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也是治政的一种手段。

子贡想干一番事业,孔子告诫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你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首先在你的工具上下工夫。工具是手段的形象说法,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就是通过工具来达到目的,所以要想成功,工具首先必须过硬,离不开利用对象。

古人留下的10句老话说尽人生百态(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1)

韩非子

对于智者来说,可供利用的事物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利益。

利益

关于利益,韩非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韩非子·备内》)意思是,医生时常吸吮病人的脓血,不是有什么骨肉亲情在里面,而是由于利益驱动。

所以造车人做出了车,就盼着别人富贵;匠人打制出棺材,恨不得别人早点死掉。不是造车人善良而匠人恶毒:因为人如果不富起来,车子就卖不出去;人要是不死掉,棺材不知道卖给谁。匠人的本心并不是憎恨人,而是其利益系于人的死亡。用俗话表达,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总之,利益是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所以利益也就自然成为利用对象。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打算讨伐虢(guó)国,但中间隔着虞国,必须借路才行。

大夫荀息建议:“您可以用垂棘的美玉和屈产的良马贿赂虞国君主虞公,他肯定会答应借路的。”垂棘和屈产都是晋国的地名,那里出产的玉和马十分有名。

晋献公有点舍不得,说:“垂棘之玉是先君的宝物,屈产之马是我使用的骏马,要是虞公收了我们的礼物却不借路,那可怎么办?”

荀息说:“如果虞公不想把路借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只要接受礼物,一定借路。请国君放心,美玉送给他,就像是把宝物从宫内的仓库里拿出来放到宫外的仓库中;良马送给他,就像是把马儿从宫内的马厩里牵出来拴在宫外的马厩中,不会有什么闪失的。”

晋献公同意了,派荀息去办理。虞公贪图美玉和良马,打算把路借给晋国。大夫宫之奇说:“不可。虞国与虢国互相依存,就像嘴唇跟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门牙就会受寒。虞国与虢国相互救援是为了各自的生存,并不是给对方实施恩惠。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就会随之灭亡。(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公的心思都在美玉和良马上面,根本听不进去,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带兵占领了虢国,三年后举兵讨伐虞国,没费什么劲儿就攻占了这个国家。

荀息牵着良马捧着美玉回来见晋献公。献公眉开眼笑,抚摸着玉说:“还是老样子,跟以前一模一样。”又拍了拍了马说:“也没怎么变,就是长了几岁。”(《韩非子·十过/喻老》)

古人留下的10句老话说尽人生百态(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2)

孔子的预言

鲁国有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鲁国法律规定,凡是有人用钱将他们赎回来的,可以从国库里领取费用。

孔子的学生子贡是个巨商,走的地方多,而且很富有,他从别国赎回了鲁国人,却再三辞让,不肯从国库中取钱。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叫着子贡的名字发表意见说:“赐的做法有过失,从今往后,鲁国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接受国库的钱,对人的品行并无损害;不接受国库的钱,反倒造成了没有人去赎人的后果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勇敢而仗义,跳到水里救起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送给他一头牛报答救命之恩,子路收下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评论道:“鲁国人一定会去解救落水的人。”

孔子的见解之所以如此透彻,是因为他的目光远大。(《吕氏春秋·察微》)

一口大钟

春秋时期,晋国旁边有个国家叫仇繇(qiú yóu,在今山西盂县)。执政大夫智伯瑶想攻打它,然而道路险阻,战车无法通行。

他铸造了一口钟送给仇繇国君主。这口钟非常大,要用两辆车并在一起才装得下。仇繇国必须铲平高地、填平深沟,修筑一条道路,大钟才能抵达。

一个名叫赤章蔓枝的大臣劝国君不要接受这件礼物,道:“古诗说:‘只有遵循常理才能安定国家。’我们凭什么能够从晋国获得这么贵重的东西?智伯瑶为人贪婪而不讲信誉,一定是他想吞并我们,但碍于山川险阻无法进军,所以铸造了大钟送给您,而您不得不铺桥修路来迎接大钟,这样他的大军就可以随后而至。

国君不听。过了一会儿,赤章蔓枝又提起这件事。

国君不耐烦了,说:“大国主动跟你示好,你却拒绝人家,太不吉祥了。你不要说了。”

赤章蔓枝说:“当臣子的不忠诚是罪过,而忠诚却不被信任,就可以脱身离去。”于是便砍去车轴长出来的两端,通过狭窄的道路,逃往卫国。

他到了卫国的第7天头上,仇繇国就被智伯瑶灭掉了。(《吕氏春秋·权勋》)

古人留下的10句老话说尽人生百态(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3)

