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苏轼和朋友们在月夜的时候,一起泛舟游赤壁,写下《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人生态度(苏轼写赤壁赋时)(1)

月夜,泛舟江上,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那多么美妙呀——是一种享受,想想看:天将黑,泛舟于赤壁,感受江风拂面,夜月初升,人与景融为一体!

谁还想回家呀,在这美景中,感觉自己就是神仙,太美啦,舒畅,陶醉!

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人生态度(苏轼写赤壁赋时)(2)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人生知己几人?

——不自觉地,就边饮酒边唱起了歌,哼起了小调,唱起了情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唱歌是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古人是,现代人也亦然。

周星驰在电影《武状元苏乞儿》,演绎被抄家后的心情时,他没有用暴怒,愤恨,哭喊等来表达自己的悲伤,而是用唱小曲,这和苏轼表达自己心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人生态度(苏轼写赤壁赋时)(3)

别人看他傻,抄家了,还唱小曲?这不是傻子吗?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真的理解,只有知音才可!——但人生知音有几人呢?又有谁能关注我捏?莫有人呢!自娱自乐得了!

苏轼有感而发,唱小曲,与他同船而坐的朋友立即吹箫与他和曲,多默契!但是,虽然箫声余音袅袅,可并没有和苏轼心有灵犀!所以他吹着吹着,变味儿了,变得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越来越悲伤了,不禁让人感到扫兴!

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人生态度(苏轼写赤壁赋时)(4)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不禁疑惑,怎么越吹越幽怨呢?于是就问吹箫的人!为何如此,从而阐述出苏轼与此人不同的视角与人生观,价值观!

吹箫的客人的观点是:看到流水和月,触景生情,可惜曹孟德虽然横槊赋诗,一世英雄,不是也不在了吗!从而感慨,人生是如沧海一粟,悲观心情油然而生,不禁越吹越呜咽!

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人生态度(苏轼写赤壁赋时)(5)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一听,这又何必呢?哭哭啼啼,如同妇人,哪里还是什么男子汉呢?于是就开导来客。“你看到水和月的变化,是表面的水和月亮,但本质其实是没变,水一直流,月亮不论圆缺,他还是月亮!

苏轼直接给上升到哲学上了!——接着说:我们能听到,能看到,能欣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天造物主还有什么没给我们呢?(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都给我们了,可以什么可悲伤了!

客人一听,高兴了,来来,喝完这一杯还有三杯

人生豁达

豁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有的人是本性豁达,比如苏轼,比如李白,比如我(臭美一下);有的人是需要别人的开导,比如苏轼的朋友等。

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人生态度(苏轼写赤壁赋时)(6)

能看出来,伍佰是过来人!活得明白!从名字到歌曲,都有哲理!

赤壁赋受到众人的称赞和力捧!

如陶渊明《归去来辞》,于举业虽不甚切,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苏子瞻《赤壁赋》之趣,脱自是篇。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

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清]张伯行重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

  出入仙佛,赋一变矣。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

金圣叹老爷子批《赤壁赋》那更细致,谈到了某些深层的暗喻,比如说:唱歌里的:美人,指君恩,是苏轼眷眷不忘的朝廷。——“若言与末段意思不类者,须知末段正即曾点暮春一副心期。自来真正经纶大手,未有不从此处流出者。”

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人生态度(苏轼写赤壁赋时)(7)

而,写“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指苏轼他当时的遭遇和处境

并赞誉到:“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可见苏轼的眼界和认识与价值观非常高远,就算处境不好,但是也能在里面找到他的可取之处,显示了苏轼的豁达!

这不禁让我想到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人生,短短数载,又有什么悲伤难过呢?

因此,此月非彼月,此水也非彼水,人要有一个过程,这过程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还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你现在看山是山,还是看山不是山呢?

喜欢可以关注,点赞!转发!

@傲然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