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碣隅里:罕见的中美炮兵直接对话(下)

提示: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关于下碣隅里那场鲜为人知的炮战,有几个历史谜团待解:

第一,参战的是志愿军哪支炮兵部队?

答案最有可能是——志愿军九兵团20军59师炮团山炮兵一部,且配属58师作战

如前所述,长津湖战役,九兵团投入了少量军、师所属火炮,但使用的记录主要集中在长津湖西面的柳潭里、东面的新兴里,即九兵团27军攻歼美军的两处战场,具体包括配属该军的炮16团75毫米野炮9门、各师属炮团75毫米山炮18门,发射野炮炮弹447发、山炮炮弹604发,合计1051发。

这点弹药量与美军相比少得可怜。光是上集提到的第11陆战炮团2营D连,一个连在11月28日一晚上就发射了105毫米炮弹1200发。可就靠区区二十几门老式炮、千把发炮弹的支援,27军硬是吃掉了美国陆军第7步兵师第31团级战斗队,创造了志愿军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唯一范例。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1)

志愿军主要师属火炮:日制九四式山炮

比起27军来,在长津湖南面攻打下碣隅里的20军只有师属火炮上阵,不仅数量少得多,使用记录也不清晰。《20军长津湖战役简报》记载:“由于下雪冰冻和地形条件限制,全军炮兵除步兵运上八二迫击炮及一部分重迫击炮(编注:口径100毫米以上)和五十九师有一部平射炮参战外,其余平射炮均未运上,更由于高山雪地,牲口不能行走,已运上的炮均用人力运输,因此在战斗中缺少制压敌炮兵之武器来大量杀伤敌人。”

20军简报中这段记述提到“全军炮兵”时,未列出山野榴炮,只区分了迫击炮和平射炮。平射炮,旧时通常指战防炮,现称反坦克炮。当时,中国是有不少战防炮,但其口径多为37和57毫米,弹道低伸、射角范围小,并非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所急需的大口径压制火炮,20军有这些炮也不会费劲把它们拉上去。

有一个历史背景是:解放战争中,装备和技术落后的我军,有着“大炮上刺刀”的近战传统,将重量较轻、拆装方便、可人拉肩扛的山炮或步兵炮,推进到离敌人碉堡不远处,直接对着轰。长津湖战役,27军80师炮团的“一级英雄”孔庆三,就是在以日制九二式步兵炮抵近美军火力点行直瞄射击时牺牲的。

考虑到这个背景,再联系到20军简报中强调“缺少制压敌炮兵之武器”,那么简报中的平射炮就不单指战防炮,还包括山炮、步兵炮等。这样混为一谈,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很不严谨。但那时刚刚建国,我军的正规化才起步,各部队行文用语混杂不统一,也在所难免。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2)

电影《大决战》画面:我军将山炮搬上楼顶直接瞄准敌军火力点

综上所述,在下碣隅里炮击美军的,最有可能是20军59师师属炮团靠骡马和人力运上战场的山炮(不会是日制步兵炮,因其射程不足以覆盖环形防御圈)。

但是另一个问题就来了:下碣隅里一战,59师负责阻截,扼守下碣隅里西北的死鹰岭、西兴里,以割裂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两大股美军的联系。58师负责主攻,下碣隅里西南至东南实施包围歼击。那么,下碣隅里西北的59师的炮兵,怎么到下碣隅里东南58师阵地上去了呢?估计是20军军首长认为攻坚比阻击更需要炮火支援,故将59师运上来的山炮配属给了58师。

第二,为什么事后志愿军的统计里没有相关的火炮战损记录?

答案最有可能是:火炮并未报废,事后被回收修复了

长津湖战役,27军的炮兵付出了损失山野榴炮5门、步兵炮2门的代价(含行军途中遭空袭的损失)。按说,59师的炮兵在下碣隅里遭到美军的反炮兵射击,应该也有损失。

可是,20军在长津湖战役后的装备损耗统计表明:共损失八二迫击炮12门、六〇炮36门、火箭筒4支、重机枪22挺、轻机枪150挺、步枪1822支、冲锋枪474支。一串数字中却没有山炮损耗的记录。按说我军当时物质匮乏,损失了山炮这样的重火器,肯定要上报。而且,这也与美军在炮战后观察到的情况矛盾(虽然观察未必很精确)。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3)

