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0篇读书文章计划,进度:018/100

阅读的价值在于有所领悟,并学为己用海量阅读,多多益善

道德经读后感440字(道德经古今正解读后感)(1)

道德经这本书初中的时候读过,又叫老子五千文,那时候才十多岁,喜欢它的词美。读大学的时候在宿舍里和同学讨论中国的主流思想,法家制度,儒家本善,道家本真。只有抽象的概念,其实不懂。


结婚后有了固定的居所,买了一整套国学的书收藏,经常翻看《道德经》,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的书尤其是好书经典好书,没有一定的阅历犹豫看天书。而且常读常新。在公号上关注了作者老雾,他的文章风格颇具道家风范。喜欢他的文章,看了好些年。我也希望有一天能用一种思想行文。


《道德经古今正解》作者澹海若豆瓣上面查不到信息,百度百科信息很少而且标记武侠小说?在我的个人图书馆里面找书发现它,也许是太喜欢看道德经原文所以遇到他的周边产品都要看看别人是怎么注解的。这本书内容不多,阅读没难度,一个多小时看完。


最近孩子上幼儿园小班,已经3个星期,每天和她聊天,问在学校的情况。她讲得最多的就是别的小朋友不和我玩,他们总是哭。我这样开解她,刚到一起大家还不熟悉,慢慢的你们就会好起来的。而且别人不和你玩,你可以主动去找别人玩呀,不一定非要等着别人来找你玩。

这话孩子听进去了,新问题由来了。今天交了新朋友好开心,好朋友也会闹矛盾还是不开心。

在我看来不是事的事,三岁孩子却觉得是天大的事,因为和她讲其他的事情不在状态,问不出什么。但是问她怎么玩,和谁玩,讲得很清楚而且可以讲很久。

也许这才是人最关心的问题,别人喜欢不喜欢我?别人喜欢我很重要。关于这个问题各个门派都有说法。


我曾经QQ签名上面写过这段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对习以为常的事情不要太在意。如果有人对你好就高兴的忘乎所以,别人不对你好久消极颓废,这样把自己置于何地呢?这句话原文来自《菜根谭》,《道德经》里面有有讲到这个观点。


在道德经第十三章有这样一段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古文正解]

有身则患,无我则福。

夫物秉道以生,不过安平。宠上以失中,辱下以失中,故宠辱偕惊。是以有道者不求其过,不坠其辱;不据己而私,故无患于得失。是谓无得失心,无福祸身。

荣辱而身外,无私而后公,身为天下。及其有私,恐唯损民以厚己焉,安可以天下而寄托之!

[今文正解]

谋求于自身则忧患,置之于度外则大福。

万物都秉持着大道而生息,不过是自在清静。荣耀恩宠是从上而脱离平静,耻辱失落是从下而脱离平静。因此说,宠辱的得失,都是对内心的惊损。所以有道者不求取身外过分之物,也就不会招致耻辱;不执著于自身,也就没有得失忧患。这就叫心无谓于得失,身也就无关于福祸。这反而是最大的得,最大的福。

视荣辱为身外之物,无我无私而后才能够大公;把整个天下视为己我,胸怀万民,一切为了天下。否则,怕是只会损天下之公而肥一己之私,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订正与辨析]

“贵大患若身”实际即“贵‘大患若身’”。

含义则为:最大的忧患莫过于看重自身得失,务必重视这一点!

对此,有类似表达可照应理解:“不自生,故能长生”“外其身而身存”“容乃公,公乃王……道乃久”。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大概系老子作概括性论断而提出或语出它处,所以不免较为简涩.


说天下,普通人懂不了太多,但是在个人心态,品德修养上讲,宠辱不惊,贵大患若身,实为金玉良言。

书中还有很多新的见解,《道德经》这本书也没有重点可画,因为整本书都是重点。喜欢的道德经的朋友可以阅读下这个周边产品,我有电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