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和柳都是美好的事物,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诗文中也多寄托美好的寓意。如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将柳枝比拟为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宋代陈与义《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将海棠花的朦胧娇羞比作涂过胭脂的美人。

我们也说了诗言志,须得结合时代来理解,故而朝廷奸佞当道,小人得志的情况下,在曾巩和苏轼眼里,有些时候,即使美好的事物也会蒙上一层奸佞小人的面纱。

苏轼与曾巩(曾巩的两首咏物诗)(1)

例如曾巩的《咏柳》,,这首诗是曾巩为数不多的传世经典作品,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又一描写春柳的力作。然而不同的是,随风飞舞的柳絮在诗人曾巩笔下变成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势力小人。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苏轼与曾巩(曾巩的两首咏物诗)(2)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诗人抓住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让人读罢便能看到一个得志猖狂的小人形象。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全诗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以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稍稍得志便猖狂嚣张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钱钟书先生说曾巩的七绝有王安石风致,窃以为这首诗更胜王安石一筹。

苏轼与曾巩(曾巩的两首咏物诗)(3)

同样在苏轼的一首诗中,也用了美好的花影来比喻除之不尽的奸佞小人。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苏轼与曾巩(曾巩的两首咏物诗)(4)

这是一首以花影为题的写景小诗,也是一首讽刺诗,讽刺那些依仗靠山当权的小人层出不穷,像花影一样扫也扫不去。这首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实际上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苏轼与曾巩(曾巩的两首咏物诗)(5)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这里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徒发无奈之叹。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意在言外,含蓄隽永。全诗构思巧妙,比喻新颖,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深远,回味无穷。

苏轼与曾巩(曾巩的两首咏物诗)(6)

其实柳依旧是柳,花依然是花,至于你看到的是美人,还是小人,全在你此时心境如何,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这也告诉了我们事物的多样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生活中与他人意见发生分歧时,试着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你的不一定对,别人的也未必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