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相继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把持朝政数十年,直到去世。晏子信奉儒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竭忠尽智辅佐国君,使得齐国在强国林立的春秋时代安然无恙。众所周知,官场波诡云谲,伴君如伴虎,为人臣者时刻面临被被贬甚至被杀的危险。

特别是忠臣,正道直行,容易遭遇佞臣的算计、昏君的罢黜,为官长久者鲜有。作为忠臣的晏子,能够身处官位数十年,必有过人之处。《左转》《晏子春秋》等史籍记载了晏子的事迹,从中我们可以领略晏子为官的独特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1)

一、以高洁品行博得众人的爱戴

为官者,上要对国君负责,下要对僚属和百姓负责。而要真正负起责任,在一些事情上作表率是一个重要的选项,所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晏子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首先,晏子为官清正廉洁。晏子多次婉拒国君的赏赐,一生保持生活的简朴

有一次,景公想封赏晏子,就对晏子说:“先君桓公赏赐管仲十七个县作为其子孙的食邑,还将这件事刻写在竹帛上,并通报诸侯国。现在寡人想效法先君,封赏先生采邑作为您子孙的生活来源,怎们样?”晏子坚辞不受。还有一次,景公要赏赐给晏子白狐裘皮、黑豹衣襟。

这两种裘皮都是价值千金的贵重物品,一般大臣很难得到。景公让梁丘据替自己办这事,梁丘据往晏子家跑了三次,都被晏子推辞了。景公不高兴了,对晏子说:“先生不接受,寡人也不穿戴了!”晏子以“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为名,最终也没有接受赏赐。

其次,晏子生活俭朴。晏子提倡节俭,“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他不但是节俭号令的制定者,更是节俭的实践者,给别人做出了榜样。“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一件狐皮衣,晏子穿了30年,可见晏子节俭到了什么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2)

最后,晏子为人方正。《内篇杂下第24章》记述,景公有一爱女,要嫁给晏子。景公到晏子家饮酒,看到了晏子的妻子,问晏子:“这是您的内人吗?”晏子点头。景公说:“哎呀,也太老太丑了!寡人有一个女儿,年轻又漂亮,把她嫁给先生吧!”晏子离开座位说:“就是这个又老又丑的人,我和她一直生活在一起,当然我也赶上过她年轻漂亮的时候。

再说,人本来在年轻的时候就想到要老有所依,在漂亮的时候就要想到年老色衰的时候有所依靠。我妻子曾托付于我,我也接收了她的托付。您虽然要将女儿嫁给我,我怎能背弃我妻子的委托呢?”推辞了这门亲事。

晏子的为政清廉、生活简朴和方正品行赢得了人们的爱戴。这样众望所归的人物,就是国君想罢黜他、佞臣想谗害他,也因有所顾忌而收手。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3)

二、以关心百姓疾苦、多为百姓办实事赢得民心

晏子民本思想浓厚,深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心系生民。晏子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的民本思想在其言行中有充分的表现。

晋国大臣叔向问晏子:“什么样的品德最高尚?”晏子回答说:“当然是爱护百姓了。”秉持这样的思想,晏子非常体恤黎民,关心百姓疾苦。

有一次,景公出行,看见有个小孩在路上乞讨,回来对晏子说:“这孩子肯定是无家可归了。”晏子对答道:“有君王您在,他怎么能无家可归呢?让官吏把他收养了,您就立刻可以借此扬名了。”晏子借着为景公出主意的机会,将孤苦无依、食不果腹的苦孩子收养了,既体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更体现了他对百姓的仁德。

有一年闹饥荒,晏子请求开仓放粮,景公不同意。正赶上景公令造路寝之台,晏子就让管理工程的官吏提高工价,扩大营造规模,延缓竣工期限。工程三年才完工,百姓借此得到了赈济。景公有了游乐之地,自然心情愉悦,而百姓也得以丰衣足食。有人对此评论说:“这是晏子想开仓救济百姓的一种策略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4)

景公宿于路寝之宫,听到有男子哭声,就让晏子去查看。晏子一看,原来一个叫盆成适的人,因为不能将后亡的母亲与先亡的父亲合葬而悲伤。晏子问其父墓地所在,盆成适说在路寝宫之下,并请求允许他父母合葬。晏子把这件事报告了景公,景公很不悦:“你何必要把事情告诉寡人呢?你让寡人怎么办?”

晏子回答说:“您修建路寝之台纯粹是为了游玩,侵夺了人家的坟地,又禁止人家合葬,这是不仁。您又任着性子不听劝说,不体恤百姓的忧苦,这是不义。”景公长叹一声,同意了盆成适的请求。

晏子的德政名声传遍了全国,感动了黎民,“百姓得以附亲”,晏子的威望与日俱增。晏子在百姓中的威望,对其为官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晏子的政敌崔杼等人十分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慑于晏子的威望,终究不敢动手。

《晏子春秋》记载,崔杼杀了庄公,众大臣都俯首归顺,只有晏子不服,怒斥崔杼的弑君行为。有人怂恿崔杼杀了晏子,崔杼说:“民之望也,舍之得民。”无奈放了晏子。自古民心不可违,再强大的邪恶势力也不敢轻易忤逆民意。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5)

