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语文课好句鉴赏(永隔一江水读后)(1)

文/金泽香

在此前,我从未正式审视我所熟知的方言,毕竟较少使用。近来读邓安庆的《永隔一江水》,常常会心一笑,因我们方言相通,阅读过程中时有惊喜:原来是这几个字!比如“撇脱”“平常时”“细姐儿”,当它们以汉字的面目出现,不再是含混在句子中、一闪而过的音节,也不再是我认为的模糊的样貌,邓安庆让它们随同邓垸正式亮相,他帮我明确了字形。故而亲切感始终与我同在。阅读《永隔一江水》于我,不再是捧读一本小说,更像是听旧友聊天,听他聊一桩桩冒烟火气息的乡村往事。是的,其真实度可信度鲜活度更像是往事而非故事。

为避免方言对外地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作者选择采用“最大公约数”的南方方言,他说,“这样才能让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的读者,都以为我是在写他们。”

《永隔一江水》易读好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延用一贯的平实文风和“贴着人物写”的创作理念,不故作高深,尤其不生造艰涩之词,读感顺畅;二画面感强。有网友称,某些对话和动作,已与剧本差不多,可见细节描写之精细和精准;三情感克制。结合以往的阅读体验,写故乡写亲友的作品,稍不注意极易情感泛滥,读来多少有粘腻之感。《永》一书,作者以复刻笔法还原,无过多抒情,不以上帝视角评判,文本清爽,我想这也是易读好读的原因之一。

别了语文课好句鉴赏(永隔一江水读后)(2)

七个故事,七个主题,分涉家庭关系、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弃女寻亲、重男轻女、乡村教育、代际关系、城乡巨变等乡村现实问题。全书结构分开看独立成篇,合一起是长篇邓垸往事。“我”即文中昭昭是故事叙述者,时间线与我的成长有关,从第一篇《换新衣》到《永隔一江水》,是少年昭昭到青年昭昭的转变,如此长的时间轴,村庄如何、亲朋旧友如何,“安静。空荡荡的安静。前面一排屋子门都锁着,麦地里也没有人,我忽然想到小时候吵得人睡不着觉的鸡叫声都没有了,也没有此起彼伏打招呼的声音。垸里是空的,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填塞进熟悉的人语喧哗。想到此,心中不免一阵难过。”何人抵得过时间的磨砺,连村庄都无法逃脱。作者在最后一个故事以成人视角交待之前出场的人物,一个个皆物是人非。

幼时无来由的迷惘与怅然,跨越时光而来,团揉一起,不曾消散。

我们如何将彼此辨认?或许还是根植众人心中深深浅浅的迷惘。是珍珍默然之后的一叹:“你们迟早也要离开这里的啊。”是贵红伤痕累累的逃离:“我只是……嗯……不太想在这里待下去了……”是我:“一时间,我们像是漂浮在无限的虚空之中,不知由来,不晓过往”的万千无言。

别了语文课好句鉴赏(永隔一江水读后)(3)

“离开”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既是村庄的变化,也是亲友远离。接受变化,接受远离,接受命运的安排,此乃无力还是反击?关于宿命的母题太多,而这里作者并不欲深度剖析。题目很妙,尤其“隔”字,可谓全书核心。

作为同样在江边长大的孩子,我佩服邓安庆的观察能力与精细的复刻能力。比起他的少年,我的苍白无趣许多,我们同处同片江域,有着相同的方言,却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难怪有人说南方很大,即便是同个省或市,下面不同的县镇村的方言相互很难听懂,从经历而言与此相似,他有他的邓垸,而我似乎什么也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