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年前的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三年前的8月,党中央出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站在改革的新起点上,深圳当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推动“双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深圳城景。图源:视觉中国
回望过去:继承弘扬改革“排头兵”精神
从一座落后边陲小镇,到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深圳用40年的时间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更是深圳的根和魂。没有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战略定力,深圳的未来就无从谈起。改革的心脏在强有力地搏击,“排头兵”精神永远是深圳最鲜活的底色。
争做新时代改革的“排头兵”,就要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深深融入了特区人民的血脉里,在他们的精神土壤中生根发芽。
“闯”,是迈开步伐的勇气:第一个打破“大锅饭”工资制度,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在此诞生……深圳创造了太多个“第一次”。“干”,是脚踏实地的坚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的发展离不开真抓实干。“创”,是仰望星空的追求:深圳发力打造全球5G“第一城”,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推动新材料集群建设,塑造出基础制造业的崭新面貌。
着眼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落脚人民福祉
深圳要朝着哪个方向继续改革?已经指明了道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深圳的发展面临过大大小小的挑战,而今不仅要看重速度,更要强调质量效益。要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服务全省、带动全局、稳中求进;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创新人才。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圳的脱胎换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深圳的发展成果也更应惠及全体人民。深圳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在街头巷尾扎下了根。三年来,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年均增长6.9%,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标准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十余万套新建公租房交付,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感叹变为现实;率先试点个人破产制度,让创业者轻装上阵;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将绿色融入城市肌理;致力于进行公共空间改造,在城市建设中彰显美学与生活智慧;全面推进医养结合,让幸福感环绕百姓身边。
展望未来:积极融入湾区建设,持续深化深港合作
深圳的明天要朝哪里去?国际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反复,世界经济笼罩在衰退的阴霾之下;看国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产业结构深化调整,国内大循环前景广阔。全面推进“双区”建设,关键在于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深圳发展中积累的地缘业缘优势,充分沟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手抓改革,一手促开放,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整体架构,发挥既有优势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作用。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持续深化深港合作,旨在实现共赢发展。从深港通到广深港高铁,财富、资源和人力流动更加便捷;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化旅游、青年发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心与心之间的联通;重大合作平台、口岸经济带提供了自由互联的平台,对接两地发展需求。2022年前7个月,深圳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外贸进一步趋稳。
四十二年前的春天,中国的南海边“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而今铺展画卷又泼墨,收拾行囊再出发,深圳定将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王沛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