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僧释祩宏的《竹窗漫笔 ·三笔》写道:,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隋炀帝为什么要弑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隋炀帝为什么要弑父(护法名王还是弑父暴君)

隋炀帝为什么要弑父

明代高僧释祩宏的《竹窗漫笔 ·三笔》写道:

忤逆者。或弃不奉养。慢不恭敬。未必为阿阇杨广之举。况阇广所害。一世父母。而经言有生之属。或多夙世父母。

白话译文大致是这样的意思:

忤逆不孝的,有嫌弃父母不奉养的,有怠慢父母不恭敬的,但未必会有像印度阿阇世王、隋炀帝杨广那样杀父杀母的行为,况且阿阇世王和杨广所害的,只是一世父母;而佛经上说有生命的动物,可能很多是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

宣化上人说法讲到隋炀帝(1987年10月9日),是这么说的:

弑父败国隋炀帝

姓杨,名广。陕西华阴人。隋文帝之次子。其父杨坚,为北周静帝之外祖父,弑君篡位,即隋文帝也。杨广唆父贬兄,夺得太子位,后欲早登基,弑父杀兄。即位后,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长城,建离宫。荒淫无度,为欣赏琼花,开运河,造龙船,载美女,游扬州,乐而忘返,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被宇文化及所弑。因之,引起群豪蜂起,各据一方,大者称帝,小者为王,天下大乱,黎民遭受涂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此时,太原李渊起兵,攻破长安,隋朝灭亡,平定群雄,建立空前大唐国。

评曰

弑父篡国 性凶心拙 荒淫无道 丧失山河

至死不悟 崇尚干戈 暴君如此 阿弥陀佛

又说偈曰:

虎狼蛇蝎凶又毒 畜鬼地狱堕三途

为赏琼花运河辟 因饱思欲泰山欺

男女裸体逞游戏 百姓含羞作马牛

独夫无知失天下 古今唾弃传万秋

上述这两个片段可以作为后世隋炀帝妖魔化和污名化之后佛教界的一般认识。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以为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疲累天下,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但也有人以为他沟通南北,造福天下。撇开这些褒贬评价,杨广对佛教的贡献,却是实打实的。

隋炀帝是隋文帝的次子,因为家世的传承和个人的文化背景,他笃信佛教,隋炀帝即位前,对佛教护持已相当热心。他曾创建二所道观及慧日、法云二佛寺。其中,慧日道场会集了当时江南佛教界高僧,并且迎请三论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师入寺住持,是为当时佛教界一大盛事。另外,他也在长安建日严寺,高僧云集,讲学之盛,冠于当世。曾以成实学者的身分,风靡一时的慧日道场智脱 ( 541 ~ 607年),曾应文帝之招请从事讲论,后来炀帝创立了慧日道场,乃由道场的英贤群中遴选论士,以应讲说。智脱就是当炀帝赴京师住入长安日严寺时,而 与 一方之雄并且素为教界所重的吉藏两相对论,可以称得上是英才之士。另据 《 续高僧传 》 所示,应诏住入慧日道场的名僧,除了智脱之外,尚有:智矩、法侃、吉藏、慧觉、敬脱、慧越、慧乘、法安、法称、道庄、法论等很多当时享誉天下的一代高僧 。

杨广为扬州总管及晋王时延请天台智顗大师到扬州的事迹,传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开皇十一年(591年) ,晋王杨广在扬州举办千僧会,延请智顗顶受菩萨戒,智顗当时即做菩萨戒师,授戒予晋王广。在 《 国清百录 》 卷二收录有《王受菩萨戒疏第二十六》 ,其中详细地载述了晋王广布施供养予戒师的衣物及金钱等事,可见其对智顗无比尊崇。当时杨广23岁,而智顗54岁,隐隐有一种精神和宗教层面”父子“的关系。另据 《 大宋僧史略 》 卷中所示:作为菩萨戒师的智顗,由晋王赐予国师”智者大师“的称号 。另一方面,智顗亦授予杨广总持菩萨(一做总持王)的法号。

开皇十五年(595年)智顗再度应杨广之邀来到了扬州的禅众寺,并以手著的 《 净名义疏 》 面呈晋王广,到了九月,智顗告辞回归天台山。尔后便致力于天台山的复旧事业的智顗,就在开皇十七年(597年)十月,接受杨广的招请而下山,途中行至天台山西门的石城寺即罹患重病,于是便把《发愿疏文》及《遗书与晋王》 托付弟子,终于在 十一月二十四日圆寂。

智顗留给杨广很长的一篇遗书,其中智顗叙述六件自觉遗憾的心情:

