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曾经出现过一批特殊的时代女性,她们自立、勤劳,不愿意接受命运,用自己的一生抵抗凄苦的生活,史料中将这群人称为自梳女

顾名思义,“自梳女”,就是自己将头发盘起的女人。在封建社会做了这样的事情,可不是简单的头饰问题,而是代表着一种态度,她们一旦做了“自梳女”,便要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有的朋友觉得,“自梳女”的行为类似出家,其实差别很大,出家是一种“出世”的逃避,而“自梳女”则是迎难而上。

出家可以在未来某天蓄起长发还俗,“自梳女”却再也没机会将盘起的长发放下,重新建立家庭。自梳女进行了仪式之后,如果“反悔”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便会受到乡党的惩罚,各种残酷的刑罚会一齐招呼上来,甚至还会浸猪笼,总之,自梳女背叛自己的誓言, 便会被处死,这是她们选择抗争命运的代价。

封建传统成为了女性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1)

洞房花烛夜,让自梳女望而却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古代人形容人生幸事都会提到的两件事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件事情其实都是以男人的角度去评定,毕竟古代的女性没有“金榜题名”的机会。她们虽然有“洞房花烛夜”的机会,却并非是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女人的“人生幸事”。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迟),眼泪未干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安人(婆婆)又话煮,老爷又话蒸。蒸蒸煮煮老爷唔中意,拍起台来骂几朝。”

这是一段流传在岭南地区的歌谣,表达的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珠江三角洲地区,做新媳妇的不容易。你早起也会说你晚,每天哭着下厨房,婆婆想让你煮冬瓜,公公希望你蒸冬瓜,惹得他们不如意,就又会被一顿臭骂。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女人,对婚后生活十分恐惧,因为她们的姐姐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几乎在婆家很少有过的好的例子。女人恐惧婚姻,她们不愿意成为别家的媳妇,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洞房花烛夜”。

封建传统成为了女性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2)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希望通过自己努力继续过独身生活的女人,他们不愿意受到命运裹挟,希望能够改变这一切,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成为“自梳女”。

命运之所以难以违背,是因为它很多时候不随人愿。所以,“自梳女”也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因为古代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选择做“自梳女”的女人也有一部分会受到父母强迫嫁人。

万般无奈之下,“自梳女”会在出嫁之前找到其他的“自梳女”,她们在入洞房之前会穿一套连体的衣服,再拿一把剪刀,拒绝与新郎有婚姻之实。在丈夫家期间,每天都会有“自梳女”在新郎家周围陪伴,一旦新郎有用强的心思,“自梳女”就会闻声前去解救。然后借着3天后“回门”的机会,住在娘家或者去“自梳女”们建立的“姑婆屋”生活,不再回到丈夫家里,这种行为被称为“不落家”。

封建传统成为了女性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3)

“自梳女”抗争命运的代价

除了“不落家”之外,“自梳女”还有一种方式,也能让她们如愿过上自立的生活,俗称“买门口”。“自梳女”为了抗争命运,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她们会选择付出一笔钱,找一家去世男性嫁了,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这样就可以顺利盘头,成为“自梳女”,也不会再有人逼迫了,只不过这样的代价,对于一些人来说,太沉重了。

封建传统成为了女性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4)

成为“自梳女”,避免了嫁入婆家后的“不如意”,自己过着顺心如意的生活,自食其力,虽然生活贫苦,但是自得其乐。她们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做饭吃,自己赚钱花,无儿无女,虽然可以回娘家生活,但是大多数的“自梳女”都没有这个机会,因为她们的选择违逆了家里人的意愿,很可能家人也不会欢迎她们。

到了清末时期,“自梳女”逐渐增多,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女人有资本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出现大量“自梳女”,当时比较突出的地方当数顺德。

封建传统成为了女性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5)

顺德的女人有很多选择做“自梳女”,她们有自己的收入,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又不用去男方家里做媳妇,为了获得这样的“自由”,她们宁愿付出“终身独身”的代价,哪怕是没有子嗣也义无反顾,这种对抗命运的方式,“自梳女”付出巨大代价,却让封建社会看到了最早期女人的“独立性”。

“自梳女”现状

“男儿漂泊为本分,女子漂泊为家贫”。“自梳女”选择这样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其实原因无外乎“家贫”,千金小姐出嫁,自然是又一番景象,岂会有落得低微求生地步,亦不用以终身幸福为代价抗争命运。“自梳女”甚至不能在娘家去世,病危的时候只能去“自梳女”的大本营“姑婆屋”等待命运的降临。

甚至身后事父母也不能参与,收敛的事情只能“自梳女”们互相帮衬,抗争一辈子,最终也不过是一席草席,几尺浅坑而已。这还是幸运的,如果村里没有其他的“自梳女”,就会被抛在河流中,顺流而下,如同那摇曳不定的命运一样,随波逐流。

封建传统成为了女性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6)

也有“自梳女”出国打工养活自己,她们一般生活条件还不错,有时候也会帮助其他的“自梳女”,毕竟是同命相连的苦命人,相互帮助是“自梳女”生命中难得的“温暖”。

1959年,据说有500多名“自梳女”凑钱,在她们的家乡常平,建了三处“十姊妹”屋,分别取名为“义和堂”、“如意堂”、“成意堂”,她们的目的让人暖心,就是希望这样的建筑,可以帮助家乡的“自梳女”渡过难关。

封建传统成为了女性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7)

据了解,“自梳女”的数量目前已经极为稀少,截至2018年的数据,东莞记录在册的“自梳女”当时仅剩15人。如今还剩下多少“自梳女”,已经不得而知。“自梳女”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它代表了曾经几百年间的特殊性,但是在未来却不会再有,因为今天的女性已经足够独立,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里,再也不需要付出那么大代价去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她们肯努力,就可以独立,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是多少“自梳女”曾经梦寐以求却终不可得的梦啊!

对于“自梳女”,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如果你也喜欢历史,记得关注我哦~~@野史日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