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花钱买气受?“超长预售”四大问题曝光

今年电商“6·18”大促

已经拉开序幕

你现在有几件待发货?

已下单的商品多久才发货呢?

前段时间

电商“超长预售”问题被热议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也关注到这一问题

6月15日,在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召开的规范网络交易平台“6·18”集中促销行政指导会上,江苏省消保委指出“超长预售”存在的四大问题,呼吁电商平台找到预售利益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最大公约数”。

预售订单一般多久可以发货(待发货是要多久才发货)(1)

不到半年

收到5610件“超长预售”相关投诉

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受理“超长预售”相关投诉共5610件。其中在网购热门时间节点,如“6·18、双11”前后,“超长预售”投诉量随之增加,仅2021年“双11”的月投诉量便达到3851件。

总体来说,“超长预售”问题已成为网络消费纠纷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呈现出投诉量增长快、纠纷问题集中、消费隐患多与问题解决时效差等特点。

主要问题类型

部分经营者已习惯利用经营优势地位提前锁定消费者,转嫁市场风险,实质上构成了不公平交易行为。具体投诉情况来看:

01不正当宣传营销

知情权是保障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基础性权利。然而,在“超长预售”中,商家存在以下误导或虚假宣传等行为:

①商品页不明确标明或者明确说明是预售,下单付款后才显示商品性质;

②商品页面模糊发货时间;

③不明示预售规则的重要事项,简单突出免单、价格、赠品、优惠等误导消费者下单;

④单方面变更活动规则或商品说明,商家作出不实承诺;

⑤虚假宣传最优惠或最低价,但在超长预售期间,现货购买或其他促销活动反而价格更低。

02合同履行与服务问题

合同履行不到位是预售消费纠纷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体验,具体情形有:

①尾款支付问题。部分商家由于库存、优惠活动不实、低价诱导等原因,使得其不愿意承接过多订单量,不按时甚至不提供尾款支付渠道;

②发货时间问题。各大网络平台的预售时间集中分布在8—45天之间,发货时间不说明、预售时间过长、超时不发货与随意变更发货时间等现象较为普遍。

等待第一批发货产品的退换货后,再进行第二批发货;

将“超长预售”作为普通商品的经营方式,将预售当作“众筹”来操作。

③定金退还问题。“超长预售”中甚至出现了阶段式定金优惠现象;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发现商品价款较正常购买等反而更高,退定金的诉求却遭到商家拒绝或定金退还时间过长。

④单方撤单或下架商品问题。

⑤质量问题。

商品质量不达标或不符合消费预期;

存在清库存、找代工等;

商家客服不积极协商解决问题。

03格式条款问题

格式条款是预售中必然存在的商家规则,但其中部分条款却涉嫌“霸王条款”,主要有:

①预售商品概不退换,不合理履行“三包”义务。

②限制消费者维权发声渠道。部分商品预售页面声明不接受消费者的中差评,或对预售商品发货时间进行投诉以后将禁止下单。

③预付金一概不退。采取“超长预售”方式进行饥饿营销,大量承接订单,部分消费者最终受误导或因时间过长等原因,无法进行有效的预付款退还。

④商家未尽到合理告知义务。

04价格问题

价格问题的投诉内容单一,但数量较多,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一是“超长预售”时,商家或明示或暗示其为“最低价”,但部分消费者却发现预售价款比现货购买更贵,且商家不提供保价服务;

二是多数“超长预售”消费纠纷发生后,解决时效性差。这容易导致消费者错过网购平台的集中促销期的系列优惠活动,某种意义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企业合规经营指导

江苏省消保委呼吁,电商平台采取有效措施,找到预售利益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最大公约数”:

一是针对不公平格式条款自查自纠;

二是规范预售流程,保障知情选择权;

三是严把品控服务关;

四是健全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超长预售的不良行为,利用信用等级管理、黑名单等手段敦促商家尽快整改。

(中国消费者报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