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芦苇本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水生植物,如果不是两千年前的那首《蒹葭》,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去注意它,歌咏它。

《诗经》中的那首描写芦苇的诗是多么美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吟诵这首《蒹葭》,因为它不但音韵和谐,意境朦胧,而且回环往复,缠绵深情。

《诗疏》中有云:“苇在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又据古代文献记载: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蒹葭喜水,它常傍水而生,入秋则茎叶变黄,花开则洁白如雪,纷飞时宛如缥缈的梦境,又仿佛道不尽的思念情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

在诗人的笔下,蒹葭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景物,它亦可引发诗人种种复杂的感情。比如别离,比如思念,还有对自身遭遇的伤怀感叹。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在一个露水浓重的深秋之夜,大唐才女薛涛在江边送别她的友人。江水茫茫,蒹葭苍苍,月光凄寒,山色迷蒙。

薛涛握着友人的手,竟无语凝噎,不忍分别。她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相隔千里,但是在你离去之后,我要天天在梦中见到你,我每天的梦会做得比关塞还长,因为只要醒来,我就会孤单,我就要经受思念之苦。

那摇曳在江边的蒹葭,经历了那么多的岁月,不知它们渲染了多少离别的场景,也不知它们见证了多少离人的眼泪。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3)

杜甫对蒹葭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他为蒹葭脆弱的生命担忧,他更为秋风对蒹葭的无情摧残而鸣不平。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因为蒹葭生存艰难,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它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它们奋力地生长,抽穗,开花。

对蒹葭这种不甘自弃的精神,杜甫非常欣赏,他觉得每一个弱小而坚强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歌颂。

因此,杜甫的这首《蒹葭》不是简单的咏物,它寄寓的是杜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忧时怜物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是一个伟大诗人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人崇高善良的最好体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4)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有次调官赴任途中,目睹“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之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写下了《晚泊牛渚》这首诗: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秋风萧瑟,江边的芦苇左右摇摆,一起一伏,江水在微风的轻抚下,泛起鳞甲般的涟漪。天边的晚霞已经褪色,南行的大雁传来声声哀鸣。

在这个宁静寂寥的秋夜,刘禹锡一个人漫步在江边,军营里的鼓声渐渐没有了声响,江上的渔家点起了簇簇灯火。

刘禹锡是那样富有才华,但因性格耿直常遭调任贬谪,虽然他很少为自己的行为后悔过,但他在内心里,对于仕途的升迁依然是在意的。

因此在那个异乡之夜,刘禹锡想起了寒微子弟袁宏,他因为善于咏史,而得到了谢尚的提拔。但是在刘禹锡身处的这个时代,普通的士子们却很难有袁宏那样的好运。

所以一首《晚泊牛渚》,表达的不止是刘禹锡漂泊天涯的羁旅之思,更有他对统治者不注重人才的讽刺和批判,以及世无知音的深沉喟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5)

那美丽的蒹葭,纤弱的蒹葭,它寄托着人们的种种情思,它从遥远的古代走来,从文人们的笔下走来,从歌咏深秋的诗篇中走来。

它们从古代一直走到今天,还是那样地浪漫潇洒,与世无争;它们静静地生长在泽国水边,用最安静坚韧的姿态,完成了生命的轮回。

每当轻风拂过,那尽情铺展连绵的蒹葭就都唱起了歌,那声音是那样清亮,那样悦耳,每次我都在倾耳谛听。

我知道,那美妙的声音一定来自于《诗经》,来自于一种最浪漫执着的追寻。

那声音,是秋天最温馨的絮语,也是大自然最动人的旋律。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