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大仲村镇大吴宅村东汉古墓群未解之谜和神奇传说
编辑:油墨布政经
在说大吴宅汉墓之前,笔者先说说自己的一个疑问,那就是大吴宅北面有座山岭,方圆几百米,高二三十米,愿看像小山,近看是大土堆。
这么大的土堆哪里来的?附近没有挖水库和湖泊,应该是堆积成的坟墓。根据笔者经验,凡是由土构成的小山,一般都是坟墓,比如合肥的大蜀山、兰陵的荀子墓等。
这么大的坟墓是谁的?有没有被盗?能不能挖掘考证?这个不得而知,下面我们说说已经发掘的吴王墓。
吴王墓,位于大吴宅墓群,在今兰陵县大仲村镇大吴宅村,年代为汉代,类别为古墓葬。2006年12月公布为临沂市市级重点文保单位。该墓群,又称“龙王墓”“牛王墓”或“吴王墓”,无确考,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80米,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2013年11月3日至2014年1月,县文广新局联合临沂市文物局考古队对大吴宅古墓群进行了抢救行考古发掘清理墓葬10座,墓葬均墓道向西,自东向西排列,互有早晚关系。
墓葬形制为土坑竖穴石室墓,均多室,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回廊、耳室、壁龛等部分组成,个别墓葬有的三个后室。墓葬面积大者在100平方米左右,小者近30平方米。墓石无画像及纹饰,但均经打磨,造工精致,仅个别墓门带有画像。
该墓地历史上均遭到破坏,盗墓者从墓顶进入墓室,盗洞及墓室内有大量积土碎石,但此次清理仍出土较多的文物,主要有铜镜、铜钱、玛瑙饰件、银饰件、鎏金饰件、陶耳杯、陶灯、陶盘、陶建筑模型等等。3号墓葬前室两立柱下有石虎柱础,雕刻精美,动感十足,微妙维肖。此墓地的发掘,为山东省近年来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
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特征看,墓葬的时代在东汉末期,从墓葬的布局看,当是东汉末年一处家族墓地,从墓室结构和墓地规模来看,墓主人身份应该属于当时地方贵族,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此次汉墓的发现,对研究两汉时期的丧葬习俗、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考古和学术价值。
大吴宅墓群是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仲村镇位于鲁中南山区南部,北依费县,西临抱犊bai崮,东靠临沂,总面积146平方公里,8万人口,辖67个行政村。属半山区半平原乡镇。该镇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3.2℃-13.4℃,年降水量830-950mm,年无霜期210-230天。土壤为褐土、潮土等。大仲村镇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北部。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辖6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大仲村,距县城18千米。229省道公路过境。古迹有东城子古文化遗址。
大仲村为镇政府驻地,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因聚落中有一大冢,故名大冢村,清初易名为大仲村。抗日战争前分属费县、临沂两县。1947年属苍山县,1958年成立仲村公社。1984年设镇。1996年,面积84.3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辖大仲村、河西、西石曲、东石曲、中石曲、向阳庄、西辛庄、
