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易经#

《复》六四:中行独复。

对于这句话,常见的解释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中者,庸也,行者,运也,中行者,正道也;

独者,孤单也,复者,往之返也,独复者,君子慎独也;

中行独复者,君子处世之道也。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信的话我们翻翻古书:

《象传》: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王弼:得位处中,最比于初。上无阳爻以疑其亲,阳为仁行,在初之上而附顺之,下仁之谓也。既处中位,亲仁善邻,复之休也。


中行独复

本文对《复》六四的解释则相当庸俗:

中行独复:只有中军回来勤王,所以朝歌沦陷了。

天道和地道见于前文,《复》之人道解读,是说“中行独复”这个事实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中行,是商王的中军,或者中军里的一个关键人物。

中行氏,是晋国六卿之一。

中行很重要,是因为王也在中间;

《象传 师》: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彖传 涣》: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易经诗经都是谁著写的(易经说什么之复)(1)

那么这个中行里的关键人物是谁呢?是鼎鼎大名的姜尚。

《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朋是货币,花了点钱,从商王中军里挖来了姜尚。

《易经说什么》之 得尚中行


尚德载

为什么“尚”是具体的姜尚,而不是抽象的高尚呢?因为尚在《易经》文本里,基本上是个名词。

《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节》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德字从行从目,是大眼睛盯好走直道;载字从车从戈,是重型军用设备;德载二字合并训诂,就是军车直行。

易经诗经都是谁著写的(易经说什么之复)(2)

”德载“和”中行“,都可以用中军这个概念来理解,”尚德载“这三个字和”得尚于中行“,其实是一个意思。


利有攸往

那么中行独复的背景是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大军回来,然而等来的却是让商王无比失望的是中行独复?

帝国的疆域严格依赖于特定通讯手段在有限时间内所能覆盖的范围。

这事需要从“利有攸往”说起。

利有攸往:攸侯喜帅商王大军前往东方平叛,对周公而言,这是极大利好。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是精心的计算,是为了确保牧野之战的过程中,攸侯喜大军无法及时回师,时间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七天,是孟津之利涉大川,到朝歌之血流漂杵的时间。

《利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辰,夙有商。

易经诗经都是谁著写的(易经说什么之复)(3)

武王克商日程表:

二月戊午(廿一日) 周师渡盟津,武王作《泰誓》。

二月癸亥(廿六日) 夜,周师布阵于牧野。

二月甲子(廿七日) 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随即开战,血流漂杵。

武王说:给我七天时间,还你们一个强大的周天下。

周公说:复哉,复哉!

从戊午日《泰誓》到甲子日《牧誓》之间的七天,惊心动魄,时不我待。

完整的时间线:攸侯出发平叛东夷——内应从朝歌去关中通风报信——周军从关中到孟津——联军过黄河——联军从孟津到朝歌。

《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报信者是微子所派,从朝歌到关中走了三天,赶路顾不上吃饭,报信的内容也很简单:主人有句话相告,有攸大军已经出发了,就在三天之前。


后记

有个问题需要说明,这个中行独复的关键人物,是姜尚本人?是姜尚在中军里的内应?还是攸侯大军里孤独回师勤王的中军精锐?

说实话,这事只有周公、姜尚和攸侯喜知道。

攸侯和姜尚或许早就认识,他们都曾站在商王中军的旗帜之下,心潮澎湃,踌躇满志,豪情万丈,激昂慷慨,去迎战土方、鬼方、人方、羌方、方方的入侵和挑战。

攸侯也许飘洋过海最终到达美洲,于是殷地安成了后来的印第安,攸侯成了哟嚯——Yahoo,头上插着羽毛的玄鸟后裔,呼喊着昔日将军的名字,骑着狂奔的野牛,冲向白人的子弹。


东方淮夷蠢蠢欲动,帝辛派攸侯前往镇压——利有攸往

微子及时关中通风报信——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武王抓住时机——利涉大川

从孟津到牧野只需要七天,时间在周军这边——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牧野一战周军大胜,前徒倒戈是因为有中军内应——得尚于中行

攸侯喜大军只有中军回师勤王,然而无力回天——中行独复;

最终帝辛自焚于鹿台——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先夏历史 原创作品 齐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