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的诞生是非常慎重的,经过专家,政协委员,中央领导的反复比较,讨论,协商才确定的。或许很多人认为国旗应该出自大师或行家之手,其实国旗的设计者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普通人。他叫曾联松。
曾联松是浙江瑞安人,1917年出生。他从小喜欢书画艺术,初中时已经能够独立创作绘画作品了。后来,他在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学习,期间曾旁听美术理论课。21岁时他曾入党,后虽脱党,但一直拥挤共产党,追求进步。上海解放后,他进入上海市合作社,从事计划,财务工作。
1949年7月,曾联松在报纸上看到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后,决心投入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中去。
1949年9月下旬的一次宴会上,张治中向毛泽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听了觉得有道理,但由于没有更好的图案,开国大典在即,他也不好否定目前的图案。
就在这个时候,曾联松的设计图案转到了第六小组手中。这图案立即引起了评选专家的注意,被编为“复字第32号”送给中央主要领导人和政协委员审看。
周恩来看后,立即表示,这个图案好。9月25日晚召开的座谈会,各方人士看了曾联松的设计图案都一致认可,没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五星红旗就这样原则性地确定下来了,但对细节作了一些修改。原来曾联松的设计的五星图案中,大五角星中有镰刀和斧头,有代表认为会影响大五角星的光彩,减弱了其突出地位,并显得有点乱,镰刀和斧头有些苏联国旗接近。最后将镰刀和斧头去掉才形成现在的国旗样子。
1949年9月28,新中国国旗称谓正式表述为“五星红旗”。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新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曾联松在报纸上看到了五星红旗,但由于没有了镰刀和斧头,他不敢确定那是自己的作品。直到1950年国庆节前夕,全国政协派人找到他了解设计情况,他才知道。不久,曾联松收到了纪念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观礼请柬,编号“台右97号”,他有幸地参加了天安门观礼。
1950年11月1日,曾联松收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来函,上面写着“曾联松先生:你听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编者注:旧币,折合500元),分别交邮局和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