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有幸参加了上海东海大桥的建设施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在本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向世界辐射的硬件还远远跟不上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没有发达的交流中心,中国走向世界就是一句空话。

海上航运是世界物流的主要手段之一,当时,为了争夺亚洲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世界第三大港口韩国的釜山港以及日本的神户港、印度的孟买港都在和我们争时间,谁抢得先机,谁就得到主动权。因此,快速优质地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航运中心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芦潮港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从芦潮港乘船出海,向东南方行驶30多公里便可看到一长串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海岛,统称崎岖列岛。崎岖列岛从西北向东南依次排列着大乌龟岛、颗珠山岛、小洋山岛、拇指岛、大洋山岛和沈家湾岛等。

2002年3月,国务院第56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的开工报告。其工程主要为洋山深水港和连接芦潮港和洋山岛的东海大桥两部分。

2002年8月22日,中铁大桥局获得东海大桥第Ⅲ标段施工总承包权。

东海大桥是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的主要配套性工程之一,也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大桥,是我国桥梁建设从陆


地走向海洋迈出的第一步。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

东海大桥全长32.5公里,采用双墩双桥面,桥面宽31.5米。大桥为S形曲线设计,远看有如大海上的一道靓丽彩虹

东海大桥分陆上段和海上段两部分,海上段又分为Ⅱ标段和Ⅲ标段。上海城建集团承建的Ⅱ标段从陆上段起到PM287墩为60米箱粱区段;中铁大桥局承建的Ⅲ标段从海上的PM288墩到大乌龟岛的PM459墩,需要预制和架设277个墩身、海上现浇47个墩身、预制和铺架310片70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箱梁;还有181根海上钻孔桩、8跨50米曲线顶推连续梁、沈家湾岛预制墩身出海码头、预制箱粱出海码头和1个材料码头,海上施工里程为11.18公里;同时还要承担Ⅱ标段的360片60米箱粱的滑移出海。

70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箱梁长70米、高4米、宽15.25米,重达1800吨,是当时国内也是亚洲体积最大重量最大的箱型梁,号称“中国梁王”。而如何在580天时间里完成310片巨型箱粱预制完成并移动到出海码头(包括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移动距离最长达750米),并把这些“巨无霸”运送到20公里以远的大海上铺架,其难度之大,是国内建筑工程所从未有过的。

而且,东海的海况异常复杂恶劣,据气象资料记载,每年7级以上的大风天平均有一百多天,再加上大雾和一天两次的潮汐、潮涌,每年还会有十数次台风略过,一年中可施工的天数只有180天左右。要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难于登天入地。

中铁大桥局毅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并派出了二公司和四公司的两只精干队伍参战。大桥局二公司以大乌龟岛为基地,大桥局四公司以沈家湾岛为基地。我作为大桥局东海大桥Ⅲ标段项目部成员,常住沈家湾岛。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

沈家湾岛

沈家湾岛远距大陆37公里,是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全岛面积为0.61平方公里。岛上的生活施工场地全都是就地挖山填海平整出来的。而且岛上没有淡水,施工和生活所需的淡水全都要从大陆运来。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3)

大乌龟岛

大乌龟岛位于小洋山岛北侧,全长300米,最宽处约100米。岛上没有淡水,没有一棵树,自古以来就无人居住。当地渔民说,大乌龟岛下就是东海龙宫。2003年4月2日,二公司员工陆续进驻大乌龟岛。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4)

大桥局二公司员工就住在集装箱改制的工房里。为了防止大风,每个集装箱都要用钢构焊接连接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5)

二公司项目部就在这集装箱改制成的会议室里工作

2003年3月12日,阵风7级,大桥局二公司项目部在大乌龟岛附近海面下放PM450墩导管架。此次要下放2个导管架,每个导管架长34米、宽8米、高16.5米、重200吨。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6)

下放导管架

下午2时,“起8”号350吨吊船吊起巨大的导管架, 200吨重的导管架缓缓沉入海中。

这是大桥局参与东海大桥的第一场实战,我记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3月12日15时20分。

寒风凛冽中,二公司项目部副经理陈均海递给我一杯水,说:“船上没热水,只有让您喝凉水了。”我接过水杯,一饮而尽。虽然一直凉到胃,可我觉得心里火热火热的。

晚上,在小洋山岛二公司驻地,二公司项目书记赵进文对我说:我们二公司项目部3月2日进驻小洋山岛临时驻地,计划4月上旬开始分批进驻大乌龟岛。在下放导管架施工的几天里,午饭都是在小洋山做好,装在保温桶里再送到现场。由于海面上风浪太大,交通船靠不了吊船,只好就趁小船上下颠到最高点时,顺势把保温桶甩上高高的吊船。可热汤没法甩,只好让职工们在寒冷中喝桶装凉水了。

