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1)

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推广与实施,如何妥善处理好初中化学进入课改,但高中尚未介入新一轮课改而引发的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教学矛盾。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实际上并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本次改革实施之前,初高中化学衔接也存在问题,只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更强调基础性、一般性,要求学生必须拥有作为一名未来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等等。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更注重时代、社会和国家的普遍要求,在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等方面会普遍较低。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项目内容课 程 标 准教 学 大 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中化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教学大纲的关注点是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它是化学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大纲由引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考核与评价、附录等组成。项目内容课 程 标 准教 学 大 纲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目标的描述不再采用一些抽象的表述术语,其操作性更强。教学目的强调和重视“双基”,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化学知识和技能目标。表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较模糊,行为主体不明确,要求过于抽象。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大主题,强调“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描述内容目标,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四个部分列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重视化学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中心”的倾向比较明显,存在脱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倾向。坚持以“理解化学”为施教目的,在重视有意义学习的同时,积极倡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中,提到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授、实验、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等。这些方法重在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宗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基本理念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和内在激励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淘汰、外在诱因和压力的作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的目标和作用是:检查教学质量、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化学评价的方式有:书面作业和书面检测,书面、口头和操作相结合的实验考核,延时性作业等等。

从以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多年来,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主要依附于化学学科体系,轻视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新课程结合国际、国内化学教学的发展动态,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大胆删除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化学新课程通过构建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主题内容,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从课程内容标准及有关教材(本文以鲁教版为例)呈现的学习内容来看,化学新课程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进。

1.增强时代气息,展示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化学新教材的内容安排来看,九年级化学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选了众多适合学生终身学习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化学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当前有关环境、资源、能源、科技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见下表)。

类 别内 容
环 境绿色化学的介绍;空气质量日报的介绍与分析;温室效应及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汽车尾气的污染及尾气的治理,等等。
资 源我国水资源的介绍;金属资源的保护,等等。
能 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新燃料,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科 技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硬水、软水的介绍、鉴别和转化;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及其性质与用途;铝的氧化及其应用;乳化的概念及其应用;海水晒盐的简易流程;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有机合成材料的介绍和“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等等。

2.降低教学要求,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

化学新课程在关注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同时,对传统课程中一些与学生认知不相符合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删除了其中繁难偏旧的内容,适当降低了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与原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比,化学新课程无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化学教学大纲到现行化学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项目化学课程理念的转变
课程观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变
课程目标从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程向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化学课程转变
目标取向从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内容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实施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
课程评价从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的化学课程向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化学课程转变

从以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理念各方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在知识衔接方面,由于新课标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①、原大纲上有, 新课标删去知识点的有: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2) (“了解”)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掌握”)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

(4) (“掌握”)H2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5)(常识性介绍)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

(7)物质的溶解过程;

(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10)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3)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4)Cl_、SO42—检验;

(15)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②、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有:

(1)新课标要求“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原大纲要求“掌握”O2(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燃烧)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

(2)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 O2 和 CO2,原大纲要求 掌握”O2和 CO2 的实验室制法;

(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有所体现,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4)新课标要求 “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5)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

(6)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 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

(7)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8)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原大纲要求 “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9)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

当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点增加了十几个。如果到了高一仍使用老大纲老教材,在高一化学教学时就遇到了学生知识基础欠缺的问题,那么,这些删去的和降低要求的内容就非常有必要重新补充和强化,否则就影响高一化学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怎样补?方式一,集中补,如高一提前开学2—3周补课;方式二,分散补,学习高中内容时,何时需要何时补;方式三,在九年级化学教学时,把删掉的和降低了要求的那部分内容适当补充。结合我校实际,方式二、方式三可取,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协作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一般在新授内容时不补,以免增加学生负担,而是通过一些练习题中补一些,中考复习时涉及到的不一些。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应补充的内容(约计50课时)

1、化合价的概念(2课时)

2、有关溶解度的计算(3课时)

3、酸、碱的定义(7课时)

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1课时)

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1课时)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3课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2课时)

4、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2课时)

5、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定义,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3课时)

6、物质的溶解过程(1课时)

7、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化合态)(1课时)

8、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1课时)

9、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异形体(2课时)

10、差量法(3课时)

11、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4课时)

12、H2的实验室制法,H2的性质(还原性)(2课时)

13、碱式碳酸铜的分解(1课时)

14、燃烧和自燃的定义(1课时)

15、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1课时)

16、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2课时)

17、Cl_、SO42—检验(1课时)

18、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判断(1课时)

19、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2课时)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和大纲、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