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一般指杨玉环(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字太真,性格婉顺,肌肤白皙,雍容华美,姿质丰艳,知音韵,晓六律,善歌舞,智算过人。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后因玄宗之武惠妃病逝,后宫空虚,玄宗悲痛终日,宦官高力士引荐玉环面帝,遂得宠幸,封为贵妃。

历史上有贵妃殉葬吗(历史未解贵妃生死之谜)(1)

安史之乱,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四日,杨贵妃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7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两年后,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是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由此留下不少历史之谜。

一、名字之谜

杨玉环这个名字在《旧唐书》与《新唐书》里都没有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

可以看到的是杨贵妃有三个名字:“玉奴”、“玉娘”和“玉环”,而这三个名字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的“奴”、“娘”、“环”三个字的用语都是不同时期对杨贵妃名字的一种衬托。玉奴,是她儿时的爱称;玉娘,是她册封前的尊称;玉环则是她册封贵妃、身体发福后人们对她的戏称。

所以,杨贵妃的真实姓名应该叫做“杨玉”。

二、籍贯之谜

1、华阴县说

杨玉环的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为陕西弘农华阴人。

2、永乐县说

《杨太真外传》等古书中均记载:杨玉环随叔父迁至蒲州永乐之独头村。

3、容州说

广西容县有一块当地人自认为唐代的石碑,记述着唐天宝四年四门助教许子真所写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并说这是杨贵妃事迹最早的记载。杨妃容州碑记,碑文不长:“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

2004年,随着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杨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高力士与杨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相距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考证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

4、蜀州说

《旧唐书》上的记载:杨贵妃的父亲叫杨玄琰,出仕蜀州司户,她便出生在蜀州。蜀州就是今天的崇州,在唐宋时期,成都西边的崇州被称为蜀州。

5、阌乡县说

《旧唐书》、《杨太真外传》等均指明杨玉环父亲为杨玄琰,包括其祖父杨志谦、高祖父杨令本、六世祖杨尚希等均记载是虢州阌乡人。这是有关杨玉环身世最为准确的记载。抛开祖籍论,按照她父亲的籍贯也是虢州阌乡人。

历史上有贵妃殉葬吗(历史未解贵妃生死之谜)(2)

三、死地之谜

1.死于梨树下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2.死于佛堂中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后患仍存”,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3。死于乱军中

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四、死法之谜

1.上吊而死

如上所述,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或缢死于佛室。

2.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历史上有贵妃殉葬吗(历史未解贵妃生死之谜)(3)

五、逃生之谜

1.贬为庶人

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乱军要求处死杨贵妃,当时找了一个宫女做替身,真正的杨玉环只是被贬为庶人,流落于民间。

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 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2.远走美洲

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3.出家女道

主要的依据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暗示杨玉环没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而是流落到了王妃太真院做了女道士。唐代的女道士院其实无异于青楼,所以白居易认为杨玉环沦落风尘,入了青楼。

历史上有贵妃殉葬吗(历史未解贵妃生死之谜)(4)

4.亡命日本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

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名侍女。

军中主帅陈玄礼怜惜贵妃貌美(一说被杨贵妃甘愿以身殉国从容赴死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调包计”得以成功。为防止露馅,在离开马嵬坡之后,高力士又偷偷回去把替身处理掉了。

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随行的还有其哥哥杨国忠的儿媳妇和孙子,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按此说法杨贵妃应是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前往日本的。

另有一说,马嵬驿兵变中,并不是采用了“调包计”,而是杨贵妃一息未绝死而复生。她的复活与高力士、陈玄礼全无关系,而是得力于宫中舞女谢阿蛮与乐师马仙期的救助,最后在日本遣唐使的帮助下,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从江苏扬州东渡日本。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逃离马嵬坡后,化装成民女,辗转于各地。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乘小船漂流到日本,在濑户内海的荻町或久津登陆。

为此,日本学者们还特地拿出了相关的证据——日本长门市油谷町的杨贵妃墓。油谷町有一个美丽的海湾,就叫“油谷湾”,油谷湾的高坡上,有一个寺院,叫“二尊院”,杨贵妃的墓就在这个寺院里。1993年,油谷町政府出资请中国西安美术学院用汉白玉专门雕塑的,与马嵬坡的杨贵妃像大小相同,在西安雕刻完成后,千里迢迢运到日本。

今天,在日本山口县久津、名古屋热田等处,还有杨贵妃的墓茔等遗迹,在神奈川县金泽称名寺内,藏有杨贵妃使用过的玻璃帘子。据说杨贵妃当年居住的蓬莱宫,就是现在的热田神社。日本民间传说,杨贵妃原是日本的热田大明神,为了不让唐帝国发兵攻打日本,她化作美女前去消磨唐玄宗的斗志。“安史之乱”后,她又回到了热田神社。

在日本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的末期,《溪岚拾叶集》里已经出现了关于杨贵妃是热田大明神的记载,及至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今昔物语》等书中列述了以杨贵妃为题材的无数故事。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相传杨贵妃杨贵妃受到了孝谦的热情接待,在宫廷里生活了很多年,在政治上颇有作为,并与太上皇李隆基有音信相通,甚至还曾帮助日本天皇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因此,后来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相信杨贵妃是真的东渡去了日本。

杨贵妃墓在日本已经是省级保护文物,同时还被赋予了“守护女性”,帮助不孕女性“安全生育”的求子功能,还有帮助年轻人找对象结良缘。80年代日本著名歌手山口百惠就曾经说过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在杨贵妃墓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渡口,叫“唐渡口”,顾名思义,就是唐朝杨贵妃上岸的地方。

油谷町还有很多“杨贵妃特产”,“贵妃馒头”里面有豆馅儿,据说吃了能够像杨贵妃一样漂亮;当地种植的大米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杨贵妃之梦”,说种子就是当年杨贵妃带来的。在杨贵妃墓的边上,还有一座旅馆,名字叫“锦波旅馆”。而且从2011年开始,长门市将每年的10月7日定为“杨贵妃纪念日”,称为 “火炎祭典日”,二尊院将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人们相信杨贵妃没有死的原因大概有四点。

第一,据说杨贵妃待人非常宽厚,所谓的祸水也是一个厚道人。在宫里边可能也不得罪人,大家对她是非常有感情的。

第二,在逃难的过程中,调节唐玄宗与军队和各方面关系的是他的儿子寿王李瑁,杨贵妃的前夫。爱妻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说他能不帮一把吗?

第三,高力士帮助。高力士和杨贵妃的关系更不必说,杨贵妃先当女道士,再改嫁唐玄宗,这都是他设计的,他不可能把她再勒死。

第四,杨贵妃的侄子杨暄帮助。其他几个侄子都被士兵杀死了,只有杨暄在当时没死。杨暄是驸马,万春公主的丈夫,杨国忠的儿子,官居鸿胪卿,和那些遣唐使们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在随行的队伍当中有遣唐使,杨暄的姑姑出了这样的事,那么于危难之中得到遣唐使们相助也是情理当中的事情。

但是,关于杨贵妃之死,无论是中国的正史或野史,都没有关于杨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兵变的正面记载。《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高力士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

历史上有贵妃殉葬吗(历史未解贵妃生死之谜)(5)

所以,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而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