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7月1日到来的那一刻,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东方之珠重回祖国怀抱。一河之隔的也深圳彻夜未眠,市民在街头和口岸迎候,欢送驻港部队经此进入香港。

25年后,两地共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香港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一国两制”的实践在这里丰富多彩。

深圳与香港,天然相通,情谊深重。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一泓东江水滋养香港同胞,人才、科技等要素跨越流动,规则衔接的壁垒被突破,两地融合不断加快脚步。

背靠祖国立足湾区,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莲花山下珠江潮起,香江奔涌紫荆花艳,深港明天澎湃向前。

香港回归祖国周年心得体会(深港同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1)

同庆:诗词中献礼祖国,歌声里诉说友爱

7月,香港湾仔利东街变成红色的海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高交相辉映,汇成一大片鲜艳的“旗海”迎风飘扬。港岛往来穿行的“叮叮车”上,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标语随处可见。上百辆的士插上国旗出街巡游,不断变换队形摆出“25”的字样。

香港回归祖国周年心得体会(深港同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2)

夜晚,维多利亚港灯火璀璨,两岸高楼的海报灯光秀,随着音乐节奏闪耀舞动,照亮城市上方墨色苍穹。“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同心庆回归 同行创未来”“砥砺奋进廿五载 携手再上新征程”……同一时间,全港在逾50处建筑的灯影交错中,欢庆节日的喜悦,许下未来的祝福。

而在毗邻香港的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少年,也用动人的歌喉和激情的朗诵,抒发这份喜悦。

深圳坪山高级中学与其姊妹学校香港迦密主恩中学,通过视频连线相聚“云端”,学子们身着汉服作揖行礼,一同诵诗吟月,再现盛唐古韵。“‘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典诗歌,是‘归家’的引言。”坪山高级中学一位教师说。

“诗人丹心寸意,皆为家国,让人动容。21世纪的今天......诗人请放心,吾辈青年必当乘您之志......”在诗歌的感召下,深港两地师生齐诵《月光下的中国》,深情献礼祖国,诉说血脉友爱。

香港回归祖国周年心得体会(深港同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3)

深圳坪山高级中学与其姊妹学校香港迦密主恩中学,通过视频连线相聚“云端”,诵诗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

深圳中学一位教师则执笔作词,临立海湾沿岸,望向繁华灯火,写下对岸香港回归25年后对祖国的告白。“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古诗中的意境在歌曲中被化用,一首《港湾》传递出相依相守的情意,和携手向前的承诺。

为此作曲并担任制作人的何亮,是生活在深圳的青年作曲家,这首粤语歌曲也成为他的音乐启蒙,“这里是香港与内地文化交融的缩影,香港流行歌曲,构成了我对音乐最初的感知和记忆。新时代内地和香港音乐逐渐融合成了难以区分你我的整体”。

去年,“‘手牵手 向前走’——深港青少年携手成长计划”在深港两地同步启动,两地少年“一对一”结对,同上一堂爱国主义课、共度一个传统节日、体验一次乡情民俗、参与一次志愿服务、合叙一次成长感悟。目前,深港两地共527家机构加入计划。

南都记者注意到,最近,在深圳罗湖中学,“深港澳青少年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暨携手同学行动成果展”成功举办,三地100多所学校远程观看了直播。深港学生合唱的《狮子山下》,是现场众人难忘的一幕,那些共同抗疫的经历,同胞守望相助的记忆,伴随歌声直抵人心。

据深圳海外联谊会统计,6月至7月期间,深圳社会各界将自发举办181个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其中包括涵盖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庆典,文化艺术交流展演,以及社会各界为深港交流搭建的一批新平台、启动的一系列新机制。

同心:供水半世心连心,医护携手抗疫情

东江水奔流入港,洗炼了东方之珠,滋润了同胞亲友。这条香港的供水生命线: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连接两地半世情,映照深港心连心。

出生于千禧年的香港青年郑禧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与87岁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王寿永,开启了一段跨越时代的“问源”之谈。

香港回归祖国周年心得体会(深港同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4)

郑禧年向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王寿永爷爷了解当年工程的建设情况。

郑禧年曾听爷爷提起,1963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原本每天供水3小时,缩减至4天供水4小时,“必须守着电台听什么时候来水,拿着水桶到楼下接水,爷爷为了接水,不知道逃过多少课”。

那一年,作为广东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的技术员,二十多岁的王寿永接到东深供水工程任务。他带着背包卷、脸盆奔赴现场,和上万名建设者住工棚、睡草席,一边设计画图,一边送往施工现场。

东江是距离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引东江水入港却并非易事,工程沿途要翻越6座高山。

“水都是从高往低流,东深供水工程如何让江水倒流?”郑禧年问道。

王寿永记得,当时要用8级抽水泵站将东江水从海拔2米提升至46米,“倒流”注入深圳雁田水库后供给香港,“这不仅是挑战大自然的精神,更是中国人才能创造的奇迹”。

1965年,83公里长的东深供水工程完工,清澈的江水流向香港千家万户。而后,东深供水工程历经三次扩建和全面改造。截至2021年底,累计为香港供水275亿立方米,水量超过1900个杭州西湖,保障当地约80%的用水需求。

