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贾兴华,最近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去年选择回国发展后,他一直为5岁幼子读书问题发愁,受疫情影响,孩子已在家闲了大半年,眼看9月将至,怎么办?“青浦区人才办了解情况后,告诉我区级政策对人才子女就学有优待,帮我对接区教育局联系了幼儿园,解决了入学事宜”不久前,贾兴华已收到青浦佳佳幼儿园的入学通知书“目前我正在申请购房补贴政策,青浦区对人才的全方位吸引力,让人难以拒绝”,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关村是北京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关村是北京的(对照北京中关村)

中关村是北京的

留美博士贾兴华,最近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去年选择回国发展后,他一直为5岁幼子读书问题发愁,受疫情影响,孩子已在家闲了大半年,眼看9月将至,怎么办?“青浦区人才办了解情况后,告诉我区级政策对人才子女就学有优待,帮我对接区教育局联系了幼儿园,解决了入学事宜。”不久前,贾兴华已收到青浦佳佳幼儿园的入学通知书。“目前我正在申请购房补贴政策,青浦区对人才的全方位吸引力,让人难以拒绝!”

在青浦,如今正有许许多多“贾兴华”选择在这个国家战略集聚之地创新创业。目前,青浦区人才总量已超20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近一半,其中不少是高层次人才和高学历创新创业人才。是什么让他们选择青浦?

“我们正把人才作为构筑战略优势、打造战略品牌、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资源,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将青浦打造成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梦想之地。”青浦区委书记徐建说。

人才与地区“心连心”

吸引人才究竟有没有秘诀可循、捷径可走?在青浦区人才办,记者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答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引才聚才的过程和谈恋爱很像:你懂我、理解我,我才愿意来。对政府来说,和人才‘交心’最关键,双方要有缘分,有‘心灵契合度’。”

这种契合度,首先体现在“专业对口”上,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是人才成长的最大利好、最佳赛道。贾兴华是去年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如今在美的集团带领团队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此前,他兜兜转转对比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了青浦:“这里产业氛围浓厚,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产业发展迅速,我留在这里有广阔发展前景!”

今年初,“长三角数字干线”启动建设,青浦正依托G50主干廊道与沿线城市合作,形成万亿级数字经济带。在新鲜出炉的《上海市产业地图(2022)》中,青浦区的产业定位为数字产业、会展商贸、现代物流、北斗导航。在青浦,大量人才正涌入这些新赛道,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人才和地区的契合度,除了看专业是否“对口”,还要看政策是否“贴肉”。为了增强人才政策针对性,青浦区人才办开展了人才政策调研工作,比较研究青浦周边区和北京中关村、粤港澳大湾区、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地的人才政策,最终形成了“青峰1 5 X”人才政策体系。

“青峰”人才政策新闻发布会

青浦区委组织部部长、区人才办主任李方明告诉记者,在“青峰”人才政策出台前后,区里开展了多轮第三方成效评估,力争让人才需求和政策供给精确接榫。比如有企业家提出,“有些人才政策略显‘阳春白雪’,全公司只有董事长一人能享受,希望覆盖面更宽”,目前青浦除高层次人才购租房补贴外,来青人才能申请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物流企业中‘蓝领’技术骨干是中坚力量,但学历难以匹配安居补贴人才标准”,目前青浦人才政策不“唯学历论”,而采用在企业、行业中的贡献程度等综合评价方式。

35岁的孙旭博是西安人,从华为公司跳槽后,目前是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比路电子专精于手机摄像头马达研制,此前急需该细分领域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公司和孙旭博接洽后,根据“青峰”人才政策很快为他申请了租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并帮他申请入住紧邻17号线淀山湖大道站旁的融悦华庭人才公寓,让小孙一家在青浦新城安顿下来。“引进孙旭博的过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青浦人才政策的诚意,感到青浦是懂我们、知道人才需要哪些政策和服务的。”比路电子行政副总俞梅说。

构建人才集聚“引力场”

当下,多项重大战略在青浦叠加,青浦从未像这些年这样强烈渴求人才。如今,这片充满机遇的发展热土,正对天下英才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引力场”。

青浦区第三届青年英才导师代表和青年代表进行带教签约

这些年,青浦人才“引力圈”正越来越大。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以来,青浦协同吴江、嘉善两地,积极推进人才资格互认、标准共订、服务共享。面向未来,青浦正高起点推进建设“长三角(青浦)国际人才港”,并将创设长三角海外人才服务专区、打造示范区线上联合招聘专区等。

