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人们会想到礼仪之邦和礼乐教化,的确讲礼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儒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礼,有很多大家熟知的熟语成语典故等,如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彬彬有礼,礼贤下士等。从幼年起,中国的小孩就被长辈教导要讲礼貌,并认为这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这个礼,不但包含待人接物的礼节,为人处世的规范,也是人们交往时为增进关系、请托办事,亲人见面时携带的礼品。礼是国人生活的标准和规则。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1)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记•中庸》上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就是大礼,诸如人的生老病死,国家的祭祀庆典外交等,都有一套仪式。威仪就是小礼,就是人们日日常的衣食住行,相对礼仪比较繁琐细碎。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懂得往来礼仪,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同样是在《论语》中,孔子还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是在《论语》中,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季平子僭越天子礼仪的行为,表现了无比的愤怒。贯穿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其核心观念之一就是讲礼。中国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与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整套完整规范的礼仪制度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代社会里,礼仪在外交乃至人际交往中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不过变得更加开放、平等、进步,体现了对别国以及别人的尊重。这一集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礼字。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2)

礼,繁体作“禮”, 禮《说文解字》解释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lǐ),豊亦聲。指实行祭神求福的事,这是一种叫做声训的释词方法。如解释韭,《说文解字》解释是: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謂之韭。我们知道从示的字都与神灵有关。许慎认为,礼就是履行,是用来祭告神灵,祈求福祉。要想解释清楚礼的本义,就必须从豊入手,豊其实就是禮的初文,加示字旁是后起的繁化字。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出另一个字,即豐(fēng),它其实可以认为是豊的异体字。

豐,这个在的古文字演变情况是: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豐的解释是:豆之丰满者也。一曰《乡饮酒》有封侯者。这里许慎提供了两种解释,一是盛满祭品(稻粱之类)的祭器,另一个是叫豐的侯国名。后世学者对此字有多种解释。

对于豊的解释,根据甲骨文字形,有两种影响比较大的观点:

一种是同意许慎的观点。有人认为是豆中盛满玉器的形象。豆(甲骨文作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4)

,古代礼器)中盛有玉串(即珏,读jué)之形,玉石在古人心目中具有神圣地位,故用来礼敬神灵。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对许慎观点的补充完善。

一种认为“豊”中的豆不是豆,而是鼓乐的形象。即壴(zhù),甲骨文写作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5)

,就是鼓形,上为装饰,中为鼓面,下为鼓架。中间加珏,也是在击鼓时,献玉祭祀神灵。《论语·阳货》中有一段话: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的本义是强调礼乐的本义在敬在和,不要仅仅走形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证明古代有用击鼓献玉敬神祈福的仪式。因为两个玉串之中有一竖线横隔,我认为解释成鼓形是比较合适的。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6)

至于甲骨文豐的字形,上部容器(如果是的话)内象林之形(草木不能用来祭祀,我认为很可能是稻谷之类),明显的,不像豊,不是玉串。目前,此字还没有确解。我们综合排比梳理认为,许慎的观点是比较可信的。应该理解为一个容器中盛着物品,表达祭祀祖先(鬼神)之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认为,豊是名词,供奉神灵的礼器。豐是形容词,表示容器内物品众多丰厚之意。

需要补充的是,豐后来被简化为丰,丰字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7)

一般认为,丰是封土植树之义。上象树,下象土丘,古代常封土植树来表示疆界。后来字形在金文中又演变为: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8)

丰的右侧出现了伸出手臂的人形,或手形。更明确了封土植树的含义。后来丰专表草木繁茂义,而封则表示本义封土植树以为疆界。

在《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礼仪三百”。“礼仪”礼仪指的是大的礼节,如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礼仪;国家祭祀、外交礼仪。 “威仪”指的是小的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之时,就有不同的行为举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细节也称之为曲礼。不管是礼仪还是威仪,都有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敬”,拿《曲礼》中的话叫做“毋不敬”。

中国历来讲究礼乐治天下,其实乐也是一种礼,笼统的说就是以礼治天下。这个礼,指的是按照身份、地位、亲疏、长幼为社会成员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每个人的言行都要符合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换句话说,就是上下有别,长幼有序。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9)

历史上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基础。从此礼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内涵。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力图恢复和建立的就是一套礼义制度。《论语》中孔子在回答颜渊关于礼的问题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诗经·相鼠》中有“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的句子,表达了人们对无礼者的痛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礼也有了新的发展,摆脱了等级森严的专制制度,更多的成为社会要求的良好道德规范,融合了很多现代的因素。

对中国文化稍微熟悉的人都知道四书五经,这五经当中有一部经书《礼》。古代的关于礼的文献有三部:《礼记》《仪礼》《周礼》,那五经中的礼究竟指的是哪一部呢?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10)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先要从六艺说起。孔子教授弟子,有六门功课:诗、书、礼易、乐、春秋,有课就有教材。《礼》就是教材之一。到后来这《礼》就失传了,很可能毁于秦火。这到了西汉,鲁地有位叫高堂生的很会会说《礼》,经他手整理有十七篇,当时称作《士礼》,后来就被列入五经,称《礼经》。后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又结合了孔壁中书——礼古经,对礼经作注。这书到了晋代才被称为《仪礼》。《仪礼》关注的是上至天子下到士的行为规范。

礼的甲骨文字解(说文解字礼)(11)

高堂生的第四代弟子戴德和戴圣,二人是叔侄关系,都是研究古代礼学的专家。在演习礼仪的过程中,孔子弟子对仪礼的内涵多有阐发,这就是关于礼的“记”。两人对世传的前人关于仪礼的论述进行了编辑整理。戴德写的礼学专著被后人称之为《大戴礼记》,戴圣写的被称为《小戴礼记》,简称《礼记》。因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而受到后代学者的重视,到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被列入十三经,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礼记》。而《大戴礼记》不受重视,至唐时已成残篇。《礼记》则是对对礼的解释、论述。

《周礼》原名《周官》,据称是战国人所作,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时发现的,并加以整理著录。新时,刘歆奏请王莽,《周官》被列入学官,更名为《周礼》。《周礼》是古代政治制度的记录。

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即“三礼注”,始有“三礼”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