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没有鹿(野蛮美好隐逸)(1)

唐隐逸诗中,鹿与隐居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搭配模式。实际上,在唐朝之前,鹿并非一直与“隐逸”相关联。古代,鹿的含义极为丰富:鹿一度是蛮荒的象征;在汉朝时期,又是儒家王权的象征;这之后,一度又是道家神异的象征。南北朝时期,则增加了“隐逸”的含义。直到唐代,鹿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逐渐固化,才和“隐逸”紧密关联在了一起。

一、蛮荒游牧,商、西周的鹿形象

1.鹿图腾

在商代,鹿的形象是一种图腾。商代的青铜器中,有很多的鹿形象,例如1961年河北青山龙抄道沟出土的商鹿首弯刀,柄端铸鹿首,鹿抬头,竖耳;刀身弓背,直刃整体厚重,铸造精良。这把小刀的作用,应该是用来切割动物的腹部——是狩猎或者畜牧业的一种工具。足以证明,鹿在当时的环境中,是商朝人获取皮毛和肉类的来源之一。

商代的青铜器十分精美。另一件文物,商代鹿耳四足青铜甗,这是一个蒸煮器,器下烧火,蒸炊食物。青铜器两边耳上都有鹿雕装饰,栩栩如生。这件文物表明,鹿已经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是达官贵人们用来指代畜牧业生产的一种符号。

这个时期,鹿作为自然界的一种馈赠,给商朝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生活资料。在商朝的巫傩文化之中,各种动物的图腾,都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人们将神鬼寄托在巫傩面上,在祭祀活动中祈祷风调雨顺,食物充足。鹿图腾作为保护神之一,也曾经寄托了人们的祈愿。

2.野蛮象征

西周时期,鹿常常作为野蛮的象征。在当时,西周的北方边境比现在要靠南许多,活跃在陕甘一代的犬戎是当时的主要游牧民族。北方边境的居民时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严重威胁。有时候,犬戎也会组织起大规模的入侵,给整个国家政权带来威胁。

西周“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就是失去了诸侯信任和帮助之后,被犬戎攻占镐京。周幽王被杀,那个不爱笑的宠姬褒姒真的“一笑倾国”——她被犬戎掳走,此后恐怕也笑不出来了。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中国进入了充满战争的春秋战国时代。

为什么古代没有鹿(野蛮美好隐逸)(2)

犬戎

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可谓小。不过,为什么偏偏选择“鹿”作为游牧民族的象征呢?为什么不选择狼呢?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对中原人来说,鹿并不是主要畜牧牲畜,而北方游牧民族则依旧猎鹿获得生活资料。此外,不选择狼的原因,是因为游牧民族常常为狼所害,他们是最仇视狼的,不存在什么“狼图腾”。

也就是说,北方游牧民族依然处在“鹿图腾”的狩猎-采集阶段,而中原人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相比于猪、牛、羊、马等畜牧动物来讲,鹿的出肉率低,皮毛价值小,干活耐力又不足,根本不适合中原人的农耕经济生产需要。游牧民族的畜牧业也是以牛羊马为主,猎鹿为辅。而中原人不把鹿列入农耕体系,自然就把鹿和喜欢鹿的游牧民族联系在了一起。

二、群雄逐鹿,东周-两汉的鹿形象

1.权力的比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名句。其中,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电视剧第一部分的大标题为“群雄逐鹿”,实在是非常贴切乱世诸侯争夺王权、兴兵不义的景象。

“曹操许田射鹿”一节,生动地描绘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斩吕布,灭袁绍”,乱世奸雄曹操胸怀“篡逆之心”的故事。而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曹操借汉献帝金翎弓箭射鹿的情节。田猎这样一个万马奔腾、共逐一鹿的场景,的确和三国时代有相似性。这一情节暗示了,曹操已经夺走了汉献帝的权力。

为什么古代没有鹿(野蛮美好隐逸)(3)

曹操剧照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些都证明了在西汉初期,“鹿”象征着“王权”。“鹿”之所以被推向图腾界的“王座”,其实是有时代因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图腾,代表着颛顼和炎黄子孙,也象征王室,却并非周天子专有。其他的动物图腾,如虎狼,则含有贬义;蛇代表少昊,专指西秦——其他动物似乎都代表不了王权。

2.儒家之鹿

鹿,有谐音“禄”,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在楚文化中,鹿是一种瑞兽,如曾侯乙墓出土的髹漆木卧鹿等。《诗经·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可见,鹿在春秋时期,其“有爱”的形象就已经深入人心——《诗经》中的诗,大部分都是当时著名的民谣和歌曲。鹿的美好形象,在东周各国文化中是一种共识。

在儒家诞生之后,鹿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鹿“健而丽,聚而谦”的生物特征,符合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含义。鹿性情温顺,无害善良,并且是群居动物。儒家思想当中,追求“天下大同”,“君子和而不同”;并且,“仁”的本意,就是“大爱”。所以鹿的这种形象还是非常适合代表“仁”的。

