遭遇撞击时,如果壳体正好存在隐藏性裂纹或疲劳性裂纹,那么,裂纹就是发生压力容器爆炸卸荷的最先破裂之处。

我们居住的地球,恰恰是一个有内部压力的天体,其内部向外扩张的压力主要有气压、汽压、磁压、液压,这些内压是被地表地质结构束缚的。可是,地震带上恰好有天然的地质性裂纹,甚至是纵深性的裂面,因而是地表结构上压抑地球内部压力的天然的薄弱环节。随之而来,天然的地质性裂纹往往是地壳由内向外释放能量时最容易找到的突破口。因此,地震带上多地震。

当干旱持续多年,直接的物理效果在于必然导致地表水急剧蒸发,地质结构在密度上表现为疏松,使表地质结构对其下的内部压抑束缚能力减弱,方便地表下气体外溢,促进地质裂纹扩展。随之而来,当该区域的内部地质发生如坂块挤压与错动作用或天体间的引力变化之际,地震在该区域发生则是顺其自然的。

在"长期干旱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探索方面,中国的地震专家耿庆国出类拔萃。他根据地区性大面积连续干旱的天气现象,总结出一定地震发生规律,并超前预报了这次512大地震,遗憾的是没有及时引起有关部门部门重视。耿庆国地震干旱原理的典型成就在于:根据历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与地震关系的统计,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5年往往是旱区。旱区越大,干旱时间越长,相应的震级越高"的统计规律(公元512年~1879年中国大旱后2~3.5年,发生了7次7.5~8级大地震)。1972年耿庆国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在19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旱震关系》(科学出版社)。2006年他根据旱震关系提出中期预报,近年阿坝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2008年4月26日和27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经集体讨论,作出"在一年内(2008.5-2009.4)仍应注意兰州以南,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预报(文字报告已报中国地震局等,4月30日密件发出),而且,耿庆国根据强磁暴组合,明确提出"阿坝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5月8日前后10天以内"(以上地震预报三要素:震级、地点、时间均已明确)。(信息摘录于:http://www.zuguowang.com/?action-viewthread-tid-9989)

5.3.1 地震外因:天体间的特殊位置

地球与临近的天体间的空间位置,当出现特殊星象位置之际,是引力场相对变化的极端时刻(出现较大值或较小值),此时段,有利于地表深处已经存在的地质性裂纹扩张,随之容易引发地震。比如,当地球与另两个或以上天体正好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天体的引力合力,有利于裂纹加剧;或者是两个天体(比如太阳和月亮)恰好与地球成垂直分布时,天体的引力分力,有利于裂纹加剧。

中国地震学者殷爱生,在研究天体空间位置关系对地震的影响方面,比较出类拔萃。他在所著《天象与地震》论文中提出"地震有11年,22年,57年,60年,83年的周期性规律。强调公元2000年后,是地震高发期。"他查阅元、宋、明、清、民国、解放后的历史记载,发现超新星爆炸对地震也有诱发作用。总结元、宋、明、清四朝天文与地震的相关资料,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金星或木星与太阳、月亮、地球成一直线时,如出现日全食、月食时,可能有地震发生。万有引力是外因,内因是地球内部的断裂带,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本质。近段时间,他还发现月遮辕轩十四也与地震有关。(信息摘录于衡阳日报2008-06-15(周刊) 记者 何芬 http://news.idoican.com.cn/hengyrb/html/2008-06/15/content_6536001.htm)

据现代天文仪器的精确观测,月球引力场对地表地质的显著作用,表现为能够让固体地壳产生0.5米左右的潮汐振幅。因此,虽然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的外泻,但当其接近于爆发的临界点时,月球引力所产生的固体潮汐振幅,将起到推波助澜并一触即发的作用,进而使得积蓄已久的地震能量突然释放出来。

“5.12”(农历初八)汶川地震那天,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连线的垂直方位上。发生时间于14:28,当地实际的天文时间是13:28,差不多是太阳当顶(12点)的时候,因为四川在东七区,比东八区的北京时间正好晚一个小时。也即,5.12地震的当时,平面上看,日心、地表上的汶川、地心正好基本形成一条直线,与月球正好是几乎垂直的分布。因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分力,有利于地表上的地震带的地质性裂纹加剧,进而客观上促使地下磁爆并释放巨大能量。另,13点是每天气温最高的时段,也是晴天里蒸发量最大的时段。可见,地表地质性裂纹的扩张,正好在那个时段容易发生。

唐山大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农历七月初二)北京时间03时42分53.8秒,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XI度,震源深度22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

