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名句的诞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国学论语里最经典语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国学论语里最经典语录(国学经典论语名句详解)

国学论语里最经典语录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名句的诞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1,以杖荷莜2。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3。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4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微子·七

  完全读懂名句

  1.丈人:老人家。2.莜:古代耕田除草所使用的竹制器具。3.芸:同“耘”,除草。4.黍:小米。

  子路跟着孔子出行,因为落后而找不到孔子,在路边遇到了一位老先生,正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您有看到我的老师吗?”老先生回答:“你说的那个人,四肢不运动、连五谷都分不清,怎么有资格当老师?”说完,老先生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先生留子路在他家住上一晚,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件事说给老师听,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于是叫子路再回去看看。子路回到那里,老先生已经走了。

  名句的故事

  《论语·微子》篇内容皆是孔子出外所遭遇的事,此章的丈人史称“荷莜丈人”,与长沮、桀溺、接舆都是隐士。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子路遇见荷莜丈人,是发生在孔子从楚国回蔡国的途中,是孔子周游列国最困顿的时刻,各国国君都不愿采纳他的意见,而隐士们也都劝孔子归隐。

  不过,钱穆在《老子辩》一书中却语出惊人,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而“莱”有除草的意思,所以老莱子也是荷莜丈人,即老子、老莱子、荷莜丈人都是同一个人。

  在儒家看来,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出仕当官,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孔子虽然有时会嚷着要归隐,如在《卫灵公·六》中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即国家上轨道就当官,不上轨道就引退。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如能实现抱负就当匡济天下,如果不能就管好自己。这两句也都有人在野心在朝、隐而不逸的意涵。

  历久弥新说名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再加上“六畜不辨”,都是用来批评读书人只会读书,对一般生活的基础事项不了解,与社会脱节,用闽南语来说,就是“吃米不知道米价”。

  元朝时,因为怕读书人宣传反蒙古思想,对读书人极尽鄙夷,将人民分为十等,分别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娟、九儒、十丐。读书人与乞丐并称“九儒十丐”,从此“臭老九”便成为骂读书人的名词。

  不只他人讥笑,连读书人有时也难免自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出自清诗人黄仲则《杂感》中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十个中有九个遭人白眼,因为一点用处都没有。此语可说是黄仲则的自我写照,他16岁中秀才第一名,但终生就只是秀才,虽然诗文为当世称道,一生却极度贫困,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因此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感,35岁便英年早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