三、以维护身边人的利益来培植自己的势力

晏子固然是廉洁之臣,办事也有灵活性——泽被左右,利用权力和影响为身边人办事。众所周知,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对自己、对同僚、对亲友的要求都极端严格,丝毫不允许占国家的便宜。海瑞廉则廉矣,却失掉了人心,也就失掉了为官的基础,使他在危难时刻没有人伸出援救之手。

晏子也是清官,但他与海瑞不完全相同,他做事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非常注意维护身边人的利益,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好让他们诚信跟着自己,维护自己,典型的事例就是晏子和车夫的故事。有一天,一向以侍奉晏子而感到骄傲的车夫,失去了往日“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的神态,变得一脸阴云。

晏子察觉了车夫情绪的变化,就问究竟。车夫告诉他,自己的妻子抱怨自己,给晏大人赶了这么多年车,却没被提个一官半职。得知这个情况,晏子二话没说,将车夫“荐以为大夫”。平心而论,这件事有损于晏子廉洁的形象。晏子曾经力推“选贤举能”的任人标准,但举荐车夫为官,似乎与此并不搭边。

车夫毕竟是车夫,套马驱车是行家里手,做官可就不一定了。车夫做官,很可能误事。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晏子还是突破了原则,举荐自己的亲信做官,至于对才能的考虑,已经在其次了。

官场毕竟是官场,想在官场屹立不倒,必须有人维护你;想要人维护你,绝对清廉是不行的。趋利是人的本性,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跟着你混,不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晏子提拔车夫,也无可厚非。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6)

四、以包容的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人心

景公曾经向晏子咨询为政之道:“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也。贤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

在这里,晏子用水和石头作比喻,说明两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所得到的不同结果:一种态度温柔如水,清浊咸容,既能能容纳别人的长处,也能容纳别人的缺点,以这种态度处世,别人自然乐于与之交往和共事;另一种态度高冷如石,只能容纳别人的优点,不能容纳别人的不足,以这种态度做人,别人自然对之产生疏离心理,敬而远之。

除此之外,晏子还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让人做好好先生和曲意逢迎他人,而是“和而不同”,即国君与大臣、大臣与同僚在人际关系上要融洽,但是在政治观点和办事风格上不必强求一致。有一次,景公打猎归来,晏子前去迎接,同僚梁丘据也来了。梁丘据是景公的宠臣,办事无不顺着景公的心意,颇得景公的宠爱。

景公一看到梁丘据,情不自禁地说道:“还是梁丘据好,与寡人如此地和谐!”晏子不以为然,对景公说:“梁丘据与您只不过是相同罢了,何谈和谐?”景公不解地问:“和谐与相同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子就给景公讲了“和而不同”的道理,景公听了,心悦诚服。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7)

五、善于变通,不盲目忠于某个特定的国君

晏子的“忠”,不是忠于某个特定的国君,而是忠于国家。如果君王是“明君”“贤君”,其治国方略有利于国家和百姓,晏子就竭心尽力侍奉;而对于昏君,晏子则表现出灵活的态度,不把自己的生死全然绑架于他。

景公曾经问晏子道:“忠臣应该如何侍奉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难,大臣不为他死难;国君出逃,大臣不为他送行。”景公听了,脸色不悦道:“国君赏大臣封地,赐大臣官爵,国君有难,大臣不为他而死;国君流亡,大臣不为他送行,这能叫有有忠心吗?”

晏子回答说:“如果谏言都能被采用,国君一辈子也不会落难,大臣用得着为谁而死吗?如果谋略都能被接受,国君一辈子也不会流亡,大臣用得着给谁送行吗?如果谏言不被采纳,等国君有难时,大臣为他而死,是无谓而死;如果谋略不被接受,等国君流亡时,大臣为他送行,是装腔作势。所以说,忠臣应该是这样的人——能够向国君进献善言,不让国君陷于危难。”

有人说,晏子以“一心侍三君”,这个“一心”,是忠于国家之心,关爱、体恤百姓之心,而不是愚忠之心。他能够辅佐齐国的灵公、庄公、景公,是出于对国家的忠心,对百姓的爱护。国君的轮换,对于晏子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国家还在,百姓还在,能为国家带来稳定兴旺,为百姓带来福祉就行,管他谁是君王呢?

庄公被崔杼杀死,景公被抬出即位,晏子还是尽力尽智辅佐,匡正君王的过失,为百姓谋福祉。对于晏子来说,能达到为官的目的就够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8)

六、能言善辩,危难时刻化险为夷

庄公与崔杼妻子私通,被崔杼杀死。按照儒家的要求,君死,臣必为之亡,此时晏子需要为庄公而死。崔杼是晏子的宿敌,想抓住今天的机会,逼晏子死,斥晏子道:“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没有上他的当,巧辩道:“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

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说完,对庄公的尸体尽了臣子的礼节:“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崔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晏子平安离开。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名单(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9)

结 语:

晏子是春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在齐国政坛上做宰相60余年,可谓官运长久。他之所以能受到国君的信任,治国安邦事业有成,在政治风云变幻中有惊无险,是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为官之道。

他的为官之道,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以高洁品行博得众人的爱戴;以关心百姓疾苦、多为百姓办实事赢得民心;以维护身边人的利益来培植自己的势力;以包容的态度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人心;善于变通,不盲目忠于某个特定的国君;能言善辩,危难时刻化险为夷。

唐代名臣魏征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晏子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的从政者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对于一般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左丘明:《左转》,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12月。

《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郭庆林:《也谈<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新乡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