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6月26日电(记者陈聪 侯鸣 魏弘毅)放下猎枪的13年后,回望那片森林、那汪河水、那些飞禽走兽……鄂伦春族老人郭宝林过去的生活历历在目。关于山林生活快乐的、欣喜的、难过的、悲伤的……所有的瞬间,都已化作他“前世”的回忆。

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正如歌曲《高高的兴安岭》中所唱的那样,从前的鄂伦春人迁徙辗转在绵延数千里的原始森林中,守护着辽阔的林海,靠着一匹马一杆猎枪,一年四季追逐着山林中的飞禽走兽。

鄂伦春族传统狩猎(一位鄂伦春老猎人的)(1)

过去,郭宝林在桦皮船上打鱼。(受访者供图)

郭宝林是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村民,今年76岁。他十几岁时便开始打猎,是大兴安岭呼玛河流域的最后一代猎人。

夏季在河里捕鱼、初秋在山林里打犴(驼鹿)、六七月份在河滩边制作桦皮船沿河漂流……“那时的夏天我们就愿意在山里待着。”郭宝林的妻子戈晓华说。

山林生活的一面是自在美好的,同时也伴随着未知和动荡。生病了只能求助于“萨满”、孩子无法接受教育、偶尔“造访”的野兽让人时刻警惕着,长时间打不到猎物也让人倍感焦虑和煎熬。

鄂伦春族传统狩猎(一位鄂伦春老猎人的)(2)

郭宝林在自家院落里制作桦皮船。(受访者供图)

从前落后的生产方式,使鄂伦春人的生活面临重重困境,就算是获取食物这样最简单的生存需求也要付出很大代价。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号召下,鄂伦春人开始下山定居,学习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方式,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向现代化转变。

作为那个时期下山定居的鄂伦春人,郭宝林夫妇俩见证了鄂伦春人下山后的发展和变化。

“现在上学和看病的条件好了,还有手机和网上购物,都太方便了,以前哪里想到会有这些啊。”戈晓华说。

虽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定居生活,但郭宝林夫妇时常会想起从前沐风浴雪的山林生活,那是他们的后代所不了解的世界。

鄂伦春族传统狩猎(一位鄂伦春老猎人的)(3)

戈晓华在网上教授鄂伦春语。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摄

“得让后人看看鄂伦春是什么样的民族,从前过着怎样的生活。”多年来,郭宝林夫妇积极传承着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开办鄂伦春家庭博物馆,做桦皮船、桦皮制品,在网上教授鄂伦春语……这对老夫妻尽己所能,让后人看到鄂伦春、了解鄂伦春、留住鄂伦春。

郭宝林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他从一个摸惯了扳机的猎户,变成政府的猎枪管理员,现在猎枪上收后,则成为在自家院落制作桦皮船的工匠。2012年,郭宝林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在山林的游牧生活虽然挺自在的,但也很苦,跟现在的生活没法比。”戈晓华笑着说,过一阵子两人打算去山上散散心住上几天,说不定碰上犴的时候,老伴郭宝林还能跟犴“对话”几句。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走在山林之间,偶尔还会听到嘹亮的鄂伦春小调在兴安秘境发出阵阵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