说到安全,赵进文说他总结出的登船要领:“眼看准,手抓紧,脚扒稳”。我随即推广了这一登船诀窍。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7)

正在施工中的大乌龟岛

沈家湾岛面积太小,难以容下箱梁和墩身预制场,就需要挖山填海。由于是快速填海,所填埋的地段时常发生塌陷,难以确保施工用码头的安全,为此,就要进行海岸防护。先在沈家湾岛沿岸插打密集的钢管桩,借以起到防护作用。但这仍无法抵挡大片坍移淤泥的挤压,工程技术人员便又设置了3米高,60米长的重力型地锚并联合钢带牵拉钢管桩的工艺,制止住了地面塌陷。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8)

沈家湾岛南侧材料码头防护坍塌的密集钢管桩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9)

竖向设置的牵拉地锚的钢带,效果很好

在箱梁预制台座和出海码头施工的同时,墩身预制也在紧张地进行。2003年5月1日,东海大桥第一个预制墩身(也是我国建桥史上第一个)——PM345墩身模板安装调整完毕。墩身高7.5米,矗立在预制场上,就象一座高大的纪念碑。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0)

在万响鞭炮的炸鸣声中,PM345预制墩身开始灌注海工-Ⅰ号特制混凝土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1)

完成预制的墩身正在等候出海铺架

2003年7月11日,东海大桥开始第一个预制墩身的吊运。

下午5时,在震耳的鞭炮声中,350吨龙门吊机把270吨重的288-A号墩身吊起,然后驶向海边的墩身存放平台。紧接着,龙门吊机又吊起了288-B、299-A和299-B号墩身。

“起重11号”500吨吊船又将墩身转吊到停泊在岸边的5000吨驳船上。

7月12日13时,5000吨驳船和“勇士”号吊船到达289号墩位。由于吊船安装吊具耽误了2个小时,又遇上退潮,只有原地锚泊,等到夜里退平潮时再施工。

退潮时的涌浪很大,我们乘坐的交通船大幅度左右摇晃,致使多人晕船呕吐。我站在交通船顶层甲板上,焦切地等待着中国桥梁史上第一座预制墩身的架设。

22时30分,潮水流速减缓。在强光灯的照射下,开始安装墩身。

吊船吊起289-A号墩身,然后将墩身缓缓地落放到承台限位桩上,调整好墩身位置后,十几名员工快速地用螺栓将墩身和承台上的数十根的钢筋对接紧固。

直到墩身紧固完成,大家才长舒了一口气。至此,我国第一座预制安装式墩身安装完成。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2)

十几名员工用螺栓将墩身和承台上的数十根的钢筋对接紧固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3)

吊装预制墩身

凌晨1时,我们乘坐交通船返航。看着皎洁的月亮在茫茫静谧的海面上洒下一道灰白色的光亮,心里蓦然产生了一种曹孟德持戟举爵,高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就一番事业般的豪迈感!

2003年7月18日早上,就要开始灌注第一片70米箱粱了。在施工现场,我们再次登上5米高的箱梁模板顶部,细细查看长70米,宽15.25米的梁面钢筋网和各处模板,紧张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中国建桥史上最大的箱梁,就要在我们的手中完成,每个人心中都洋溢着一种无比神圣的荣誉感。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项目经理谭国顺和总工程师郑机多次召开各层次的技术交底会,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技术细节和问题都细细地交代了几遍。

一条30米长的横幅挂在箱梁的模板外侧,上面写着“庆祝中国箱梁王预制成功”,令人格外激动。现场四周插满了彩旗,吊机扒杆上悬挂着一长挂一长挂红色的鞭炮。

14时,四公司项目经理张君武一声令下,289-A箱梁混凝土灌注开始。

混凝土搅拌站的皮带输送机隆隆地转动起来,把砂石料送进搅拌楼。不一会儿,搅拌楼下4台混凝土泵车也启动了,整个现场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突然,高悬在箱梁预制平台旁的布料机喷口抖动了一下,紧接着就喷吐出浓厚的灰色混凝土砂浆,十几台震捣器也在瞬间轰响起来。

我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强烈冲动,一股热流从心底涌上,连忙跑回办公室,草拟了向中铁大桥局、东海大桥指挥部的报捷信,通过电子邮箱发了出去。

