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面对生命的不完美,顺应自然规律,也是安之若命的道理。

庄子生命归于自然名言(面对生命的不完美)(1)

在这一个凡尘俗世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我们的人生也面对着很多未知。

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会遇见惊喜,还是会遇见意外,但是无论遇见什么,一个人最合理想的生活状态,就叫做:“顺其自然”。

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符合大道的一个道理,包括自己对于人生的一个态度。一切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规则,不违背核心规律,就是一种大道的智慧,这样的一种智慧能让自己活得更洒脱。

在《道德经》思想当中,开篇就点出:道可道,非常道。

揭露的是一个道德内涵,在《道德经》之中,他认为“道”是作为一种自然客观规律的存在,而《道德经》所阐述的智慧,是让我们符合道,就是一切符合顺其自然,这也是道法自然的一个核心内涵。

庄子生命归于自然名言(面对生命的不完美)(2)

很多人听到顺其自然这几个字的时候,最初并不能理解,不知道到底是需要顺应什么道理?

其实真正的顺其自然,就是顺应生命本身的一种状态。

《庄子》的哲学之中,就认为一切应该有一种感悟生命本源的认知。

庄子认为“命”是我们所需要理解的,“达知”就是我们所境遇的一种感悟,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一种自然状态。“命”是世界给予我们人生的一种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事情,这种状况不会改变,它是自然存在的。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命”这个东西,就是从你出生的时候一切都是注定的,你人生的轨迹,你人生中需要经历的一些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强行改变不了,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顺应天道。

而顺其自然的智慧,是能够让自己生活得更舒服,摆脱外在的一些苦恼和纠纷的一种理想状态。

庄子生命归于自然名言(面对生命的不完美)(3)

比如说,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状态,有一些人遇到人生一些变故,就立马束手无策,因为这些变故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

比如说感情遇到挫折,比如婚姻恋爱不幸,生活遇到磨难,以及自己的家庭出现变故。不管是或大或小的一些问题,其实都是一种自然常态,它都是生命需要经历的一些事情。

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一些痛苦,这是在所难免的。

世间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身份,地位,物质,财富会有不均等的现象,但是所有的人在面对人生这一个轨迹之上,最公平的地方就是所有的人都会面临着衰老,疾病,变故,磨难,类似的问题。

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所有的人面对这些问题,都会痛苦不堪,这是人之常情,这也是人的正常情感和情绪。

庄子生命归于自然名言(面对生命的不完美)(4)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当你学会顺其自然,调整自己的心态时,能够尽可能的去减少这些痛苦,减少这一些事情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磨难和痛苦,给我们情绪上带来的伤害,远比事物本身更加严重。

因为情绪会模糊事物的本质,一个人出现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你把心态放的坦然一些,顺其自然一些,可以妥善的解决问题,可以降低这一个事情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但是如果你因为情绪问题不断的陷入痛苦之中,那么会因为你的情绪,加重这一个事情给你带来的伤害,情绪的冲击比事情本身而负面作用更大。

《庄子》这本书中,他借用了一个故事,来表述了一个人需要具备超脱于“形骸之内”的一种洒脱和智慧。

故事是这样的,申徒嘉是一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

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出去你就留下,你出去我就留下。

庄子生命归于自然名言(面对生命的不完美)(5)

第二天的时候,子产又和申徒嘉在同一个房间里,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你就留下,你先出去我就留下,现在我要出去了,你可以留下又或者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样的执政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和我一样吗?

申徒嘉就说:先生的门徒弟子有这样的执政大臣吗?你因为你的地位瞧不起人吗?

原来是这样,原来申徒嘉和子产都是伯昏无人的徒弟,但是呢,申徒嘉是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子产就有一些嫌弃申徒嘉。

申徒嘉最后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们以两脚健全,而笑我两脚残废的人很多,我听了很生气,但是到了先生这里,则怒气全消,这不知道是先生以善道教我的缘故,还是我自己反思的缘故。我跟随先生修学已经十九年了,先生从未感到我是断了一只脚的人,如今你和我交往与道德的修养当中,但你却在形貌上要求我,这也不也是过错吗。

子产听了之后羞愧不安,立刻就改变态度说:是的,你不必再说了。

申徒嘉和子产都是伯昏无人的徒弟,子产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成了庄子论道的反面人物。庄子写出这样一个故事就是为了突出子产,伯昏无人是道德高深的人物。申徒嘉因为受刑而失去了一只脚,但是他对道的感悟达到了“达知”。

庄子生命归于自然名言(面对生命的不完美)(6)

《庄子》这本书中,庄周通过这样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就是一个人安之若命的人生哲学。

在《庄子》所写的这一篇文章当中,申徒嘉是一个残缺之人,但是他却可以摆脱形骸之内的束缚,超脱于形骸之内,达到形骸之外的一种自然。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也是两个人境界的差别。

这里所说的申徒嘉和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王都是一个智者,说他们都为残缺之人,但是他们能够感知到形骸之外的一种智慧,不会执着于自己的外貌,容貌,衣着,他的内心的得失也没有建立在外在的形体之上。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人执着于自己的样貌,身高,衣着,他们会因为自己不够漂亮而不自信,也会因为自己不够高而感到郁闷。

真正洒脱之人,他们懂得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精神层面,而不是去追求那些外在的形体之中。

而《庄子》表达的这样一篇智慧,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感知,也就是所谓的“达知”的道理,申徒嘉虽然遭遇刑罚失去一只腿,但是并没有以此为耻辱。他学会追求内在生命的一种充实,学会追求精神的一种洒脱。

这种状态就是庄子中的逍遥的状态,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顺其自然的状态。

庄子生命归于自然名言(面对生命的不完美)(7)

庄子这一篇文章中,是借由申徒嘉面对着自己残缺的肢体,却没有因此而懊恼,没有因此而沮丧的一种洒脱,来表达的是一个人能够安之若命的道理。

如果他因为自己残缺的身体而沮丧和懊恼,就不算是一个道德高深之人。反之,他能够安之若命,能够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这样一种顺其自然,这样一种追求内在生命的充实的智慧才是我们应该理解的。

这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顺其自然的道理,无论你的生活中经历了什么痛苦,经历了什么磨难,它都是生命的“残缺”。

所有人都向往完美,但是自己的生命从未达到完美,留下了很多遗憾,这就是生命的“残缺”。

我们需要用一种安之若命的状态,来面对人生中出现的不完美和遗憾,这才是一种伟大的心态。

庄子生命归于自然名言(面对生命的不完美)(8)

遇到人生遗憾,遇到人生不完美的时候,坦然待之,安之若命,你要明白这是生命本身存在的一种规律,遇到生命中的不完美,懂得接受,才是人生的完美。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这一篇国学智慧怎么理解的呢?您觉得当人生遇到不完美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