第一、自己一生修行求证悟最终却只是上负三宝下愧本心而已;第二、未能成就利他之行;第三、空受晋王的信施,却未举化导之功;第四、徒有为僧雄壮之志,却未嘉惠于有缘之士;第五、在荆州虽曾会聚了千余听众,以及教化三百禅众,可是旋即散离,而未能继续长时间地研修;第六、本想弘扬佛陀教法,因已返抵天台山,兼之身体衰弱而断绝法缘等。

智顗在遗书中谆谆教导杨广。他在天台山为杨广撰著的 《 净名义疏 》是一本尚不成熟的著作,他希望杨广今后能留心于佛法,如果能够坚持钻研佛陀的教法,政治清明可期,而自己以往之所做为,一切都是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表明即此色身即将辞世,而仍愿守护国土的意向;更希望杨广能发心做玉泉寺的檀越,因在天台山麓曾建一寺,尚请杨广为寺赐名,另有许多发心出家之士,亦请杨广准许。

(智者大师著作《摩诃止观》)

大业三年(607年),以佛法治国的日本圣德太子(574—622年)派遣学者、僧侣来华留学,隋炀帝特别启用洛阳鸿胪寺四方馆,聘请高僧负责留学僧的教育工作,举办讲座、法会,从事经典的校勘等。

(10000日元纸币,1984年之前印制,纸币上的头像即为圣德太子)

(5000日元纸币,1984年之前印制,纸币上的头像即为圣德太子)

隋代的翻译佛经事业本就兴盛。隋初来自印度的高僧如闍那崛多(527—604)、达摩笈多(?—619)、那连提耶舍等,陆续应请入住长安,从事翻译工作,

(闍那崛多译经)

(达摩笈多)

到了隋炀帝时,更在洛阳设立翻经馆,大为网罗译经人才,种种情形反映他对佛教的文化、教育事业相当重视。

在后世佛教僧俗信众的观感中,隋炀帝的形象是复杂的。

一方面,随着隋炀帝历史形象的逐渐妖魔化污名化,本文最前引用的对隋炀帝的评价可以说是佛教界的一个主流,这是有和世俗妥协和光同尘的一面;

另一方面,佛陀时代的第五世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Bimbisa^ra)王时,征服东方鸯伽(An%ga),更从憍萨罗及毗提诃(Videha)迎后妃,益张国势;其子阿阇世王(Ajatasatru)时,与憍萨罗交战,又征伐恒河北方的毗舍离(Vaisa^li^),其版图抵达喜马拉雅山麓。在频婆娑罗王时代中,佛陀于菩提伽耶成道,后组织僧团住于王舍城等地说法教化,频婆娑罗王亦皈依佛教,并为佛陀建竹林精舍。后阿阇世王弑父篡位,但后来忏悔,继续尊崇佛法,建塔供养佛遗骨,且使大迦叶等佛弟子,于七叶窟汇编佛陀遗法(第一次结集)。后世佛教徒读《观无量寿佛经》,知道阿阇世王杀父亲、害母亲、夺取王位,跟提婆达多联合破坏僧团,五逆罪中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统统犯了,决定堕阿鼻地狱。而佛在《阿阇世王经》中又说,他在临终时真正悔过,以此忏悔心念佛求生净土,而且真的往生了。所以佛教界的部分僧俗在不得不接受隋炀帝的”恶行“的说法的同时,也一直有一部分非主流的观点对他评价不低。

(阿阇世王,名字的含义为未生怨,即处胎时就与父亲有恶缘的意思,后弑父篡位,但后来忏悔,继续护持佛法,是一代护法名王)

当然,隋炀帝对佛教的尊崇弘扬有作为虔诚的宗教信徒的一面,也有另外的B面。

《 佛祖统纪 》 卷三十九记载

(大业)五年,诏天下僧徒无德业者,并令罢道,寺院准僧量留,余并毁折。

僧众中所谓”戒德疏荒者“被强令还俗寺院中住僧少者命废却,只有几座大的寺院存续下来。

上述诏令还导致了极端事件,庐山福林的大志禅师就在佛前哭诉了三天,然后便下决心愿舍身命以明佛道,并赴东都递呈上表之文,文中提到:

愿陛下兴隆三宝,贫僧当燃臂以报国恩。

炀帝并不回心转意,当下命准所奏,佛教典籍记载大志禅师因此就径直入火定三昧而圆寂。

之后,因为这一废佛政策而以死抗议的僧众时有所闻,在京师大兴城(长安)中,大业七年( 611年)就有圣敬寺、仁法寺、明觉寺、香海寺等二十一座寺院遭毁废。

细细考究其缘故,可能是因为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军事战略策划和备战后勤资源(金钱、青壮年壮丁)的全面调度,

(征讨高句丽的隋朝骑兵)

从这个意义上看,隋炀帝又并非一个完全虔诚无比的佛教信徒,而是一个杀伐果决、如假包换的政治人物。后世佛教界与这个帝王级的大檀越(施主)进行切割,也谈不上有多么恩断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