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说起景泰蓝,人们总是能够想起这项绝艺跌宕起伏的命运。有这样一位大师,他将景泰蓝技艺融入了日常生活,为即将到来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增添一抹独特的亮色。近期,我们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的工作室,见证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冬奥五环珐琅尊”背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
当景泰蓝邂逅奥运五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连盛从事传统景泰蓝制作已有四十余年。他的作品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在开发创作中始终倡导简约、抽象、现代的设计理念,将原先皇家气息浓厚的景泰蓝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对于此次冬奥特许商品的设计,钟连盛与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策划。如何将传统的景泰蓝与冬奥的理念相融合,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气与包容是整个设计的核心。
在主体形态的选择上,钟连盛与团队反复进行遴选与研究。“我们团队找了很多的造型,包括很多传统的青铜器的形态,也将一些瓷器的造型进行不断优化。最终,我们认为‘尊’这个造型非常富有内涵。”钟连盛说,尊从整体的形态上看很像一个粮仓,底下三个足,是非常稳重、大气的造型。
在主体造型细节的设计上,钟连盛将中国吉祥文化中代表“节节高”的竹造型融入到作品中,在侧面的主体上设计了弧度变化,展现出五节“竹”的形态。“我们通过‘竹子节节高升’的造型,巧妙的把奥运五环累叠起来,非常完美。同时颜色上也是按照标准的五环颜色给他排列。”钟连盛对于主体形态的设计感到非常满意。在他看来,这件作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浪漫邂逅的产物。
“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是火炬手,那时我在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第五棒传递。所以我个人是有奥运情结的。”钟连盛自豪地说起自己与奥运的缘分, “我们北京即将成为双奥之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把我们北京优秀的传统国家级非遗技艺与奥运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件作品,非常有意义。”
掐丝技法尽显“巧夺天工”
景泰蓝的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它的传神与生动更多在于花纹细节与色彩。钟连盛与他的团队在制作五环尊时采用的便是传统的掐丝珐琅工序,一步一步将设计构想变为现实。
整套景泰蓝的制作包括制胎、烧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工序,这都是决定这件作品能否成为传奇的关键环节。其中,难度最大的工序当属“掐丝”了。
“大家看到的景泰蓝上面的那些图案装饰,是用铜丝来表现的。(制作上)用一种专用的钢尖镊子,照着我们的图纸把铜丝给掰成我们需要的形状,完了再粘到铜胎上去。”钟连盛介绍道,制作五环尊,掐丝的难度在于要将平面的图案用铜丝制作到圆形的胎体上,在掰丝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磨合与调整。掐丝师傅需要首先将平面设计图用复写纸在有弧度的胎体上进行拓印,再用铜丝比对每一笔纹路做出花纹,之后再完整地粘到胎体上才能完工。整套五环尊的掐丝工序耗工费时,有经验的师傅也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全部完成。
钟连盛对待每一鼎五环尊的态度都是要极尽完美,用他的话说,便是“火里求财”。“制胎的过程中,胎体的每一部分焊接要入火烧一至两遍,那么掐完丝要焊两遍,入火又烧了两遍。点蓝工序,点一遍蓝烧一遍,要反复三到四遍。这遍没烧好,往后续工序送的过程中震动了,你还要增加一遍点蓝,磨光的过程中还要烧一至两遍,所以应该说(整套下来)至少是九遍十遍入火烧制。”
为保证从大的尺寸上、每一部分的掐丝形象上及色彩上都不走样,钟连盛的团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在整个掐丝及点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反复的确认。例如五环的颜色以及玫瑰花、扶桑花等世界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花卉纹样,都需要根据标准的颜色、纹样进行确定,必须保证非常准确。”这种“火里求财”的态度,也正造就了钟连盛这样的工艺美术大师“巧夺天工”的双手。
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更需“时代精神”
景泰蓝的工艺技术在中国传承已有600多年。从创作设计理念上,钟连盛认为,艺术随着时代在不断演变,各个时期的工艺美术大师应创作富有时代感的艺术精品。他说,“具有我们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的精品,我们是要给后人留下去的。”
钟连盛所在的北京市珐琅厂为弘扬景泰蓝文化,在博物馆建立了许多互动体验,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来参观生产、制作的过程,甚至可以在博物馆一层自己亲手体验景泰蓝的小件制作。谈及景泰蓝的传承,钟连盛难掩激动:“我曾经看过一个采访,说咱们每制作一件景泰蓝作品的态度,就是希望它成为未来的文物。我们这么多年的创作与创新,就是希望经过600年的传承,景泰蓝今后还要继续发展。当后人看我们这个年代的时候,我们当代的大师,是否为这项艺术作出了贡献。”
“勾画浓淡皆相宜,春雨润物细如丝”是前人用来形容景泰蓝的佳句。而像钟连盛一样的景泰蓝匠人,也用他们的一生将“浓淡相宜、润物如丝”的景泰蓝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不可否认,极具时代意义的“冬奥五环珐琅尊”是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将传统的工艺美术带向了世界。不知多年后,后人们又将用怎样的诗句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景泰蓝呢?
执笔记者:张粲(实习)
参与记者:李丽、姬烨、卢羽晨、高萌
编辑:彭东、吴俊宽、黄绪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