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祾恩门上的正心桁
图2 祾恩门老檐椽椀
由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组织修缮的明十三陵长陵祾恩门工程,自2013年4月1日开工,于2013年10月28日竣工。该工程修缮的主要项目是揭屋面瓦,更换部分糟朽的檐椽、飞椽和望板。在更换椽望工序时,发现两处木构件榫卯做法与现代做法不同:一是桁条上的榫卯(桁条,即檩条,带斗的大式建筑称桁条,不带斗的小式建筑称檩条),二是椽椀做法。
一、祾恩门上桁条的榫卯不同于现代做法
我国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而木结构是由若干个木构件组成,木构件之间组合则都是用榫卯连接。建筑物上不同位置的木构件分别用不同的榫卯结合。就拿桁条来说,在桁条两个端头分别做出榫和卯。端头凸出了一小部分木块是榫,端头凹进去一小块空隙的叫卯,木匠们俗称公母榫。长陵祾恩门上桁条榫卯不同于现代做法,现代做法桁条上用的是燕尾榫,而祾恩门上桁条用的是宋明时期常用的螳螂头榫(因榫头的形状酷似螳螂头故称螳螂头榫)。如图1 是祾恩门上的正心桁:直径400 毫米,榫长200 毫米,是桁径的二分之一;榫头宽83 毫米,是桁径的五分之一;榫头长100 毫米,是榫长的二分之一。这种螳螂头榫早已失传,现在没人会用这种榫了,都采用燕尾榫。燕尾榫长是桁径的十分之三,二者相比,螳螂头榫比燕尾榫长,做工复杂,用工多,耗料也多。
二、祾恩门檐椽使用的椽椀做法与现代不同
椽椀安装在祾恩门挑檐桁上(图2),是封堵椽与椽之间的椽当,可防止鸟虫之类的小动物顺椽当钻进室内,起到封闭作用。长陵祾恩门上的椽椀是两拼的,分上下两部分,总高160 毫米(2 斗口),厚80 毫米(1 斗口)。下块板是通长料,高96 毫米,占总高度的五分之三。在板上按檐椽的直径锯成圆孔,板的上面凿有卯口,深20 毫米,宽20 毫米。上块板高64 毫米,占总高的五分之二,板的下面留出长20 毫米、宽20 毫米的榫头。在安装椽椀时先将下块板钉在挑檐桁上,然后将椽子固定在椽椀里,最后把上块板逐块扣在下块上。由于上下两板用的是榫卯连接,所以很牢固。这种榫卯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龙凤榫。对比现代做法,祾恩门上的椽椀比较讲究,做工细,固定椽子效果好。现代做法是先将椽子钉好,然后用两块薄木板在椽当位置套好样板,样好尺寸,再以样板为准画到预先准备好的木板上,最后锯成椽当板并钉在椽当内。这种做法只起到封堵椽当的作用。
我们维修古建筑时,不论是遇到有螳螂头榫的构件,还是有椽椀的构件,或者其他构件,如需更换,还应该与原做法相同,应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真实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存现存的实物原状,把老前辈们留下的手艺传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失。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近几年在修缮文物建筑时,始终遵守文物保护原则,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一砖、一瓦、一个石构件、一个木构件,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