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宝贵人才资源。

为全面了解重庆市万州区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状况,万州区总工会组建课题组,在深入长安跨越、湘渝盐化、三峡纺织等实体企业,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查阅资料、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

实践成效

2017年以来,万州区从平台搭建、制度保障、技能提升、维权服务等方面,着力提高广大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使其获得感、荣誉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搭平台:工人变讲师,模范变教授

创新“万州工会大讲堂”“榜样面对面”“职教活动周”等平台和载体,让技术技能人才由工人变“讲师”,由模范变“教授”,用自己的成长成才故事宣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技能让生活更美好”等价值追求,教育广大青年学生走技能成才之路,引导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工作岗位,建功立业新时代。

重规范:入会有归属,“钱途”变前途

从建会入会、落实经济待遇、加强参政议政等方面加强制度规范建设,确保技术技能人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推进规模及百人以上企业建会、灵活就业群体入会建会,让技术技能人才有组织归属。

5年来,推动16个镇乡(街道)建立了总工会,推动社区、行政村工会组织实现全覆盖。全区新建立工会组织140余个,发展会员3万余人。打造各级职工之家 246个。

积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指导重庆长安跨越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改革,依据岗位设置和任职资格设定生产操作序列18个等级,实现薪酬待遇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倾斜,完善激励机制,每年为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员工发放各类奖励20余万元,为技能竞赛优胜者发放奖金20余万元。

树典型:学习有标杆,奋进有力量

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选树并表彰了一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先进典型。

5年来,共推荐评选出产业工人省部级劳动模范20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16人、“巴渝工匠”年度人物1人、重庆最美产业工人1人。

强技能:舞台变擂台,本领有提升

采取岗位练兵、岗位培训、劳动和技能竞赛、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本领。

借助培训机构,聘请专业教师开展技术技能培训6625场次,培训职工34.56万人次。

鼓励职工开展技能等级提升培训,凡是获得高级技师的职工,区总工会给予1000元奖励,5年来,近100名职工获此奖励。

利用技能比武、“五小”等活动,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全区各级工会组织举办各类技能比赛、技术比武4259场次,参加职工51.87万人次。

组织全区企、事业单位参加重庆市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百余家企业参赛,参与职工近10万人次。

抓服务:帮扶有清单,权益有维护

在抓好“六节”走访慰问工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工会进万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四季帮扶”等活动。

5年来,全区建档困难职工由2751人下降到9人,各级工会组织共筹集资金1852万元,慰问困难企业581家、困难职工8000余人次,区总工会“六节”慰问职工3.4万人次,金秋助学活动资助学生285人次,走访慰问大病职工354人次。

切实推动维权服务向基层、向职工身边延伸,成立新就业劳动调解工作室,并在重庆市率先成立快递小哥法律服务团,做实职工法律援助工作。

5年来,万州区总工会办理劳动领域类职工维权法律援助案件354件,为604名职工挽回各种经济损失共计1273余万元。

存在问题

调查表明,全区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仍存在以下问题:社会地位总体不高,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待遇保障能力普遍较弱,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不强。

经济待遇偏低,职业吸引力不强

在“您目前每月的工资收入大约在什么范围?”的问卷调查中,月工资收入3500~4500元的占43.08%,5500元以上的仅占7.9%。

在“您对目前的工资收入怎么看?”的问卷调查中,选择“低,但能接受”的达57.88%,选择“很低,很不满意”的有28.26%,只有12.3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较高,比较满意”,仅有1.4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高,非常满意”。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该区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总体上处于偏低水平,职业吸引力不强。

政治待遇不高,诉求表达渠道较窄

在“您认为自己的政治待遇如何?”的问卷调查中,有71.5%的认为“政治待遇不高”,有6.45%的认为“较高”,只有1.58%的认为“很高”,而认为“说不清楚”的占比却高达20.47%。

从“您的诉求表达渠道畅通有效吗?”的问卷调查表明,选择“基本畅通,效果一般”的占44.52%,选择“非常畅通,效果很好”的占15.31%,而选择“渠道不多,效果不好”的占了35.64%,另有4.5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说不清楚”。

调查发现,万州区大多数技术技能人才只关注自己的岗位工作,很少参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更少参与党委政府以及人大、政协组织的交流学习和参政议政活动。

发展通道不畅,职业成长动力不足

在“您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成长空间大吗?成长通道畅通吗?”的问卷调查中,有40.07%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较畅通”,只有4.41%的认为“很大,畅通”,而认为“不大,不畅通”和“很小,看不到希望”的占比分别为22.24%、18.75%。

在“您所在单位组织职工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吗?”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经常”的为35.99%,选择“偶尔”的为46.47%,选择“没有”的为10.06%,选择“不清楚”的为7.48%。

由此可以看出,该区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还不十分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动力相对不足。

社会关爱不够,职业荣誉感较低

在“您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社会地位如何?”的问卷调查中,有51.5%的认为“一般”,有6.56%的认为“较高”,只有1.78%的认为“很高”,而认为“不高”的却高达31.51%。

通过“您在工作中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关爱吗?”的问卷调查统计,46.5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一般”,11.3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经常,强烈”,29.5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没有”,另有12.5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清楚”。

