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七十二计第一计(文史素养养成刘向)(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拼音: [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

释义: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例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奢淫谄慢,鲜不夷戮,~也。”

近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反义: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鬼谷子七十二计第一计(文史素养养成刘向)(2)

刘向


出典: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原文: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译文:张孟谈既已巩固了赵襄子的政治地位,开拓了国土,整顿了田亩,于是颂扬先主赵简子当初的治国之道,告诉赵襄子,说:“从前,先君简主治理赵国,有遗训说:‘五霸能够统帅诸侯,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两条:一、国君的权势足以控制群臣;二、不能让群臣的权势控制国君。所以,到了列侯这样地位的人,不能让他身居宰相之位;将军以上的人,不能让他们亲近文官大夫。因为上述两种人,挟权势,恃功劳,容易控制国君。现在,我的声誉已很显赫,地位也很尊贵,权力很大,大家都很服从;我希望放弃功名,丢掉权势,成为普通群众的一员。”赵襄子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地说:“这是为什么?我听说,辅助国君的人,应该有显赫的美名;为国立大功的人,应该有尊贵的地位;领导国家的人,应该有重大的权力。自己心怀忠信,大家都会服从他。这是先圣之所以使国家安定的原因啊!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张孟谈说:“您所说的,是成功之美;我所说的,是治国之理。根据当前以及古往今来的事实,我认为,天下一切美好都是相同的;可是,大臣与国君的权力如果完全相等,却还能美好,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记取过去的教训,可以做为今后做事的借鉴。您如果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重蹈历史的覆辙,我将无能为力。”说着他一阵心酸,有诀别之意。赵襄子让他离开了,闷卧了三天,派人对张孟谈说:“国家的政务,臣不不听分派,这可怎么办?”回答说:“处以死刑。”

有人为张孟谈对赵襄子说:“左司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定,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竭尽忠心,您就让他走吧!”赵襄子说:“那末,您就代替张孟谈的职务。”于是赵襄子同意了张孟谈回去的要求。张孟谈既有了很高的地位,又有很好的声誉,可是他归还了大好的封地,放弃了宰相的尊位,既不要权力,又不要地位,亲自到肙丘去种庄稼,所以说:只有英明的国君当政,才会有贤能的大臣。

鬼谷子七十二计第一计(文史素养养成刘向)(3)

赵襄子


鬼谷子七十二计第一计(文史素养养成刘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