显然,唐山大地震之际是下玄月牙初露之时。平面上看,当时太阳、月球、地球在一个方位上分布,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场合力相对较大的时候。并且,早晨03时42分53.8秒,对唐山当地而言,是引力场对当地的扭矩作用接近最大之时,因此,引力综合性作用有利于地震带上的地质性裂纹发展,进而为地震推波助澜。

显而易见,无论是对"连续多年干旱容易引起地震" 的规律揭示,还是"天体间的引力场变化容易诱发地震"的规律性总结,一个根本的局限性问题,在于这些原因与规律,无法解释地震时几秒或十几秒钟之际就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因此,只能是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研究课题,不是地震能量释放本质及其地震物理过程的研究课题。当然,这两类课题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揭示了干旱和引力场变化必然促进地质裂纹及其发展,进而是地震带上发生地震的关键性启动要素。因此,正如本文上述论证的那样,地表裂纹加剧过程时的泻磁过程导致的磁爆,才是引起地震的本质性能量源泉。

地质性裂纹变化对地震的促进作用,有两个人工干预的案例给予了充分证明:

案例1:瑞士开采地热不当引发3.4级地震

 2006年12月,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地热开采钻井钻至地表5000多米岩石深处,并通过灌水加压提取地热时,突然发生了地震。在随后的几天里持续发生的里氏3.4级地震,虽然没有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损伤,但当地居民对地热能的信任已被彻底动摇。

显然,开采地热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地下热能的压力释放过程。当地热及压力释放到一定程度之际,必然破坏地下的地质性结构,随之而来促进了地质性裂纹及其发展,进而导致地震。

案例2:井盐开采导致地震

四川自贡市,是中国著名的井盐开采基地,有盐都之称,开采井盐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井盐开采的同时,当地有天然气开采。不仅如此,自贡是地震多发地区,3级左右的地震,大约每隔3或5年就发生一次。

显然,开采井盐和天然气的过程,就是释放地下能量及压力的过程。当地下压力释放到一定程度之际,必然破坏地下的地质性结构,随之而来促进了地质性裂纹及其发展,进而导致地震。

通过此两案,显然揭示了另一个地震规律:即人工干预下的地表深处的能量及压力释放,在对地下能量的减压过程中,有利于其减压通道附近的地质性裂纹发展,为来自地表深处的泻磁活动奠定了基础,进而是引发人工地震的重要原因。

由于人工减压过程的速度不快,地质性裂纹缓慢,因此引起的地震震级不高,破坏力不大。

6、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论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出发点,从地震基本现象入手,统观地震时伴随的各种自然异常情况,结合地震带的地质结构特性,以干旱和天体间特殊的空间轨道位置及引力场变化为支撑,从磁体的能量平衡原理为突破点,揭示了地下地震、天空雷电、太阳核子爆发的磁爆动力原理,进而充分论证了地震的本质原因和发生过程,为人类认识地震及相关自然规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引发地震的综合要素和发生过程与能量释放原理的揭示,首先,为地震预测,特别是对地震发生概率较大的地域及发生时间的监控与预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具有有的放矢的重要指导作用。

其次,在磁爆理论的应用方面,为射电磁炮的新的人工降雨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有利于雨水在适当的时候降在该降的地方,从而促进广泛的雨量分配均衡,进而让人们看见沙漠变成绿洲的希望,看到地球环境向着好的方向平衡并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看到力所能及地减少水涝灾害的希望。

第三,还提出了磁体磁暴和磁粉磁暴的人工起爆思路,为人类探索新能源、发展新文明,开拓出新方向、新途径。

总而言之,地震带上的地震过程与能量本质是:

干旱削弱地表束缚,引力促进裂纹加剧,地质撕裂产生泻磁,磁场失衡导致磁暴,磁爆扩张引发地震。

当然,人们或许很难或者是很不情愿接受这个全新的地震理论。因为,人们目前似乎还没有真正掌握能够验证地质动态裂纹引发地震的具体试验或事实。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时的情况那样,当时是不怎么被人们理解并接受的。后来,是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人们才终于发现了新的行星天体及其运行轨道,进而才证明了万有引力理论的无比正确。随后,牛顿的其他理论因此而大放异彩,并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

本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如果确实需要一个试验来充分验证的话,那就是当人类制造出磁铁粉炸弹或者是磁铁炸弹之际,恰好就能够证明磁暴是磁体磁力线的碎裂性爆炸之物理本质,进而进一步证明地震发生的如本文论证的物理过程及其能量特性。

本成果的理论表述方式的简洁,大概不容易被科技界接受。因为学术界的人们早已习惯于高深理论来研究与论述客观课题,这是牛顿于300年前首开的不良学风。因为牛顿在他的回顾他的著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写到:"我原本不想把《数学的原理》写得如此深奥,只是为了让那些知之甚少但却故作姿态的学者无话可说。"