志愿军主要师属火炮:日制四一式山炮

由此推断,美军短促的反炮兵火力,虽给我军炮兵遭成一定杀伤,但炮本身没有损坏到报废的程度(按当时我军的标准)。炮兵将完好的火炮和伤亡人员迅速转移,把受损的炮分解了,卸下各个部件分散运回。由于冰天雪地,激战正酣,这些工作经过长时间多次努力才完成。在这期间,美军飞机观察到地面“七零八落”的“散架”山炮,就上报该炮已被击毁,却没想到我军最后还是将炮运回了。

由于长津湖战役以美军败退而告终,志愿军控制并打扫了战场,所以,拆解的火炮部件,应该是尽可能都回收了。这样,拼拼凑凑,受损的炮还能修复并勉强使用,也就不算损失了

这说起来挺寒碜,但对当时过紧日子的新中国,却在情理之中。而且,把受损的炮从战场上分解运回,可能还要以人员伤亡为代价。立国之初,一穷二白,官兵们有时宁可搭上命,也要保住重武器,杨根思在下碣隅里战斗中与敌人同归于尽前,给部下最后的命令,就是把重机枪带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4)

志愿军主要师属火炮:美制M1A1山炮

第三,如果那发炮弹击中了堆积的油料弹药是否会改变战局?

答案很明确:局部可能有所影响,但难以从整体上颠覆结局

从当时的情况推测,11月28日白天,志愿军打出那一发炮弹的目的,应该是袭扰、震慑、试验。因为炮火优势与制空权都在美军手里,如果白天阵地发射的时间稍长,就会招来飞机或重炮的打击。所以只能冷不丁的来一发流弹,打了就跑,隐蔽起来,等夜里进攻打到节骨眼上时再拿出来用。结果,这发目标并不明确的流弹,却歪打正着地炸到了3营部,重伤了那位倒霉的补给主任。

可以看一下美国人绘制的下碣隅里防御作战示意图:图上红圈是陆战1团3营营部,11月28日挨了志愿军那一炮;绿圈是堆垛大量油料弹药的补给场;蓝圈是陆战1师指挥所;紫圈是第11陆战炮团2营D连阵地。根据比例尺,3营营部与补给场两地相距仅约1200码(1.1公里左右)。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5)

美国人绘制的下碣隅里防御作战示意图

炮战中,美军测定志愿军炮阵地在“下碣隅里东南3.2公里”,不清楚这个距离是相对于镇子、还是相对于D连的阵地而言。不过从图上可见,下碣隅里环形防御圈也就那么大片地方,当时中国常见的几种75毫米山炮,如日制九四式、美制M1A1式、日制四一式,射程分别为8500米、8700米、6400米,覆盖防御圈应该都不成问题

如果,炮手在装定诸元时,方向、表尺、高低调一调,就可能打到3营部东北方的补给场。一旦击中油料或弹药(特别是装了引信的炮弹)堆,并引起燃爆,那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对于补给场,美军不会毫无防备措施。比如,在弹药油料堆垛之间临时敷设隔离带防止殉爆、把部分物资装在车辆上以便紧急疏散。可是长津湖战役中,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军高层轻敌冒进,导致部队由攻转守格外仓促。下碣隅里本来就缺人手,修机场、补公路和构筑指挥所还没忙完,又赶紧抢修外围防御工事,加上天寒地冻、环境恶劣,11月28日白天补给场的防护应该还很不完善,此时,若弹药油料堆垛被那发炮弹击中,大概率会让囤积的物资遭受可观的损失甚至造成伤亡与装备损坏。同时,剧烈的爆炸、冲天的火球、巨大的烟柱及弹药四处崩散造成的大片危险区,不仅会打乱防御部署,还可动摇官兵坚守的决心。而进攻的志愿军将士士气将被极大鼓舞。结果必然对美军更不利。

可是,损失惨重不等于一扫光。弹药殉爆也得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不都像影视剧里,一下就蔚为壮观的全部开花。何况,下碣隅里的物资,是为支持陆战1师主力大部前出长津湖地区作战准备的,数量庞大。11月27日起,陆战1师主力就逐渐被九兵团割裂成了几块,分别猬集在长津湖西面的柳潭里、南面的下碣隅里以及下碣隅里以南的古土里、真兴里,彼此接应不上。下碣隅里在被孤立了几天的同时,却也形成了一小部分人守着大量物资,手头十分“宽裕”的局面。而且,在补给站之外,还要考虑部队自身的弹药、给养携行量。以此推之,即使那发炮弹报销了补给场囤积的一大批弹药油料,下碣隅里的美军靠保存下来的部分及携行物资,也足以死守一阵子。火力不足、极度饥饿、冻伤严重的58师,还吃不掉它。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6)

美军在长津湖地区被志愿军分割包围情况(图片来自网络)

