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有很多必须掌握的要素,非一时所能完整表达,今天只真对目前大家的创作作品谈几点:

一、书法的生命力

在创作中要赋予作品灵魂和生命力。你的字能不能吸引人,是看你的字有没有灵魂,你的字要和观者在精神上互动交流,是你给作品注入了生命和灵魂。这样你作品中的每个字、每个笔画是要说话的,是要传达给读者你要抒发的情感。读者和作品互动,其实是和作者的精神互动。这种互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作者的艺术高度;一个是观者的艺术高度。两者如果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应是最佳状态,但这种情况很难有。大多数是作者要带着观者的思想感情走。所以说,艺术家是灵魂的先导者。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或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书法艺术是抽象性极强的平面艺术门类,所以对书法家的要术就更高。

二、书法的书写性

“书写性”有很多人谈,定义也不同。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写”是最核心的要素。用笔的书写性,我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不能是描摹的、再现刀刻的笔画。在书写的时候手要有感觉的行走,大家要深刻的理解这个意思。感觉是微妙的、神奇的,在不断的这种训练中逐渐的体会书写性,逐渐驾驭书写性,逐渐提高书写性的质量。那些僵硬的、描摹般的笔质体现,与书写性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很多大画家在作品上不说画而说写?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这说明“写”与“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写出来的就有韵味、有诗情、有生命,画出来的东西只有其形,没有生命。所以大画家都说写,不说画。那书法就更要强调书写性,而不是照猫画虎画出来。

三、书法的整体性

书法的整体性,即书法作品所呈现的整体面貌。是从宏观上把握,是将一篇书法整体中的字与字、行与行、不同局部的互动,及整幅作品中字的大小、粗细、干湿、疏密、奇正等方面思考并付诸于实践,从而组成一个具有美感的整体画面。一定要有意的注意这种关系。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各有所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盼,全盘考虑,将各个局部构成一个紧密衔接的整体。字的变化要大胆,比如奇正,字奇险到一定程度,还是要正,正到一定程度,又要奇。小的局部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整体能和谐,或许就能是一幅好作品。就像人一样,一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甚至做过不少坏事,但最后他还是做了一件历史性的大好事,这叫什么?这叫大节!作人万不可失大节,书法同理。要用整体观统帅一切,小事可以忽略。因为一幅作品中不可能没有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而且小事在这里会使(人或作品)显得更加丰富,更有变化,更富有内涵,更富有生动性,更有趣味。看当下一些人的作品,感觉还是不敢变,不敢变又想变,或许还在尝试的过程中,所以就显得扭扭捏捏。我说呀,只要路子对头,啥也不怕,坦坦荡荡,大步向前进,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所以大家胆要大心要细,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都是全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注意它的变化,而变化又不能过,这个度要把握好。古人管这叫“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四、书法取法的上位性

这里单讲用笔的取法,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要取法乎上,一定要取法北碑以上的笔法。在北碑、隶书、大篆的书法创作中,决不能有唐楷的用笔。碑学发展到民国出现了五大流派,最主要的特点是碑帖融合,碑派的行书、草书用笔也一定是碑的用笔。而我是习惯于用大篆笔法,有朋友称我的字是“碑行书”,应该也是这个原因吧。从传承上讲,自李瑞清到胡小石再到游寿三代先生都是篆、隶、北碑笔法融于诸体中。1996年我曾有一篇小文《篆分笔韵 行于北碑》,说的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有什么秘诀?我实践的体会就是“大篆用笔”!得大篆者得书法!得大篆者得“天下”!大篆用笔是这几种书体融合在一起的调节剂。这个调节剂要注入进去,要起到作用,关键在于用笔的具体方式。空中逆起,使其活;中锋用笔,使其圆;笔肚行笔,使其涩;绞锋转笔,使其古;刮笔撇出,使其达;捺笔含蓄,使其韵;点顿逆入,使其重。大篆用笔特征不仅是讲起笔与行笔过程,重要的是转折方式。用笔的绞笔、转笔很重要,形成笔画的圆转,圆转是通过一定弧度的曲线改变笔划的方向。当笔毫顺着曲线运笔时,笔毫也在圆转中裹绞在一起,这就是“绞转”笔法。打个比方,就像用刀子割东西,割到转弯处,刀刃必须得圆转过来,不然刀刃就无法前进了。而笔锋要想体现刀的力度,就要有缠成绳子的感觉,这就是转笔和绞笔相结合。我说过“用笔如刀,用刀如锹。”就是指书法和篆刻的两种特质。而用笔如刀,会使笔更灵动。历史上,用笔如刀,以虚谷为最;用刀如锹,以白石为最!后有效仿者,皆无法望其项背。当然,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完全描绘出用笔用刀的奥妙,诗无达诂,书、印也无法“达诂”。大凡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准确的,应该不是艺术,而是科学。有时我创作一幅字时是篆书、行书、草书、北碑、隶书全部融入到一块,但是书体的融合以什么为标准?用白话说就是不隔愣,你这个字在一幅字当中不隔愣、看着不生疏、不和别的字打架、不是另类,不是一下子就跳出来的。有的人问我:“我的行书和篆书怎么融不到一幅作品中去呢?”我就笑了,其实这个绝招,是从李瑞清、胡小石、游寿先生那学来的。我个人体会,不论是什么书体,用大篆笔法,可以把草书、行书、北碑、隶书、篆书统一起来。这样整体的大篆气息,扑面而来,无法抗拒,感人肺腑。书体以大篆用笔统一,是融合的催化剂,就像部队检阅,似千人千面,但是统一军装,统一步伐,更主要这个部队的精神气概是统一的,所以走起来就是一个声音、一个整体。大篆用笔,不仅仅是淳厚古朴,也可以达到灵动可爱的效果。比如说书法的题款就需要这种多变的灵动可爱。而这种行草可以突破当下行草书的弊端。我以为当代行草书有两种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用笔薄;二是程式化。对于程式化的表现,我说过几句话“当世草书皆画圈,不慕青藤笔墨笺。谁能再见王觉斯,尧舜三代起烽烟。”我只是指现象,不指某个人。朋友们不要对号入座。对当代和历史负责任,说几句真话,也未必正确。但我觉得没有大篆的功力,又因为不愿意在大篆上下真功夫,这些弊端就无法克服!这种花哨的行草书,在当下还能耍起来,但放到历史上,就不会有什么地位了。大篆的用笔是统率一切,即是统率,同时大篆的用笔要服务于创作,服务于各种书体,要融入在各种书体之中。以大篆的用笔体现行草书的灵动。这种辩证的关系要深刻理解并运用,这种融合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自然而然的生成。

2019年10月

书法九种创作模式(书法创作的几个要点)(1)

书法九种创作模式(书法创作的几个要点)(2)

书法九种创作模式(书法创作的几个要点)(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