面对大自然,一切自然现象与规律,都以它自己的特点和属性而存在,与人类认识与否,如何认识,什么时候认识,乃至怎样描述等,都没有关系。用最简单朴素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描述最深刻的道理与事物本质,这是境界中的境界……

本论文以全新的思路研究地震,是地球物理世界前沿学术成果,尽管出自名不见经传学者之手,其成果本身,也必将在人类科技领域,引发一场强烈的思想文化地震……

展望未来,自地表深处的磁爆原理被认识之后,人类将来在面对地震自然规律之际,一是在"监测、预报、预防"方面的科技发展将会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对待地震带上的地质开发(能源、矿床、水土、森林、植被)、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各方面,将有更加可信的理论依据。三是在对待地球家园的和平建设上,将更加小心谨慎、有的放矢。

总之,人类总是在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上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文明进步的明天,将是一个更加和谐美丽的新纪元。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八日 于中国衡阳

理论应用:恐龙灭绝之因是汶川地震之源

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2008-5-23/116967.html

“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地震之后,探索地震的真正原因,防患于未然,是科学研究的必然,是人们的急需。

“恐龙灭绝之因是汶川地震之源”,看见这个题目,相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反对。然而,恐龙灭绝的原因人类一致以来没有彻底搞清楚。因此,当我们终于彻底揭晓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一颗直径较大的小行星撞击所至,那么,6500万年前地球上同期出现的“十大巨变”及其四川盆地西部和云南省为什么处于地震带的现实问题,就随之迎刃而解。

四川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是“刚性的四川盆地,碎裂的周边山脉。”其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四川盆地的盆地底部地质是刚性并深厚的?为什么刚性并深厚的四川盆地恰好有碎裂的周边山脉?因此,我们只有把整个系统的问题统一认识思考与研究分析之后,才会有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际,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恰好同期发生的十大巨变是:恐龙灭绝、大陆漂移、火山爆发与冰川形成、广泛分布的沙漠、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中国四大盆地、生物大爆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海洋含盐、地球公转轨道变化和地极磁场变换。

当一颗上千公里直径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况发生后,随之而来,那时一体化的,地球表面有上百米高度的广密森林的整体古大陆,才能导致“十大巨变”同期形成的可能。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动态过程有七:一是闯入地球轨道后进入地球大气层。二是与地球大气层摩擦发生剧烈火光并发热。三是接近地球陆地表面时因高速运行与摩擦导致小行星前部压力大、尾部压力小,进而产生爆炸。四是爆炸的碎片分别撞击地表。五是于撞击点形成撞击坑,坑边构成环行山,撞击的碎裂物质抛撒于周边地域。六是撞击坑内形成反弹山脉。七是小行星在大气层中摩擦掉的大量粉尘降落地表,最终将古地表上的植物覆盖并形成沙漠或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的地质特征有六:一是盆地是典型的圆型,具有撞击坑的最基本特征。二是盆地周边群山环抱,尽管西高东低,但是与整个西部高原属于一个整体结构。三是盆地底部地质属于刚性并有地曼物质喷发而成的火成岩山脉(比如盆地中部的龙泉山山脉、哥乐山山脉)。四是西北部至西南部位的群山,属于粉碎性山体,是典型撞击爆炸残余物抛撒堆积,撞击应力释放之际的剧烈地质活动,促使地表隆起而形成山脉。五是盆地西部的横断山山脉,具有明显的地质大拐弯,显然是某种强大的地质力量推动了青藏高原东部原来的整体山系产生横向位移的结果,不仅是与形成盆地的能量相统一的,并且是斜向的着陆撞击,是横断山脉产生大拐弯的真正动力原因。无论撞击还是弯曲,因为能量巨变形状巨变是物理学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六是盆地西部及西北部地区处于地质结构性断裂带上,进而是地震多发区。这个地质断裂带导致的地震多发区域,是撞击能量对周边地质产生的构造性永久断裂及其地质持续变化伴随的应力释放机制。

因此,以系统论的整体观点来认识与研究分析6500万年前的地球综合性巨变,我们不难看出恐龙在地球上的灭绝,是6500万年前那颗直径上千公里的小行星(天体)对地球的撞击性灾难后果的其中之一;今天的汶川地震,其根本原因是那个灾难性撞击后果的历史性遗留机制的局部小幅度反复出现。因此,在地质断裂带上的地震常发区域建设城镇,是现代人类必须系统性科学面对的紧迫性问题。众多生命的代价和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如何回避天然的区域性地质风险,进而建设更加平安的家园,是我们今天需要实事求是地面对的。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于湖南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