饮东江水长大的郑禧年,也来到内地暨南大学读书。他说,正如当年参与建设东深供水工程的年轻人一样,“在差不多的年纪,做出回应时代召唤的选择”。

身在深圳的青年们,内心牵挂着香港同胞,也做出了相似选择。今年3月,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内地组织专家和医护人员,紧急驰援香港,协助抗击疫情。南方医科大学三院护士洪诗雅是援港成员之一,她在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每日护理卧床老年病患,喂饭、喂药、翻身、擦身。相近的语言令彼此更加亲切,她也和一位奶奶结交为“忘年交”。

香港回归祖国周年心得体会(深港同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5)

亚博馆收治的大多数是卧床的老人,洪诗雅对他们悉心照顾。受访者供图

洪诗雅生于香港回归前夕,她在这里度过了25岁生日。那天,香港酒店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生日蛋糕和卡片。她说,这是援港之行印象深刻的记忆,期待日后再次与老朋友相见。

最近,香港“撑警”茶餐厅老板娘李凯瑚,准备了一面鲜艳的国旗,悬挂店内庆祝回归纪念。这间位于鲤鱼门的“银龙咖啡茶座”,由54岁的她一人打理,也被称为“一人茶餐厅”。

南都此前报道,2019年,因贴标语公开“撑警”,李凯瑚的店铺不断被恶意投诉,更有暴徒拿着长伞、木棍在她家楼下挑衅。然而,她收获了众多内地网友的支持,有人说这是“14亿人的茶餐厅”,更有不少人专门前来“打卡”帮衬。

香港回归祖国周年心得体会(深港同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6)

李凯瑚制作爱心布丁赠予3万香港警察。

“他们来自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有些地方我甚至都没有听过,他们的善良,让我真的很感动。”2020年,李凯瑚在深圳开设了首家分店,当时她告诉南都记者,“是来自五湖四海同胞的爱,给了我勇气”。

香港国安法实施两年多,犹如“定海神针”,令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到兴。亲历这一切的李凯瑚更加体会到,“香港与祖国命运相连”。

同行:深港合作加速度,创业港青天地广

深港两地一衣带水,跨过深圳河,天地更广阔。如今回首,从共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到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香港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深港两地合作不断加深拓广。

屏幕上,“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正在直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企业代表,坐在共享会议室里聚精会神地观看聆听。

香港回归祖国周年心得体会(深港同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7)

这里位于深圳福田区与香港交界处,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吸引了大量香港青年前来创业,多个香港高校科研项目也在此落地。

香港“80后”青年陈升是其中的一员。10年前来到深圳时,他第一站选择了前海。那时周边还是工地,只有两条路出入,难以想象如今的鲜亮便利。在深港合作先导区,陈升赶上了跨境电商发展热潮,在当地的营商环境政策支持下,开发跨境电商垂直搜索系统,不到一年便成功融资孵化,成为香港创业青年代表。

“我特别能理解香港青年,所以希望尽自己之力,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融入内地。”从前海走出的陈升,决定建立“香港青年创业空间”,为来深创业者提供导航孵化服务。两年前,他将阵地转至现在的深圳园区,目前已签约了40多个香港创业团队。

站在深圳园区第一高楼办公室落地窗前,何耀威一眼便能看到对岸的家乡——香港。他开办的无创检测血糖技术智能穿戴设备企业,始创团队是来自香港高校的师生,尽管产品基础原理研究已有突破,但产业化限制却成为落地的掣肘。后来,他来到深圳进行应用转化并获得成功,“如果没有深圳这个成熟的产业链,这么多繁琐和复杂的技术配套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基因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截至目前,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落地的高端科研项目已有140余个。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作为首批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香港团队,何耀威见证了近年来当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深港间第七个陆路口岸开通、“港澳药械通”在深圳的医院试点,到多个职业跨境专业资格互认,“e站通”一站办理政府服务事项,人才、科技等要素流动和规则衔接的壁垒逐渐突破,“深港融合在迅速加快。”他说。

去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将规划占地约300平方公里的宜居宜业宜游都会区,构建“双城三圈”的空间结构。“双城”则是香港和深圳,“三圈”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这项计划历时20年绘就的宏伟蓝图,释放出深港深化合作的强烈信号,令社会各界为之振奋鼓舞。

今年1月,深圳市委常委、前海管理局局长、南山区委书记曾湃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南山区将以更强力度联动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并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加强与香港洪水桥新发展区交流合作。目前,深港两地政府已成立相关工作专班,连接洪水桥与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也已经进入研究阶段。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会很好,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在这片热土上去追寻他们的梦想。”陈升说。下一个20年,深港同心同行的脚步依然坚毅。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