青浦的人才“引力场”不只在空间上延伸,同时也在时间上向未来拓展——今时今日的双创苗子乃至业界“小白”,未来有可能成为行业“大咖”,用成长性思维培育人才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青能浦卓”人才培养品牌应运而生,青浦区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合作,面向企业家、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基层职工提供技术培训和在线学习平台,目前累计已有30多万人次参加培训。通过培训,不少创新创业者已从“幼苗”长成“大树”。

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桂东博士曾效力于通用电气公司,不久前与师兄联合创立上海耘瞳科技有限公司,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支持。通过“青能浦卓”的课程,他系统补上了宏观经济、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创业公司和团队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

“青能浦卓”项目授课现场

人才流动、集聚,常常以团队为单位。在青浦,优秀科创类企业可享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团队奖,自2016年以来每年评审一次,共评选表彰人才团队近500个,奖励资金约3亿元。“人才团队奖免申即享、无须申报,最多单次给予1200万元,而且人才认定、资金使用由企业说了算。”青浦区人才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少企业连续多年获奖,人才团队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比如,上海普惠飞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用人才团队奖金设立“奖学金计划”,鼓励员工继续深造。“借助这项福利,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进修了工商管理专业,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目前,全公司已有百余名员工受益于‘奖学金计划’。”普惠公司员工戚正来说。

把视野放得更大,可发现全球人才资源配置正呈现新格局,海外人才加速回流,青浦正把握机遇“造林引鸟”。目前,长三角数字干线(青浦)留学人员创业园已设立,入驻基地的留创项目可享受创业开办资助、贴息贷款、就业补贴、场租费减免等优惠,留学人员可获每人每月最高3000元的租房补贴。

为人才打造“温暖家”

引进、留住、培育人才之余,青浦也致力于为人才提供细致服务,为人才打造“温暖家”。“我们提供的不只是一张冰冷的办公桌、一纸没有说明的政策,而是热情的全程扶持、带着温度的答疑解惑。在人才面前,我自己也是HR,希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青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才办常务副主任凌敏说。

保障落户和安居,是人才“乐业”的重要前提。人才落户方面,今年针对五个新城的落户政策优惠是: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即可落户。在青浦,对企业招录离校两年内初次就业的青浦户籍高校毕业生且稳岗6个月的,按每人5000元给予就业补贴,市区两级政策可叠加享受。比如企业招录青浦户籍2022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可叠加享受7000元就业补贴。

人才安居方面,青浦对高层次人才购租房、青年人才租房和人才公寓申请均有优惠。以人才公寓为例,目前青浦已筹措公租房性质人才公寓3000余套,已为500余家重点企业提供人才公寓2500余套。

来自江苏的卢培培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公司工作,她住在青浦玉兰清苑人才公寓已满五年。帮助她融入青浦的重要因素,便是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人才公寓和公司只隔一条马路,住着非常舒服!”

在青浦,人才公寓房源主要来自新建商品房的5%配建项目,此外还有乡村人才公寓、青年人才社区等多种形式。

在郊区产业园工作的白领住哪儿?住中心城区,每天要早起顶着“熊猫眼”挤地铁;在周边农户家租房,很难找到条件不错的出租屋;住公司宿舍,很多公司不提供单人间,私人空间不足。在青浦赵巷方夏村,乡村人才公寓完美解决了上述难题:由企业整体承租闲置农宅改造为人才公寓。村里的“一稻乡村研居所”人才公寓由两栋三层楼的农宅改造而来,可提供30个房间,隔一条盆泾河便是市西软件信息园。“将来,在市西软件信息园里上班的程序员下班后,抬抬脚、过个桥,走两三百米就能‘回家’。”方夏村党总支书记徐春荣告诉记者。

乡村人才公寓改造前后对比

目前,青浦正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打通服务人才“最后一米”。比如设立“青峰”人才服务专线,承接人才政策咨询、意见反馈、事务求助等;为区级人才发放“人才金卡”,提供体育健身、观影观剧、医疗保健等服务。根据青浦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区人才总量将超过31万,人才总量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将超57%。

栏目主编:唐烨

图片来源:青浦区提供

来源:作者: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