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即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被购买单位所占用的资金。企业应及时回收应收账款以弥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保障企业正常经营。

然而在催收账款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情况,曾有真实案例:A公司欠B公司应收账款共计500万元,在无法偿还全部账款的前提下,B公司状告A公司欠款400万元未还,并拿出“借条”:A公司还欠款400万元。

上述案例中,案件争议的焦点在于A公司“还(hai)欠款”还是“还(huan)欠款”400万元。虽说为同一个字,但是读音不同含义也大相径庭。此案法官并没有当庭给出判决结果,而是让双方搜集相关证据,如果双方使用的是现金交易的方式,可想而知,想搜集到有力的证据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无论是对于何种规模的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管理都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一旦形成呆账、坏账,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企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有限,非常容易对日后的催收工作造成麻烦。

境外的欠款有时效吗(陷阱到底是还)(1)

▲ 借条、欠条、收条的区别

▪ 借条是指借、贷双方在设立权利义务关系时,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债权凭证。

借条是出借人向借款人交付借款时,借款人向出借人出具的一种借贷事实的依据,其本身反映出借、贷双方的借款合同关系,是简化了的借款合同,同时也是债权关系的必要凭证,其法律效力非常之大。

所以出借人可以凭“借条”诉诸法院判令借款人返还借款。借款人不依约向借款人归还借款或物品,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 欠条通常是由于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时,因自身原因不能按时偿还而向债权人出具的债权凭证。

“欠”字与“借”字有很大的区别,欠反应的是一种“状态”,借表明了债权关系是因为借贷而形成的,欠条则无法表明债权关系形成的真正原因。欠条和借条性质不同,借条是用来确认借款的法律事实,而欠条是欠款的凭证,是对欠款事实的确认。

当借条持有人凭借条向法院起诉时,由于通过借条比较容易识别和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借款事实,借条持有人一般只需要向法院简单地陈述借款事实即可,对方要抵赖一般很困难。

但是,当欠条持有人凭欠条向法院起诉时,欠条持有人必须向法官陈述欠款形成的事实,如果对方否认,欠条持有人需进一步证明存在欠款的事实。

▪ 收条是指收到别人或单位送到的钱物写给对方的一种凭据。

收条只能证明收到的事实,并不能表明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也并非债务的必然凭证。当事人出具收条,意味着对方完成了一定基于法律或双方约定而所确立的义务,并不能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借条、欠条还是收条,由于三种字据一般都属民间行为,所以双方当事人最好请没有利益的第三人作为证人,并注意字据的书写格式: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正文中,最好写明事由和还款日期,涉及到金额的必须大写,同时要注意的是,最好在字据中附加当事人的身份证号码,这样可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境外的欠款有时效吗(陷阱到底是还)(2)

字据中个别字眼还需多加“关注”

就如本文开篇的案例一样,由于中国文字复杂程度,一个字一个读音都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很有可能掉入法律陷阱,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除案例中的“还”字外,字据中的“到”字也需格外留意。

例如:“今借”与“今借到”的区别,一定要有“到”字。

“张三今借李四5万元”VS“张三今借到李四五万元”。前者很有可能说明李四未将5万元给张三,而后者则恰恰说明这个钱已经到手。

虽然只差一个“到”字,但法律规定借贷关系以借款人收到钱时开始生效。

有这个“到”字,就证明欠款确实已经给了借款人。如果没有“到”字,当时采用的又是现金交易的方式,没有银行转账票据作为证据,就很难说明钱款已经给了借款人,到时候很有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而败诉。借出去的钱款仅仅因为一个“到”字而打了水漂。

▲ 应收账款法律风险解读

▪ 应收账款占有流动资金数额大,加剧企业周转资金不足的困难;

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发出库存,货款却不能按时收回,而企业对逾期不还的客户无法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生产经营。

▪ 应收账款增加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

从企业的账务处理可以看出应收账款虽然使企业产生了较多的收入,增加了利润,但没有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垫付资金来缴纳各种税金和支付各种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 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机会成本损失。

一方面,被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得到回报,但由于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导致被占用的资金丧失其价值。另一方面,因账款在催收过程迫使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催收成本。同时,大量资金资金沉淀,借款期限被延长,增加了利息费用。

境外的欠款有时效吗(陷阱到底是还)(3)

其实,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应收账款而言,还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债务来说,时刻保持警惕之心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建议大家,再将借款交给借款人时最好采用银行转账的方式,保留好转账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我们又很容易忽视一些细节,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学会使用法律,规避法律中的一些陷阱和漏洞,利用法律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又不踩踏法律的红线,才能保证我们更有效的、更有效的经营企业。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网络公开资料,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

境外的欠款有时效吗(陷阱到底是还)(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