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则新闻刷遍整个网络平台;某36岁的一名歌手因患口腔癌去世,而它患病的直接原因是“酷爱嚼槟榔”。不止一次和大家分享“槟榔的危害”,但还是有很多人以其为好。的确,湖南人中,有超过40%的中青年都在嚼槟榔,而我国海南、广西等地本身还是槟榔的产地;虽然槟榔味道特殊,虽然吃槟榔被称为“亚洲人的独特爱好”,但此物不应该成为制约我们身体健康的“罪魁祸首”;明确槟榔之危害,预防口腔癌,您本该安康。
槟榔,是真实的“一类致癌物”: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就明确将槟榔列归为“一类致癌物”,值得注意的是,砒霜、黄曲霉毒素、酒精、中式咸鱼也同属此级别,而“一类致癌物”的定义则是“确定可致癌”。
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现机构改革更名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翻译了世卫组织“致癌物完整清单”,将槟榔归为“一类致癌物”。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该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在有嚼槟榔习惯的地区要加强对口腔健康的检查”。
槟榔为啥那么神奇,一吃就上瘾?
槟榔当中富含槟榔碱,它的摄入会刺激体内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就会导致脑垂体释放更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随之肾上腺就会产生更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人体因此而变得兴奋。与烟(尼古丁)、酒(酒精)、咖啡因类似,槟榔也归属于“第四类精神活性类物质”。
槟榔,为何会致癌?
其一,槟榔是一种具有特殊味道的物质,其中含有槟榔特异性亚硝胺、槟榔鞣制、生物碱、丁香性多酚、活性氧化剂等多种化学物质,而且这些物质与相关代谢产物均有明确的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有些可直接致癌。槟榔中所含的槟榔碱(归属生物碱)已占到干槟榔净重的1%,而以槟榔碱为代表的生物碱会促进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增加炎症的发生风险,同时还会干扰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大分子的沉淀和降解过程,以化学作用对口腔造成破坏。
其二,槟榔是一种“嚼起来很扎嘴的物质”,这是由于其中含有的槟榔纤维尤为粗糙,咀嚼的过程中必然会损伤口腔黏膜和牙齿,从而就会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以及口腔白斑,此乃“槟榔的物理性破坏”,看似普通,但长期咀嚼就会存在恶变的高危险性。随着咀嚼槟榔的次数增加,口腔当中的损伤处必然会久而不愈,随之就会形成口腔局部的慢性损伤,增强口腔黏膜细胞脱落的频率,诱发慢性炎症、细胞增加、以及更加严重的口腔癌。
一为化学性破坏,二为物理性损伤,两者相遇,整个致癌过程就会变得比较隐蔽;当然,多种机理相遇,吃槟榔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对于口腔的损伤必然会越大,患口腔癌等疾病的风险必然会更高,请您明确并重视。
况且,不仅仅是口腔癌,嚼食槟榔还会增加舌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等癌症的患病风险;另外还有相关证据表明“有咀嚼槟榔习惯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肥胖、二型糖尿病、胃炎、慢性肾病、肝硬化等疾病的风险更高”。听完这些,你还想(敢)吃槟榔吗?
“槟榔”一物,请勿随意品鉴,关于槟榔的“消费提示”:
首先,槟榔是世界公认的一类致癌物,食用后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而癌症会诱发死亡;对于槟榔,能不吃就不建议大家触碰,“以身试险”实为不理智行为。
其次,槟榔乃上瘾之物,倘若你已经对槟榔成瘾,需尽早戒掉,能少吃就少吃。
最后,食物多样,营养均衡,推荐各位在生活中多吃新鲜蔬果、坚果等新鲜、健康的食材,用营养佳食代替槟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拒绝槟榔,预防口腔癌,需多重下手:
- 严格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刷牙且正确刷牙,定期洗牙,科学清除牙结石,重视口腔健康。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吃完甜食需尽快漱口或刷牙;不用牙齿起瓶盖,避免尖锐物品对口腔造成长期刺激和损伤。
- 注重饮食卫生和营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遵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每日进食12种以上的食物,以多样化饮食促进营养均衡;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吃新鲜、干净的食物,不吃任何腐败变质的食物;提高“食商”,对于食物要少吃少买、现吃现买、避免剩余和浪费,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
- 拒绝坏习惯,定期体检:
远离槟榔、烟草等有害物质,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保护口腔,关注进餐温度,不吃烫食,喝接近于体温的温开水,避免刺激损伤口腔和食道。关爱口腔,理应“定期体检”,尊重自己的身体,早发现,早治愈,预防口腔疾病。
文末,请记住八个字:为了健康,远离槟榔。
注:王思露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告知本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