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 陈舜胜

本报特约记者 凌雪儿

时下,各种海鲜陆续上市,随之而来的,是河北秦皇岛、福建泉州等多地发布的预警提醒,近期不要吃海虹和织纹螺,否则会有中毒风险。这两种水产为何值得专门发布预警,《生命时报》就此采访了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陈舜胜。

水产行业有什么新规(两种水产被列入春夏)(1)

海虹,又叫青口贝、青口,学名贻贝,煮干后的制品称为淡菜。在我国,海虹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和东海沿岸。海虹本身无毒,但它是滤食性动物,如果环境、水体中含有有毒藻类,就可通过摄食,在体内富集一些贝类毒素,如麻痹性贝类毒素。这类毒素属于生物碱,可溶于水,耐酸性,加热烹调也难以使它失去毒性。人如果不小心吃了含有过量贝类毒素的海虹,就可发生中毒,症状通常表现为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发烧、皮疹等,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海虹属于双壳贝类,通常定着性生长,利用双壳的一张一合带动鳃水管(进水管)运动来滤过摄食。贝类因为不能像鱼一样随意游动,迁移性差,对食物没有主动选择的能力,当水体中有毒藻类大量增殖时,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富集贝类毒素。虽然其他贝类(如牡蛎)也可能富集贝类毒素,但海虹对毒素的消解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相比其他海产,海虹更容易受到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由于4~5月是赤潮的高发季节,所以海虹此时的毒素含量达到最高。麻痹性贝类毒素没有特殊味道,我们无法从外观、气味及味道上去识别哪些海虹受了污染。保守起见,建议大家3~6月份不要吃海虹,其他月份要吃,也需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正规途径购买,例如大型超市或可靠的海鲜市场。2.彻底加热,杀灭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3.不建议吃烹煮后的汤,因为部分贝类毒素可能溶于水中。4.不要一次性大量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平均每天吃水产类(去壳去骨)40~75克,相当于一个手掌心(不包括手指)的量。

织纹螺,俗称海狮螺、麦螺等,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常见的螺种。织纹螺形似圆锥体,尾部较尖而细长,大小如“指甲盖”,螺肉呈淡黄色。某些季节的织纹螺,既可能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也可能含有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最早发现于河豚鱼体内,是一种非蛋白小分子,热稳定性强,无色无味,为毒性极强的神经类毒素,主要来自一种放线菌,通过食物链传递至海藻,再传递给织纹螺等海洋生物。人如果吃了含过量河豚毒素的织纹螺,可出现中毒现象,如唇舌麻痹、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运动及语言功能紊乱、心率紊乱、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相比其他螺类,织纹螺之所以更容易富集河豚毒素,一个可能是它通常生活在泥沙质海底,属于食腐性动物(可能以有毒的河豚鱼的卵细胞或尸体为食);另一个可能是它与河豚的某些食性相近,摄食的藻类有可能被河豚毒素(最初来自微生物)污染过。根据监测结果,织纹螺河豚毒素浓度高点多出现在春、夏季,这可能与有毒河豚鱼产卵季有关。因此,安全起见,通常建议4~9月份不要吃织纹螺。其他季节如果吃,要注意通过正规途径购买,而且烹熟煮透,少量食用。如果吃完发生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应立即自行催吐,并到医院就诊。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