但如果恰好是大口径炮弹这样重要的弹药被焚毁了很多,那么下碣隅里美军对志愿军的反扑势头可能暂时减弱。因为此时,他们必须面对两个不确定因素:

一是上级何时才下令撤退。没有命令不能后撤,11月28日,陆战1师和步7师一部已被分割包围,志大才疏的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却还在严令进攻,直到30日下午,才奉麦克阿瑟之命下达撤退命令。在此之前,对于要在长津湖地区守多久,陆战1师是没底的。

二是空投支援什么时候到。强大的空投、空运支持是美军得以避免全军覆灭、并逃离长津湖战场的关键因素,尤其“水门桥”令人印象深刻。但美国人并非天神,空投也不是说来就来、要啥有啥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7)

美军C-119运输机向长津湖地区空投物资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8)

下碣隅里简易机场,跑道上是C-47运输机

一方面,由于美国此前严重低估中国抗美援朝的决心和能力,对于这么多部队突然被包围,远东空军作战运输司令部也是措手不及,因此战役之初,其运力只够每天向长津湖战场投送约75吨物资,仅满足一个多团的需要。所以,战役的前三、四天,空投都优先供给了战况最紧张的柳潭里、新兴里。而下碣隅里则主要靠此前囤积的物资撑了几天,直到12月1日13时35分,才收到远东空军作战运输司令部的第一批空投物资,14时50分,第一架C-47运输机才降落在刚完工的简易机场上。

一方面,空投既不是飞机投多少地面就收多少,也不是部队想要就要、想拿就拿,偏离、误投、损坏是常见现象。错投到志愿军的阵地或火力封锁区里,就不用说了。投准了的,在冻得硬梆梆的地面上摔坏的又多得很,据下碣隅里的美军统计,收到的空投物资中,40%的炮弹、70%的油料、70~80%的食品、45%的轻武器弹药都破损不便使用。没损坏的,有时又因为后勤或飞行部门忙中出错,使官兵拿到没用的物资,如有的被包围的连队急需轻武器弹药,结果冒险抢回来的空投货包,打开一看却是大口径榴弹炮炮弹,顿时傻了眼(估计正等着炮弹用的炮兵也傻了眼)。

面对这些必须考虑的不利因素,下碣隅里的美军在白天对志愿军的拼命反扑和肆意炮击,就得收敛些。毕竟,夜里面对着四面八方冒出来的志愿军的猛冲,只能玩命倾泻弹药,那白天就要省着点了。这样,围攻下碣隅里的志愿军就有了难得的喘息、调整的机会,进而可能给美军更多的打击。不过,那也只是在局部扩张一些战果罢了。

12月6日,在与柳潭里突围南下的部队汇合后,陆战1师从下碣隅里向古土里撤退。在带足了途中所需的粮、弹、油后,该师出动5个爆破组、每组5~7人去销毁剩余物资,所有可避寒的居住设施也一并烧光炸掉(不给志愿军留一点取暖条件)。有史料称,此刻的下碣隅里就像火山喷口,“呈现了末日的景象”,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囤积物资之充沛。

单靠一发炮弹,是无法打破这种巨大的物质优势的

溪山血战伤亡人数(雪湖鏖兵冰凝血)(9)

下碣隅里的美军第11陆战炮团3营H连部分军官

另外再说一段“题外话”。从某种角度讲,长津湖战役中,九兵团也可以说“有过”大口径的重炮。这里的“有”,指的是——缴获。例如,11月29日晨,27军80师240团(该团5连是“冰雕连”之一)攻占内洞峙时,就缴获了4门榴弹炮。

但是,炮兵是个技术活,而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走过来的志愿军,此时仍以步兵为主,且很多人还是文盲、半文盲,干不了炮兵的活,而会使用美式榴弹炮的炮兵,又跟着重炮落在后方。即使美军把榴弹炮、牵引车、观测器材等成套装备及炮弹丢弃在阵地上,我军一时也凑不出一个完整的炮班,来利用它们有效地射击。像伍千里、余从戎那样,跳上敌军坦克就能开、能打的“战狼”式全能型特种兵,大多只存在于银幕上

如果是在内战中,善于瓦解敌人的我军,还能把刚俘虏的国民党军炮手马上争取过来,掉转炮口来帮我军打仗。但对手换成了初次交锋、文化迥异、语言不通的美军士兵,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说了这么多如果,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在当年敌强我弱的大背景下,即使有偶然因素也不足以颠覆整个战局。但是,对那些在极端艰苦甚至绝望的条件下,仍然竭尽全力用短暂的怒吼震撼了强大对手的无名英雄,必须致以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