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关于中医药的争议很大,但最近几年,选用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或是辅助治疗、或是日常调理的人群还是越来越多了。

特别是身体没有明显病症或异常,但有一些亚健康表现的人群,选用一味或几味中药,或打粉服用,或泡水做茶饮,或熬粥煎汤,这样情况是越来越多见了。

比较常见的是,补血选用当归、阿胶、龙眼肉用于补血,补气选用人参、西洋参、黄芪;补肝肾选用枸杞、桑葚;健胃消食选用山楂、鸡内金;化痰镇咳选用胖大海、罗汉果,活血化瘀选用三七、丹参等等,降脂选用荷叶、决明子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中药多具有气味中性,药性平和的特点,而且价位不高,应用方便,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

黄芪的功效和禁忌27种(适合应用黄芪的体质有5个特点)(1)

药味少,虽然治疗范围有限,但药力大而专一,在对症应用的情况下,确实具有奇效。

不过也应该注意到,个人体质差异很大,疾病也有长短轻重的区别,如果药味的选择、药物的药量、服用时间不适宜的话,也会很容易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作用的。

很多人以为中药很安全,特别是上述中药,应用极为广泛,鲜见不良反应的报道,安全性就更可靠了。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在不对症应用的情况下,短期内虽然看不出什么不良反应,但如果过量、过长时间服用的话,对身体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特殊体质或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群,其负面作用还有可能是很严重的。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今天就讲一讲点击率最高的黄芪。

想要正确使用黄芪,首先要了解黄芪的药性和治疗主症。

黄芪,味甘,微温。主扶正气,兼除水邪。长于补中气,升清阳,益气固表,又可托疮毒、利水消肿。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的强大作用。

黄芪虽然适应症广泛,但是药三分毒,黄芪的应用还是有很多禁忌的。应用得当就是良药,应用不当就是毒药了。

黄芪的功效和禁忌27种(适合应用黄芪的体质有5个特点)(2)

如要正确的应用黄芪,需要专业医生望闻问切等系统的诊断方可。当代经方名家黄煌在其著作中曾提到过“黄芪体质”,也就是身体体质、体征或疾病具有某些表现,便有应用黄芪的可能。我对黄煌先生的总结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希望能够给对中医药缺乏了解的朋友所有帮助。

黄芪体质的主要表现:

1、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2、易于水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皮肤黄黯,易于感染或溃疡。

3、舌质淡胖、舌苔润。

4、肌肉松软、水肿貌、目无精彩。

黄芪的功效和禁忌27种(适合应用黄芪的体质有5个特点)(3)

5、腹部松软,腹部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以上五点可以帮助判断出自己是否适合应用黄芪。同时,通过以上五点也不难发现,疾病、衰老、缺乏运动、营养不良都有非常大的可能导致“黄芪体质”。

对于非中医专业人士而言,如果将黄芪用于调理,或者辅助治疗时,即使是对症治疗,也应注意身体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当出现以下七种情况,就应该暂停或避免黄芪的使用了:

1、有表邪者勿用。

“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表邪的治疗多采用发散的方法,黄芪具有实表的作用,所以不能应用。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表邪就是感冒了。感冒期间,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均应该避免黄芪的使用。

2、气实者勿用。

气虚宜补,气实宜破。

黄芪的功效和禁忌27种(适合应用黄芪的体质有5个特点)(4)

黄芪适用于气虚的症状,而如果没有气虚的表现,应用黄芪就需要注意了。

如少壮人暴怒气壅之类,如再应用黄芪则不是火上浇油吗?

3、肠胃积滞者勿用。

导致肠胃积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气滞、湿盛、脾虚胃弱、饮食不节均会导致肠胃胀满、消化不良,黄芪补气升阳的作用会使肠胃气机不调的情况更加严重。

4、阴虚阳盛者勿用。

黄芪具有补阳的作用,会使阳更加亢盛,使阴虚更为严重。

比如便秘,就有很多情况是阴虚导致的,这时也是不能应用黄芪的。

5、上热下寒者勿用。

上热下寒体质的人群现在非常常见,这种体质既有畏寒肢冷的表现,又常有口干舌燥、咽肿牙痛的热象表现。温性的、药效偏上偏外的黄芪是不能应用的。

黄芪的功效和禁忌27种(适合应用黄芪的体质有5个特点)(5)

地黄

6、肝气不和者勿用。

气虚宜补,气实宜破,气滞宜调。

肝气不和的常见表现有食欲不振、倒饱嘈杂、胸胁满闷,女性常见乳房胀痛、行经不畅、有血块等症状,这些症状都属于肝气不和、气机不顺所导致的。黄芪的使用机会是很小的。

7、疮痈毒盛者勿用。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虽载有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的作用,但无疑是以气虚为前提的。

当身体出现疮疖脓肿等症状时,比如咽喉肿痛、牙痛、暴发火眼、青春痘,是应该暂停黄芪的使用的。

此外,在黄芪用于疾病治疗时,根据疾病的性质、轻重,药量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而在用于身体调理时,比如泡黄芪水做茶饮,应该从小剂量开始。治疗效果不在于一次性使用多大的剂量,而在于一个长期性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