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晚望》

【唐】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一天一首古诗词 必背(一天一首古诗词)(1)

译文

倚着竹杖,远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之上,白云千万重。

,砍柴的樵夫,归来走进白雪覆盖的茅舍;寒冷的夕阳缓慢落下高高的山峰。

山下的野火烧燃着山冈上的枯草,时断时续的烟雾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天色已晚,“我”沿着道路返还寄寓的草堂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声悠扬的暮钟。

注释

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

危峰:高耸的山峰。

石松:石崖上的松树。

却回:返回。

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雪晴晚望诗。

赏析这首诗最不可放过的有两处,一则诗人落第,二则寄寓山寺。如果不知这两个背景,则难以读懂诗的深层含义。对于这首诗背后的情感,也就难以捕捉,不知所云了。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首联是说,倚着竹杖,远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之上,白云千万重。这是写“晚望之远景”。

“倚杖”,言登山之孤。“望”,言登山之高。“晴雪”,言登山之时。“溪云几万重”,表面看是写溪水与白云二景,实则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悲苦。“几万重”的背后,是对于艰难困苦几万重的诘问,也是对于未来何去何从的一种担忧与困扰。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颔联是说,砍柴的樵夫,归来走进白雪覆盖的茅舍;寒冷的夕阳缓慢落下高高的山峰。这是写“晚望之近景”。

“樵人归白屋”,使人想起“天寒白屋贫”以及“风雪夜归人”之句。一个“归”字,表面看是写樵人归家,实则是写诗人想家。诗人来长安并非游玩,而是参加科举。落第之后的心情,想必与张继写《枫桥夜泊》大抵相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多少个日夜难以入眠,多少个白天失落愁苦。

一天一首古诗词 必背(一天一首古诗词)(2)

“寒日下危峰”,这一句很有意思,其实贾岛本来在用“落”还是“下”之间摇摆不定,正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与“推”一样,让诗人为难。其实,这里用“下”明显要比“落”含义更丰富。“下”,有一种人的情感在其中,比如“满天风雨下西楼”中的“下”,就很能感受到诗人寂寞的心情,更加的人格化。而“落”则相对比较客观,不带感情色彩。且前面有寒冷的落日了,再加一个“落”字,略显重复。值得一提的是,“落”这个字,常常与不好的字联系在一起使用,比如“落井下石”“落子无悔”“落魄”“落拓”等。通过“下”与“落”,也可以感受到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精神。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颈联是说,山下的野火烧燃着山冈上的枯草,时断时续的烟雾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这是写“晚望之动景”。

一个“烧”字,一个“生”字,让整个雪晴晚远图多了一丝温暖的气息,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人世间的热爱与深情。落第的诗人,终于在人间的烟火之中,找到了一丝慰藉。无论未来怎样,日子总要继续。乐观生活,才是最好的人生姿态。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尾联是说,天色已晚,“我”沿着道路返还寄寓的草堂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声悠扬的暮钟。这是写“晚望之环境”。

一天一首古诗词 必背(一天一首古诗词)(3)

尾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之句。在“樵人归白屋”之后,诗人也开始返回草堂寺,日落而息,显得最为平常。然而,诗人为何不归旅店,不归亲朋家,而归山寺呢?一则说明贾岛经济情况不好,住不起旅店客栈,二则说明诗人心中的落寞,唯有在山寺之中,可能更加容易平复。三则因为之前的诗人曾出家河北云盖寺为僧,住在寺庙也算是一种“归家”吧。

“闻打暮天钟”,表面看是交代诗人平安返寺,实则是诗人对于未来不可预测的一种惆怅与寂寥。除了科举这一条路,摆在诗人面前的还有什么路呢?

幸好,前方还有韩愈,如一盏明灯,照耀着诗人在雪夜前行,在他落魄之际,时常提携关心。如此看来,他又算是幸运的。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