被贪婪吞噬的智氏

春秋末期,晋国由六家卿大夫当家,他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和范氏。智氏的智伯瑶率领赵、魏、韩三家灭掉了中行氏和范氏,晋国终于安定了几年。但智伯瑶不甘寂寞,凭着自己强大的实力,派人向韩氏索要土地。

韩氏主政的韩康子当然不愿意平白无故地把自己的土地送给别人。家臣段规劝道:“智伯瑶贪婪傲慢并且刚愎自用,不答应他的要求,他会出兵攻打我们。您给他土地,他尝到了甜头,就会向其他几家索要土地。如果有人不答应,他一定率兵征讨,那时我们就可以静观事态的发展而采取对韩氏最有利的措施。”

韩康子听从了段规的意见,送给智氏一个拥有万户人口的县。果然,智伯瑶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宣子也不想给。家臣赵葭说:“智氏向韩氏索要土地,韩氏答应了。如果我们不答应,就是向智氏示威,一定会激怒智伯瑶,他肯定跟我们动武。不如把土地给他。”魏宣子同意了,也送给智氏一个拥有万户人口的县。

智伯瑶得手后,又向赵氏索要土地,而且点名要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赵氏当家人赵襄子不答应。智伯瑶便邀请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襄子,商定平分赵氏土地。赵襄子退守晋阳城,凭着民众的支持,苦苦支撑了三年。然后与韩、魏两家联络,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他们,三家里应外合,大败智氏军队,活捉了智伯瑶。之后,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格局。(《韩非子·十过》)

600和6

战国时期,张仪代表秦王去见楚国君主楚怀王,提出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他就劝说秦王割让给楚国600里土地。

楚怀王一口答应下来,然后兴奋地对群臣宣布,他已经得到了秦国600里土地。大家纷纷上前祝贺,唯有客卿陈轸不道喜。怀王问他:“我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600里土地,这样的好事百年不遇,你为什么不祝贺?”

陈轸说:“我认为大王不仅得不到600里土地,而且还会招来灾祸,所以不敢道喜。”

“这话怎么说?”怀王的脸沉了下来,不高兴地问。

“秦王为什么看重大王您?因为您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盟国。要是您跟齐国解除联盟,楚国就落了单,秦国还能看重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吗?”陈轸问。

见楚王没有反应,陈轸又说:“如果先让秦国交出土地,楚国再与齐国断交,秦国肯定不会同意;而现在却是楚国先与齐国断交,然后秦国再割让土地,这一定是张仪设下的骗局。一旦大王发现这个骗局,定然发怒,这样就会惹出秦国的祸患,而齐国也已经由朋友变成了敌人,会趁机动武,如此一来,楚国就陷入了两面受敌的境地。”

怀王根本听不进去。

就这样,楚国与齐国断绝了邦交,之后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称病不见。怀王说:“难道张仪不相信我与齐国绝交了吗?”为了进一步表示自己的诚意,竟然派一个死士到齐国去当面辱骂齐王。

张仪确认齐、楚两国断交后,才出来接见使者,说赠送的土地已经准备出来了,总共方圆6里。使者惊讶地问,不是600里吗?张仪说他不过是一个臣子,怎么敢答应600里的土地?

怀王大怒,不听陈轸劝阻,发兵攻打秦国。秦、齐、韩三国组成联军,大败楚军。(《战国策·秦二》)

古人留下的10句老话说尽人生百态(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4)

长平之战的起因

上党地区本来是韩国的。秦国进攻上党,韩国无力抵御,上党郡守冯亭派人去见赵国君主赵孝成王,说:“韩国打算把上党让给秦国,但百姓都不愿意,他们希望归附赵国。上党有城邑17座,请大王认真考虑。”

孝成王非常高兴,召见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圣人把无故获得的利益视为大祸。”

孝成王说:“上党的百姓都感激我的恩德,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

赵豹说:“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截断了上党与韩国的联系,本来可以坐收上党。现在冯亭率领上党归附赵国,是想嫁祸于人。秦国费了不少劲儿,而我们却坐享其成,秦国那样的一流国家没有从弱小的韩国获得利益,而赵国这样的二流国家却从强大的秦国手中抢走了利益,这怎么能说不是无故的呢?”

