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想写点东西,总结一下自己这十年来创业的心路历程。好几次坐在电脑前“拟好了标题”就陷入了尘封的日记和电视剧似的回放中,被计划没有变化大的事儿搅乱了思绪,静不下心来。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1)

曾经奋战的地方只有回忆。

可能是上个月有二十多万的活,眼巴巴地被“疫情搅黄”的原因。也或许是创业十年来,曾经没有遇到过的一些人和事儿都遇上了。有步履维艰的日子,有被忽悠受骗的过程,有冷暖动人的故事鞭策着、鼓励着我跨过了十年的创业期。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人至中年,品尝了途中的酸甜苦辣,历经了时间的敲打和岁月的沉淀后,不知不觉中,对某些“关键词”也更加珍惜和心怀敬畏。仿佛悟懂了“收放自如”的意义。在有些事儿上,懂得了不愿勉强他人,更不愿委屈自己。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2)

后疫情时代的居家办公更得做好自己。

人到中年,冷暖自知。与文字打交道时间长了,对物质基础和精神高地,在内心会形成一种日鼓鼓的坚守。也许大部分成功翻越更年期的男人,才明白“世间”唯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

在这个从来就不缺吃喝的年代,美食依旧扮演着亲情和友情之间的情感链接。即便朋友之间平常的聚会,在吃饭问题上,人到中年就有了自己的标准和认知。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3)

家乡的美食很巴适,总有一种过年的感觉。

有些饭局赴约前,某些日鼓鼓的个性会直言问什么事?哪些人?再也没有了年少轻狂时,不计经济和身体成本的吃喝激情。

世间美食千千万,不及妈妈抄手面。也许是某些油腻大叔对乡愁、对亲情的回忆。尤其是60、70后的人,大多经历过了比较短暂呢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亲情、友情的美好记忆片段几乎都被美食所收藏。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4)

美食可以打开尘封的记忆。

人到中年,对于人间烟火的味儿感知,已经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在某些油腻大叔心中,美食文化和美酒故事都是有灵魂的,它有着厚重的亲情、友情上的情感寄托。

正如;人与物,香烟与美酒美食的叠加与“相互交融”,通过语言的传递、舌尖上的感知、胃的安逸程度,才会被大脑所接纳。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5)

如果说抽烟的人有心事,那么中年人在一起喝酒或多或少都有故事。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平常面条、稀饭、炒饭,泡菜作伴!赶场天街上集市卖得抄手、米皮,便是无数70后遵义人儿时的美味佳肴,也是油腻大叔充满回忆的家乡味道。

人生过半,大浪淘沙,唯有真情和美食不可辜负。好比遵义农村过年时用土坛子噗的“酸渣肉”、“渣海椒”、“莽海椒”、“烧腊”一样,就足矣勾起游子满满的回忆。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6)

在不缺吃饭的时代,美食可以征服一个人的味蕾。

最近几年节假日,有时候回正安老家,除了“烧腊”家里过年时还做以外,像“酸渣肉”、“渣海椒”、“莽海椒”由于工序比较麻烦,三天两头要换水,清洗坛子口!母亲就没有做了。

母亲说,我们姐弟四人都已经成家立业,也不常在她身边,她从外婆那里学来的技术,现在都不如从前了!“酸渣肉”、“渣海椒”、“莽海椒”“泡菜”是母亲为我储藏的幸福记忆。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7)

霓虹灯下忙碌的身影都有相似的责任与担当。

父母亲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地道农村人,经历过我们姐弟没有经历过的“艰苦岁月”。有着绝大多数农村人最为淳朴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外交朋结友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做事上,要明善恶,知人情、懂感恩......”这是我从参加工作到自己创业以来,聊家常时母亲叮嘱得最多的话。

每次回老家,村里的变化都很大。曾经家门口的马路,渐渐成为了街道,成排成排的小别墅是儿时伙伴的新家。就连老房子后面曾经光溜溜的山坡,在退耕还林中也早就披上了层层绿装。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8)

美食可以记住家乡的根也可以牵攀生活的魂。

母亲常说,这十年来,她很感恩国家对她们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给予的照顾。她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她们能够赶上这么好的时代!每个月还能享受国家发放的养老金。对于吃穿住行,虽然在农村,她和父亲的生活就像天天“过年”一样舒心。

暑假和强叔回了一趟老家,母亲买了“酸渣肉”,味道上还是没有母亲做得好吃。或许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吃遍多少美食,对于母亲的味道都是无法释怀的。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9)

很多时候中年人的乡愁,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

第三天,强叔的车来接我时,父母亲一大早就用两个纸箱已经为我装满了家乡的腊肉、辣椒、面条、土豆片、盐菜等土特产。

那天上午回贵阳时,就连女儿都说“还没有好好陪爷爷奶奶就又要回贵阳了,你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女儿无意间的话,让我感觉一阵酸楚,很揪心。

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的美食记忆(只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10)

深爱着、牵挂着、努力着的使命背后,都有负重前行的责任与担当。

面对近八旬的父母和五岁的女儿,面对短暂的相聚后的离别,对于父母的陪伴和女儿的教育我一直感到亏欠。不知不觉,今天就四毛七了!得感恩父母给了生命,也得感恩贵阳给了灵魂。母亲的抄手面,贵阳的肠旺面都是我生活中的最爱。

文图/冯秘

编辑/杜一鸣

特别鸣谢:贵州黔山情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原创图片版权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系黔山情语新媒体中心、贵州故事工作室原创版权内容发布,任何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