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大运河从哪到哪(现存最完整的一段隋唐)(1)

现存最完整的一段隋唐“活运河”在哪里

赵汗青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汴河怀古》: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诗中的河指的就是隋唐大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最早的是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开凿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隋唐时期大运河从哪到哪(现存最完整的一段隋唐)(2)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开大运河主要是开通通济渠和永济渠。

通济渠公元605年开凿。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淮北、宿州、灵璧、泗县入淮河。

永济渠公元608年开凿。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

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开通镇江至杭州段,长400公里。这样,从首都洛阳到江都、到浙江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

至此,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而在这条水运大动脉中位于洛阳盆地的洛河,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她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御河。同时也是千年古都洛阳之御河。

隋唐时期大运河从哪到哪(现存最完整的一段隋唐)(3)

到了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在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在洛河上是“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江都等重要城市。

北宋时期,首都在开封,洛阳为西京。洛河水运仍很发达,是洛阳、陕西、河东向汴梁运货的交通枢纽。

元代以后,国都变迁到北京。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航运的目标也由洛阳转到了北京,元代便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的大改道,缩短航运里程900公里,形成了自元代以来的京杭大运河,并留下了“流成的杭州,漂来的北京”的佳话。而作为国家“交公粮”的“洛河漕运”逐渐衰退,但伊洛河的地方货运依然旺盛。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洛河上依旧是桅樯如林,伊河上仍然是舟楫如梭。再后来,隋唐大运河基本在地下,惟有一段28公里长的“活运河”,至今对当地百姓,对农业仍然起到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大运河从哪到哪(现存最完整的一段隋唐)(4)

那么,现存最完整的一段隋唐“活运河”在哪里?

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泗县留有28.1公里的水道,是隋唐运河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皖北第一次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安徽的世界文化遗产呈现出“南黄山北运河”的格局。

如今,泗县百姓参与运河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这得益于当地政府越来越大的宣传力度。泗县加大了对运河两岸的修复治理力度,近年来,先后投入了数十亿元,实施了清水工程、绿荫工程和运河世界遗产段展示利用工程,让千年古运河再现芳华。发展运河产业,延续运河文脉。泗县正着力把泗州戏、运河小镇、古汴廊桥和运河遗址公园等文化资源串珠成线,将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注: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赵汗青,男、汉族,原名先杰,字汗青,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博士,作家;《时代•中国之声》执行总编辑。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安徽垓下研究会学术顾问 安徽省宿州市侨联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