在调研座谈中,不少企业的年轻技术工人反映,他们目前面临有“三难”——找对象难、买房成家难、孩子就近入学难,职业荣誉感不高。

机制保障不够,发展支撑力较弱

在“您所在单位建立有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吗?”的问卷调查中,36.76%的人选择了“有”,26.72%的人选择了“没有”,36.52%的人选择了“不了解”。

在“您所在单位建立有人才评价使用考核等机制吗?”的问卷调查中,32.43%的回答“有”,48.65%的回答“没有”,另有18.92%的回答“不了解”。

从以上调查统计不难看出,该区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力还有所不足。

遴选产教融合企业办法(如何让技高者多得)(1)

对策建议

(一)强化技术技能价值导向,构建“技高者多得”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

支持企业加快构建基于岗位价值、业绩贡献、技术技能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

加强企业职称资格认定,建立技能职称津贴等薪酬制度,激励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技术,提升岗位技能和岗位职级。

分层级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按贡献大小分配的经济奖励办法,增设技术攻关奖、技术创新贡献奖等,以激励职工立足本职创新创造,增加收入。

建立基于技术贡献的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机制,构建起“企业—技能人才”的技术共同体,以充分体现向技术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导向。

建立与企业制度紧密衔接且具有普惠性的技术技能人才经济激励机制。

发挥政策指导作用,鼓励企业参照国家政策标准,建立面向全体员工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晋升体系,以及相应的职称津贴制度。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技术改造,奖励做出技术贡献的员工。

通过多层级设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基金等方式,支持企业建立基于工龄和实际贡献的、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奖励制度。

支持和鼓励建立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化奖励基金。

建议以各级工会为依托,广泛动员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建立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对技能突出、贡献较大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行特别奖励或经济补贴。

(二)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力量,构建“一体化”关爱发展机制

构建“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住房问题解决机制。

建议建立有企业、工会、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和公租房管理部门参加的“一体化”协调和联动机制,健全普通技术技能人才申请公租房绿色通道,对家不在本地的外来技术技能人才、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影响或是对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住房需求,给予适度倾斜,对“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住房进行特殊保障。

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房贷优惠、租房补贴、公租房申请受理平台,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处理,网上回复。

构建“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子女就学问题解决机制。

建议建立有企业、工会、教育主管部门参加的“一体化”协调机制,定期研究技术技能人才子女就学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对“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实行特殊通道制度。

在遵循国家现有教育政策前提下,对身处产业一线的、家不在本地的外来普通技术技能人才子女就学问题,同等情况下给予适度照顾;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或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子女就学给予特别照顾。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人文关怀机制。

建立党政领导、党员干部、本地职工对口“一对一”定点联系骨干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情感、生活等问题。

建立健全一线职工“相亲难”问题解决机制,依托工会或共青团组建本辖区的公益性“红娘网”,并与各企业工会、镇乡街道、村(社区)网站,以及市场化运作婚介所的深度链接,为他们提供线上线下相亲服务。

(三)拓展职业发展通道,构建贯通一体的培训评价使用交流机制

建立企业与国家贯通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使用体系。

支持依托企业建立不同层级的“培训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或“XXX学校”,实行人员、资金和考核同步到位,完善新时代“师带徒”制度。

建立健全以企业岗位培训为基础、与国家支持的高端技术技能培训相衔接的培训体系,实行技术培训、职称认定、待遇保障相匹配的制度。

推行企业项目开发、科研攻关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同步实施制度。

建议企业在重大项目、科研攻关立项时,要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纳入规划之中,并从经费投入、人才配备、制度建设等方面支撑人才培养规划与项目实施同步。

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管理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和指导,整合各项资源,支持保障企业人才培养规划与项目开发同步实施。

加紧构建企业政府贯通的“一体化”任职资格认证体系、技术技能认定体系、薪酬激励体系和权益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荣誉感。

制度体系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制度价值导向功能,又要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衔接,避免二者相互“脱节”,难以落地。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按比例配套原则,强化相应制度实施的经费保障。

(四)建立专项政策措施,构建提升政治待遇的保障机制

加大从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中发展中共党员的比例。

当前,特别要注重从非公企业中的产业骨干分子中发展党员,切实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提升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中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占比。

要让他们能在各级参政议政平台有渠道发声、及时表达诉求、维护群体性利益,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要加强对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统战工作,特别是要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

进一步拓展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渠道。

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进入企业“三会一层”的渠道,切实保障他们代表一线职工发声、维护自身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权利。

健全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对企业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多层次奖励机制。

(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构建提升社会地位的教育引导机制

构建定期选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机制。

可由当地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总工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加,定期开展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加强典型宣传报道,以增强全社会对一线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的关注。

构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宣传报道体系。

不同层级的融媒体要开设专栏,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公众号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中的先进典型人物系统、深入、全方位的报道,引导全社会舆论崇尚技术人才、尊重技术技能。

构建起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功勋荣誉机制。

可依托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从上到下建立不同层级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功勋荣誉表彰机制,以全面增强从事一线技术技能工作的职业荣誉感。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莉,重庆市万州区总工会副主席肖启胜

来源:《工会信息》编辑部

扫一扫下载《中国工运》《工会信息》电子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