由于从未在结构复杂的大型箱梁模板内灌注混凝土,需要解决许多临时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直至次日早上5时, 770方混凝土终于灌注完成,耗时15个小时。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4)

70米箱梁可收缩式内模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5)

沈家湾岛箱梁预制场上,预制完成的70米箱梁整装待发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6)

正在进行纵向移动的70米箱梁。移动这1800吨重的70米箱梁,极为困难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7)

小天鹅号2500吨吊船

吊运70米箱梁的“小天鹅”号吊船,船长84米,宽46米,高54米,起重能力为2500吨,是国内第一条专业化架粱船,也是大桥局集团公司的骄傲。“小天鹅”号吊船雪白的塔架,雄伟的身姿,别致舒隽的造型,吸引了无数人的注目。我曾战战兢兢地攀登到50米高的辅助吊机之上,极目眺望浩渺的东海。

2003年9月28日上午9时,在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后,“小天鹅”号在万众瞩目中稳稳吊起SM289-B号箱梁,缓缓离开了沈家湾岛箱粱码头,雄纠纠地出海了。此时,一架直升飞机凌空盘旋在“小天鹅”号上空,她也在为屡创新业绩的中铁大桥人祝福。

我们乘坐起锚船跟随“小天鹅”号一路出发。

船过小乌龟岛,风浪骤然加大,海浪象一面土黄色的高墙,迎面越过起锚船的船头,重重地砸在甲板上。

驾驶室倾斜仪上显示:左右倾斜都超过了10°,达到了起锚船的倾斜极限。就象坐在高高飞起的秋千上,五腑六藏也跟着一起晃荡,令人感到一阵阵头晕目眩。

在PM289墩海域,风浪加大,又遇到退潮,起锚船无法实施抛锚作业,只好等待退平潮。

天气预报,下午的风力将达到8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不能架梁,“小天鹅”号只好就地抛锚,等明天风小了再说。我们回到沈家湾岛天已经黑了。

9月30日下午5时,通过调整锚缆,“小天鹅”号在PM288和PM289墩中间准确定位。

在场所有的人都紧张地盯着悬吊在“小天鹅”号吊架上的那片巨大的箱粱,整个架粱现场一片寂静,只有“小天鹅”主机发出沉稳的轰鸣,还有海浪扑打船舷的声响。

现场负责架粱作业的四分公司经理戴贤荣、副经理周宁生,一个站在“小天鹅”吊船前甲板上,一个攀到桥墩支座旁,手持对讲机指挥着。随着短促的口令,巨大的箱粱稳稳地一点点下降,下降,终于准确地落在支座上。顿时,大家情不自禁振臂欢呼起来,不知谁还挥舞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中国建桥史上第一片最大的箱梁成功地在波涛汹涌的瀚海上架设完成!也正好为国庆节献上一份厚礼,虽然这一天来得十分艰难,来得迟了些,但毕竟成功了!

作为中铁大桥局的一名员工,此时感到的只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浑身热血沸腾。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8)

铺架好的70米箱梁内部,成了海上作业的员工们的休息点

东海大桥于2002年6月26日动工(大桥真正开工是在2003年初),2005年5月25日贯通,项目总投资71.1亿元人民币。大桥局四公司项目经理张君武作为建桥功臣为大桥通车剪彩。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19)

东海大桥开通仪式

东海大桥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建筑鲁班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东海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无数技术难关,不仅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为之后相继开工建设的杭州湾大桥、杭州湾嘉绍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以及港珠澳大桥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东海大桥的建成,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海港。

东海大桥建设期间,我结识了许多朋友,尤其是在风浪中,朋友的情谊更为深厚。如今,他们中许多人仍身负重任,奋战在各地的桥梁建设中,也有几位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0)

和大桥局四公司项目书记袁先骝在交通船上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1)

和大桥局四公司项目书记袁先骝、项目总监李治富在小洋山岛上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2)

两年多的海岛生活,紧张快乐,终身难忘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3)

和大桥局四公司铺架队书记张玉茹和四公司项目副经理杜晓光在桥面施工现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4)

大桥局东海大桥Ⅲ标段项目部的同事们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5)

中铁总公司领导来沈家湾岛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6)

庆祝第310片箱梁预制完成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7)

东海大桥第Ⅲ标段工程总监薛进(桥梁学校学生)和桥梁学校教师赵敏庄、周蓓、魏启乐在刚通车的东海大桥上。

在东海大桥第Ⅲ标段,有数十名桥梁学校毕业生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为大桥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十年(廿年弹指一挥间)(28)

大桥局东海大桥Ⅲ标段项目部部分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