孝成王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把话转到了成果上,说:“如今出动百万大军,苦战一年以上,也不见得能够拿下一座城邑。现在冯亭一下子把17座城邑献给我们,这是多么大的便宜。”

于是孝成王接受了上党,派廉颇率领军队驻扎在上党的长平。

后来,赵括替换了廉颇。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军进攻上党,两军展开决战。赵括战死,赵军投降,被白起活埋,这一仗赵国损失40余万士卒,史称长平之战。赵国被打残了,就此一蹶不振。(《史记·赵世家》)

机会不可错过

唐代宗时,趁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弱,吐蕃、回纥入侵,合围泾阳。唐军统帅郭子仪命令各军严防死守,不许出战。到了傍晚,吐蕃、回纥两军分营驻扎,郭子仪判断他们为争夺领导地位产生了矛盾。郭子仪对部下说:“敌众我寡,难以凭力量取胜。从前我们与回纥有盟约,关系密切,不如我去游说回纥,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郭子仪不顾部下劝阻,只带着几个骑兵前往回纥军前,命人传话:“郭令公来了!”回纥人大为惊讶,大元帅药葛罗是可汗的弟弟,张弓搭箭站在阵前。郭子仪摘下头盔,卸去铠甲,将长枪丢在地上,策马向前。回纥诸部落的酋长都认识郭子仪,互相看着说:“真是令公啊!”于是纷纷下马,列队跪拜。

古人留下的10句老话说尽人生百态(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5)

郭子仪

郭子仪下马,向前握住药葛罗的手,责备道:“你们回纥对唐朝有大功,唐朝待你们也不薄,为什么要背弃两家盟约,侵入我们土地呢?”药葛罗说:“仆固怀恩欺骗我们,说大唐皇帝去世了,郭令公您也去世了,中土没有了君主,这样我们才来到这里。现在我们知道天子在长安,令公您又统领大军,我们怎么敢跟您交战呢?”郭子仪说:“吐蕃不讲道义,全然不顾两家舅甥的亲戚关系,吞噬我边境土地,焚烧扰乱京都的属县,劫掠的财物多得运不完,抢夺的牛马家畜排起来长达好几百里,布满了原野,这都是上天赐给你们的,应该收下它们。这样,你们既能保全自己的军队又能维护与唐朝的友好关系,既能击溃敌人又能取得大量财物,哪里还能找到比这更好的事情呢?机会不可错过啊!”药葛罗说:“我们愿意为令公尽力,攻打吐蕃以谢罪。”

吐蕃首领得知消息后,连夜带领部众逃走。郭子仪派精锐骑兵与药葛罗一起追击,大胜而归。(《资治通鉴》卷223)

重赏之下必有叛徒

唐朝僖宗时,崔安潜出任西川节度使,到达任所,却不安排缉捕盗贼,蜀人很不理解。

崔安潜解释道:“盗贼要是没有保护伞,不会成事。如果进行缉捕,一定牵连很多人,也抓不到几个盗贼,白忙活一场。(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今穷核则应坐者众,搜捕则徒为烦扰。)”崔安潜采取了另外的办法,他从节度使府库拨出1500缗钱,分别放在成都的蚕市、药市、七宝市这三个市场,张榜说:告发并逮捕一个盗贼的人,赏钱500缗。要是有人告发同伙,释免其罪行,跟其他人一样受赏

没几天,就有人抓住盗贼送到官府,盗贼不服,对扭送他的人说:“你我同伙为盗17年,赃物都是平分,论罪你跟我一样,我被处死,你也活不成。”崔安潜接过话头,对盗贼说:“不对。我榜上讲得清清楚楚,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同伙扭送官府?如果你这样做了,被处死的就是他,受奖的则是你。现在你既然被他告发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于是现场兑现,立即付给他的同伙赏钱,然后把盗贼押到市上剐死,还诛灭了他全家。

行刑还没结束,盗贼之间便开始互相猜疑,在成都待不下去了,隔日天还没亮,盗贼们全跑光了,西川境内未留一个。(《资治通鉴》卷253)

奇货不可失

五代时,后梁与河东军作战。两军对垒,梁军步、骑3万人马,列成三路,铁甲头盔雕刻金银花纹,披着华丽的丝织品,光艳夺目。河东士兵不禁气馁,将领周德威说:“梁人的心思不在战斗,只是显示兵威罢了,不挫伤他们的锐气,我军就振作不起来。”于是策马巡视全军,呼道:“你们的对面是汴州的天武军,都是些屠夫、酒徒、佣工、商贩之流,衣甲虽然鲜艳,10个人也抵挡不了你们1个。抓住他们1个人,让其家人来赎,可以赚一大笔钱,足够过上好日子。这是奇货,不可以错过啊!(此乃奇货,不可失也!)”呼罢,周德威亲率1000人冲击敌阵,四进四出,抓获100多个俘虏,击退了梁军。(《资治通鉴》卷267)

古人留下的10句老话说尽人生百态(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6)

周德威

结语

利益太可怕了,智伯瑶深谙利益的力量,用它获取了仇繇国,却又被人顺势利用,致使自己国破人亡。古人认为,利益是欲望的对象,所以利用利益其实利用的是欲望,利益的可怕其实是欲望的可怕。欲望为什么可怕?因为它属于人的天性,而且永无知足,这就是为什么智伯瑶那么精明强悍的人明知故犯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