大仲村镇(3张)大吴宅、小吴宅、泉汪、陡沟庄、西南哨、吴宅圈、金桥屯、小官庄、马山、陶主院、车庄、白彦庄、胡家庄、东圩、永安村、梁家屯、石坑、现庄、后岭、任庄、涝坡、索村、后沂沟、前沂沟、龙泉庄、东辛庄、陶屯、小东湖、西康庄、东康庄、西城子、中城子、东城子、绿庄、念沂庄、庙疃、兰凤窝、乐沂官庄、大冶、埠东、林官庄、西寨子49个行政村。2000年末,撤销流井乡,并入大仲村镇,辖81个行政村。原流井乡位于苍山县北部,距县城21千米。抗日战争前分属临沂、费县两县,1941年属苍山县、边联县,1950年属苍山县甘霖区,1958年建流井乡,是年秋与甘霖合并成立甘霖公社,1963年建流井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65.4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下流井、上流井、北邱庄、北刘庄、黄家馆、北孟庄、殷家馆、黄家馆河北、刘家宅、孙家馆、胜庄、胡沿庄、代家庄、北韩庄、南韩庄、茶子山、荆山后、立营庄、祖居庄、小徐庄、团结、荆山前、郁家杭、大城子、小城子、南邱庄、后姚庄、前姚庄、保合庄、柳河、粟园、北码头32个行政村。
大仲村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境内有吴王汉墓、城子遗址,是山东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山水秀丽,旅游源丰富,自然景观众多,与东晋杭州灵隐寺齐名的朗公寺就坐落在该镇;该镇温泉众多,柳河、涝坡温泉东西相依,常年水温保持在16℃,水质优良,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该镇淡竹面积广阔,是江北最大的淡竹基地,号称江北淡竹第一乡。以郎公寺为中心的大宗山旅游风景区已成为鲁南苏北地区的旅游休闲胜地。
晋代朗公寺位于大宗山,大仲村镇驻地以东3公里处。大宗山又称朗公山、驴脖子山,因山体形似驴脖子而得名。山势呈南北走向,绵延数十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57米,有九座山头相接,故又称为“九顶莲花山”,山势雄奇,风景独秀,青山连绵回环,奇峰怪石嶙次栉比,松生绝壁,泉涌峭崖。山中有转经山观日台、九步天梯、红孩儿桥、宋潢书斋、聚仙阁、贤孝祠等名胜古迹。朗公寺坐落于大宗山腹地,始建于东晋咸康五年(339年),以东晋沙门笠僧朗公卓锡住持修禅而得名。历经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元朝中期重建,规模逐渐扩大,至清朝末年废圮。该寺规模宏大,原有上寺、下寺、塔林。上寺有前殿、二殿、大殿等宏伟建筑,下寺为碧云观,是琅琊四大古寺之一,香火曾鼎盛一时。在历史长河中,围绕大宗山与朗公寺发生了许多传说,如“王羲之赠匾”“乾隆与尼姑对诗”“贤孝女”“县长赔树”“大师惩弟子”等等。这些传说故事为大宗山朗公寺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镇西北5.5公里有陡沟庄战斗纪念碑,南2.5公里有东城子古文化遗址,西北2公里有大吴宅画像石墓。大吴宅古墓(大仲村镇大吴宅村南500米处,东加河上游西岸)。镇东还有郎公寺风景区,这里的郎公寺地锅鸡很有名。
大吴宅古墓,汉,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大吴宅村东、村东南,东泇河东岸,2006.12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该墓群,又称“龙王墓”“牛王墓”或“吴王墓”,无确考,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80米,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墓群地势较高,部分墓葬露出,多是石板墓,在墓群东南部,暴露了3座规格较高的石室墓,其中北面一座口径东西1.6米,南北为3.6米,7米见方,周长约35米,占地面积81平方米,东西向双室墓,墓石无画像及纹饰,但造工精致,其它两座结构与其相似。该墓群,是鲁南地区发现的一处规模较高、分布密集的东汉墓群。
关于吴王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魏晋时期,兰陵北部有个吴王,因为厌倦王侯生活,决意遁入空门,所以就到了大宗山朗公寺出家。当天在行至山脚下,闻到一股异香,寻味而去,就到了碧云观,见一个和尚与一个尼姑正在熬野鸡汤。
细问得知,这个和尚、尼姑原是一对类似梁鸿和孟光式的夫妻,那时流行的小乘佛教不避婚荤,所以他俩结伴出家过隐居生活。吴王被邀请一起品尝野鸡汤,吃过之后吴王赞不绝口,把出家的事抛在了脑后,于是跟和尚学起了做野鸡汤。
吴王在朗公寺附近建造了乡间别墅,整日呼朋引伴,用地锅鸡和兰陵美酒招待他们,并要求来吃鸡的宾客必须到朗公寺进行“慈心一日捐”。