在董仲舒之后,“仁政”“仁君”等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意识形态。自汉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石。“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代表“仁”的鹿,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王权的象征。诸多成语如“逐鹿中原”“鹿死谁手”,都是这一象征含义的体现。

为什么古代没有鹿(野蛮美好隐逸)(4)

三、仙风道骨,魏-晋初的鹿形象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民间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宗教体系。东汉时期,张道陵天师辞官修行,在古代传统的神仙信仰基础上,结合了道家的黄老思想学说,创立了五斗米道,即道教的前身。道教和道家并非一物,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在道教思想中,鹿是一种神异生物,是神仙的灵兽。例如寿星,他的坐骑就是一头鹿。宋人陶谷《清异录》中有:“道家流书,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也就是说,鹿这种生物“天生不凡”,生来就有“神性”,所以是神仙专有的坐骑。

鹿在道教的解释下,带上了一种“飘逸”“超凡脱俗”的色彩。例如曹植《飞龙篇》“乘彼白鹿,手翳芝草”,这里的鹿,显然不是“王权”。根据其后文“授我仙药”“永世难老”等句子可知,全诗的意思是,遇见一个乘白鹿之人,便得了长生不老药。此处的白鹿,是神仙的象征。

四、变化之鹿,南北朝的鹿形象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鹿便逐渐带有了隐居和出世的含义。西晋初年,刘琨《扶风歌》“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此诗歌是描述作者行军乏困,对民不聊生、政局险恶的猛烈抨击。麋鹿在其中的作用,是描写露宿山野,鹿等野生动物有吃有喝,而作者食不果腹的困境。与“隐逸”二字并无关联。

至东晋灭亡,鹿的含义已经初步和“隐逸”联系到了一起。例如,谢灵运《过白岸亭诗》“呦呦食萍鹿”“万事恒抱朴”的诗句,意思在效仿神仙白鹿,“抱朴”而归,远离人间俗世。这实际上也是东晋灭亡之时,中华民族遭到了巨大打击,而当时的人们又无力摆脱这种命运,所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下的“消极避世”态度。

为什么古代没有鹿(野蛮美好隐逸)(5)

东晋灭亡十数年后,鲍照《代别鹤操》中有“鹿鸣在深草,蝉鸣隐高枝”的句子,一副消极避世,隐士隐居山林之间的形象,呼之欲出。当时时期,是政治动荡,时局混乱的一个历史时期。“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鹿的主要含义还是代表“王权”,其含义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南梁开国之君萧衍《五字叠韵诗》有“六斛熟鹿肉”,实在霸气十足——事实上,无论是权力还是文学,都已经是萧衍的囊中之物,焉能不霸气?

南北朝末期,时局又产生了新的变化。隋朝逐渐控制了北方,继而统一了全国。隋朝大臣薛道衡《出塞·二》中有“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之诗句,这里的“鹿”,和“龙”对仗,“王权”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五、“隐逸之鹿”,唐朝兴衰

纵观整个唐朝,描写“鹿”的诗歌,既有“鹿”指代“王权”,也有“鹿”指代“神异”,也有“鹿”指代“隐逸”。也就是说,在唐朝初期,鹿是已经具有多种含义的。逐渐地,鹿和隐逸诗才绑定在了一起。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有“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之诗句,乍一看,仿佛是“隐逸”含义。不过,结合题目便知,李白是在寻访道士,因此此处的鹿,不应该是“隐逸”之意,而应该是“神异”之意。同样的还有李白《游泰山六首》“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也是“神异”之意。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中的“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中的“鹿”,则显然是“王权”之意。

为什么古代没有鹿(野蛮美好隐逸)(6)

杜甫早年诗歌《壮游》中有“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之诗句,此处的“鹿”,很明显是“王权”之意,毕竟那时杜甫“往昔十四五”岁,少年气盛。而在杜甫晚年,《遣兴》中有“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之诗句,极其悲凉,此时的“鹿”,是指亲子相离的悲苦,全无之前“王权”的气盛。不错,《遣兴》一诗正出于安史之乱后,战乱四起,杜甫不得不举家逃难。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运逐渐下降,不难看出,时局的动荡逐渐加剧,而隐逸诗的数量也在增加。“鹿”本身就带有多种含义,根据时局的特点,选取“隐逸”这种含义的诗人逐渐增加,也就使得“鹿”和“隐逸诗”二者之间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六、总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鹿”出现过很多含义。在商朝时期,鹿跟当时的巫傩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图腾,保护神。在西周时期,鹿则代表着游牧民族,是荒蛮暴力的代名词。在东周-汉朝,鹿逐渐成为了儒家“王权”的象征。在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之后,鹿增加了“神异”的含义。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动荡,一些诗人便将“鹿”作为“隐逸”的精神寄托。在唐朝时期,“鹿”本来是多重含义并存的,但随着唐朝国运衰败,唐隐逸诗的增多,“鹿”和“隐逸诗”逐渐绑定到了一起。

参考文献:

1.《唐代隐逸诗麋鹿形象阐释》

2. 《三国演义》

3.《唐诗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