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一年一度,端午又临。很多名作家都写过端午,在他们的笔下,端午离不开粽子。今天我们就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来看看名家笔下的端午。

端午吃粽子怎么样才能写的更具体(重温名家笔下的端午)(1)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里的端午,记忆最深刻的是里面的风俗人情。文中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儿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独特的端午风俗了。去看端午赛龙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

丰子恺《端阳忆旧》

丰子恺在《端阳忆旧》中,回忆了他幼时过端午的情景。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乡镇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病。据说,老虎头、桃叶、蒲剑可以驱邪;蜘蛛煨蛋可以祛病;苍术白芷和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及毒气。至于门上的王字呢,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云。在丰子恺看来,端午种种,寄托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先祖的敬畏,也是平淡生活中难得的点缀。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的笔下,鸭蛋成了端午的主角。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曾祺除了怀念著名的“高邮咸鸭蛋”,还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汪曾祺家乡的端午,时兴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还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此外还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这些都承载了汪曾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林海音《我的童玩》

林海音《我的童玩》里,讲述幼时用丝线缠粽子的游戏。文中写道,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就是缠粽子。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这样的端午节,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梁实秋《雅舍谈吃》

梁实秋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不仅描写了各种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之类的家常小菜,也写得有色有味。谈及端午,作为“吃货”的梁实秋更是直接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文中是这样写道,“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迟子建《故乡的吃食》

迟子建展示了自己孩童时吃粽子的情形。她在《故乡的吃食》中说,吃粽子和吃点心一样,可以拿到门外去吃。“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门外是美丽的风景,口里是香甜的粽子,倚在门楣上细细品尝,颇有些孩童吃到美食的自得与炫耀,真是充满了天真与童趣。

苏童《祖母的季节》

苏童写出了家乡“小脚粽”里饱含的浓浓亲情。他在《祖母的季节》里细致而深情地描绘了祖母包粽子的往事。装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无论是在家乡白洋湖,还是在外面的世界里,祖母包的粽子都在苏童心中留下了永恒的清香。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