多年以后,吴王过世,葬在了大吴宅附近,墓冢高大,与大宗山遥望。后人在此守墓,人越聚越多,便成了一个村落,始名叫“大冢村”,后来为了听起来文雅一些,改成了叫“大仲村”,再后来就成了现在乡镇的名字即大仲村镇。
下面是一篇考古报道,有助于大家了解更多细节:
临沂考古专家掀开大吴宅吴王墓神秘面纱
11/09/2006/13:01
华夏经纬网
在位于苍山县城北15公里处的大仲村镇吴宅村东约500米的田野里,有一处重要的汉墓群,其中已经裸露于地表的一座较大的墓葬被民间认为是已经流传至今的吴王墓,也有人说村边的小山下才是真正的吴王墓。但这些并无确切的记载和论断,已成为了一个千古难解之谜,只留下一座青石汉墓静观日出日落……
吴王墓的传说延续至今
据了解,大吴宅汉墓群保存较好,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50米,堆积高1至2米,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墓葬分布密集,蕴量丰富,多为石板墓,且规模较大。从已经裸露于地表的中间大墓来看,该墓结构复杂,墓呈东西走向,墓室结构为一个前室、四个后室、两个耳室,并发现有甬道、墓门和券顶。
记者在传说中的吴王墓现场看到,墓室和墓顶均用青石条砌成,每块青石条长约2米,宽约1米,厚约0.2米。由于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墓顶已经坍塌,但几个墓室仍清晰可见,并十分坚固。大墓的南侧还有一个较大的墓葬,顶部有两个脸盆大小的窟窿。环顾四周,可看到几处小小的土堆,下面为规模很小的汉代青石板墓。
据苍山县文物馆金爱民馆长介绍,该墓早年间已被盗,目前只在这里发现五铢钱及汉罐残片。尽管该墓的墓石上没有画像及纹饰,但造工极精致。从该墓墓顶为叠涩式(即把青石条用对角叠压的方式封顶)来推断,该墓应为东汉晚期。从墓室的分布来看,应是夫妻合葬,并加上小妾。
吴宅村村支部书记孙发启告诉记者,仲村镇有大吴宅村和小吴宅村,大吴宅村即现在的吴宅村,小吴宅村里现在仍生活着吴姓后裔。关于吴王墓的传说,是老辈人一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现在人们只知道村子附近有个吴王墓,但吴王到底姓甚名谁,是哪个朝代的,却无人知晓。
墓主人地位较高却无文字记载
我市考古专家宋彦泉在实地观察完传说中的吴王墓后谈到,从该墓的规模和墓葬结构,以及古墓所用精致的青石条来看,墓主人绝非普通的老百姓,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相当富有。从墓葬的分布情况来看,该墓群应该是一个大家族的墓地,只不过因贫富差距,有的墓大,有的墓小而已。从该墓目前的情况来推断,最初墓室上面应该有一个很大的封土,只是随着人们不断的取土和削高填洼造田,墓顶才逐渐裸露于地表。
据了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的记载,很明显的是吴王阖庐绝非大吴宅的这个吴王。今湖南省长沙市城北湘雅路靠湘江一端据传为吴王(即吴芮)墓和吴王庙所在地。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代长沙郡建立长沙国,将湘县(今长沙)改名临湘县,作为长沙国国都。因吴芮曾任秦番阳县(今江西波阳县)令,任上深得民心,被尊称为“番君”。吴芮于封王当年便在长沙去世。由此看来,大吴宅的吴王墓和吴芮也联系不上。一切都还是一个迷。但大吴宅汉墓群是现实存在的,目前有关单位正为这个汉墓群申报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临沂日报 记者 宋忠良 见习记者 解修杰)
……………………………………………………………………
沂蒙那些人和事儿,点击下方关注
讲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现沂蒙风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广博,但求独特
同时这里设置的副刊也是一个文艺中年的自留地,耕风种月,贩卖情怀,读书权当施肥,思考以为锄草。欢迎朋友们来采摘,或有文字果实味同嚼蜡,还请不吝赐教二三。同时欢迎朋友们投稿,散文、诗歌、小说皆可,绘画、书法、摄影不限,通知、公告和软文亦可。免费发布,文责自负;暂无稿费,重在交流!
动动小手转发吧,分享也是一种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