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是粟裕指挥的,还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呢?
好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如果说是粟裕指挥,那粟裕为何提出由陈毅、邓小平指挥的建议呢?还有,这个建议又是怎么提出来的?此外,淮海战役发起10天后,就是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为何又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反复研究了相关的战史资料,包括《第三野战军战史》、《第二野战军战史》等权威战史书籍,还有《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里收录了毛主席亲笔起草的与华野、中野等各野战军领导的来往电报等,可以说,是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军史、战史的权威著作。
我们知道,淮海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其规模之大,战况之复杂、战场态势之变化,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战役涉及到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大解放军部队。
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也就是史称“小淮海战役”,最先是粟裕在1948年9月24日提出来的。这个日子,刚好是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攻克了山东省首府济南的当天。济南失陷的消息曾令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上下大为震惊。
济南战役的战略目的,说白了,就是围城打援,目的是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战略目标是攻克济南,同时又歼灭或歼灭一部前来增援的邱清泉等增援的国军部队。但是呢,华野用八天时间后拿下济南,可邱清泉的第五军,以及黄伯韬的援军等始终没有前来增援济南。这让粟裕布下的华东野战军17万人的打援兵团无援可打。
济南战役于1948年9月16日发起,9月24日结束。粟裕的攻济计划早在7月份就上报了中央军委,期间来往的电报颇多。
随后,粟裕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同一天,9月24日就向毛泽东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就是史学界称之为的“小淮海战役”。
粟裕此战目的,是要打攻克济南而没有增援济南的黄伯韬和邱清泉兵团。粟裕提出的作战方案与攻济打援的打法几乎一样,就是把徐州东部的黄伯韬围起来,再来歼灭前来增援,位于徐州西部的邱清泉兵团。恰巧,黃、邱兵团都是华野攻济打援时,蒋介石严令邱黄增援济南,而这两人要么是攻济八天几乎停止不前,要么是连部队集结还没有完成,直到济南被华野打下来了,他们也没向前增援。
既然不来,那下一步,粟裕的作战目标就瞄准了黄伯韬、邱清泉。这就是我们说的“小淮海战役”。
这个战役,华东野战军实施作战,也需要中原野战军配合。
1948年10月下旬,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先后攻克郑州、开封,进至徐州、蚌埠地区,配合毕东野战军作战。
这时,粟裕的敏锐的战略眼光就出来了。他仔细分析思考了战场态势,预见到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由原先的战略上配合作战将发展为战役上的协同作战问题。他考虑为了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作战威力,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协调两大野战军的后续作战行功。
因此,10月31日,粟裕发电报给毛泽东和陈邓、华东局、中原局等,表示遵令于10月8日睌发起淮海战役,同时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见《粟裕军事文集》第一版,第416页)
粟裕的电报发出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经过研究后,认为粟裕的建议很好,也很及时,当即同意。11月1日,注意:这是淮海战役开战的前5天,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第161页),见图3。
11月2日,淮海战役大战临近只有4天,陈毅、邓小平复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淮海战役》第一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第111页)
根据战史资料,初期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有15个纵队,还有暂归粟裕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共计16个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是7个纵队。
中原野战军是协力作战。
按照解放军的惯例,在一次战斗中,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的指挥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员,兵多的指挥员指挥兵少的指挥员。
从解放军的这个惯例不难看出,粟裕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指挥条件。但是,粟裕主功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可见,粟裕给中央毛泽东的建议体现出他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
陈毅、邓小平提出的“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的给中央军委的复电,同样也体现出陈毅、邓小平二人大公无私,对整个战役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尚精神和难得的品德。
可以说,陈毅、邓小平跟随毛泽东转战多年,对毛泽东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军事指挥艺术,是非常了解的,而且是深入心扉的。他们对粟裕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清楚的。尤其是陈毅此前在华东野战军时,粟裕独立负责军事指挥,打过许多经典战役,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指挥是完全信得过的。我觉得,陈邓二人的复电也说明,并不是“通讯工具太弱”,而是陈邓二人认为,由毛泽东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进行国共双方空前的命运大决战,才能确保战役胜利。
陈毅、邓小平曾对毛泽东主席分别有两句经典的评价。陈毅曾对某领导人(项英)说,你反对毛主席,说明你水平不高。邓小平也说过对毛主席的评价,他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也许我们今天还在黑暗中摸索。” 细品陈邓二人的话语,不难看出他们让军委毛泽东直接指挥的缘由了。
好,我们回到正题上来,
那么,当年的10月31日,粟裕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建议由陈毅、邓小平指挥,那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当时粟裕为何仅提陈毅、邓小平指挥,而没有提到刘伯承呢?
实际上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陈邓领导的中原野战军已经抵达徐州前线,陈邓两人己在徐州前线,而刘伯承当时并不在徐州前线,尚在豫西。
这里,我插一句,帮助理解。辽沈战役后,平津战役开始的前半段时间,华北野战军部队和东北野战军的先期抵达北平等地的部队,也不是由林彪指挥,而是由毛泽东直接指挥的。当时是由于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还在东北,没有入关。等到林罗刘入关之后,毛泽东才把平津战役的指挥权交给林彪他们。是这么个历史。
好,接着说,
后来,11月16日,中央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名单上就加上了刘伯承,而且把刘伯承排在了五大前委之首。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既然陈毅、邓小平复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请军委对粟谭多直接指挥 ”,这已经明确了淮海战役的指挥,那为什么又在淮海战役开打十天后的11月16日,中央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呢?
对此,我阅读了《第三野战军战史》这部权威著作。这部战史的第233页,对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一事是这样表述的: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淮海战役不断发展的形势,在给中原、华东野战军首长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及华北局的电报中,及时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在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 为此,决定成立总前委,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后勤保障和战区支前工作。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书记。总前委的成立,使淮海战役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这对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方针,实现歼敌主力于徐州附近的决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成立总前委,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淮海战役中的粮食等后勤方面的统筹工作。
实际上,是毛泽东直接指挥了淮海战役,也就是同时指挥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作战。从《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毛泽东亲笔代军委起草的来往电报上看,解放战争,包括淮海战役在内的三大著名战役,都是毛泽东亲自直接指挥,周恩来协助指挥的。
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无疑是巨大无比的。刘邓的中原野战军为配合华野围歼黄百韬、杜聿明集团,以及在华野派出到四个纵队合力下,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取得胜利,也是有巨大贡献的。
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野战军战史》、《第二野战军战史》、《粟裕传》、《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