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是我国伟大的人民领袖,他不仅有着超凡的政治外交能力,还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总指挥和总策划,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公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虽然人生经历起起落落,可他内心那颗为国为民的赤胆之心却从未有过任何改变。

1979年,当时75岁的邓公不仅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很大,而且身体也有点不堪重负,再三思虑过后决定辞去总参谋长一职,在中央内重新物色一个新的合适人选。因为总参谋长一职责任重大,马虎不得,所以人选必须格外谨慎,因此中央专门开会商讨,到底由谁来负责这次新参谋长的选拔工作更为合适。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

邓小平

党内的很多人都觉得这次选拔工作应该交由邓小平本人亲自来负责,毕竟他更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参谋长这个职位。可是邓小平同志却果断拒绝了。最后大家经过反复的商讨之后,决定让聂荣臻元帅主要负责这次的参谋长选拔事宜,邓公则在一旁负责辅助工作。

负责选拔的人敲定下来了,可是选拔过程却异常艰难,因为在我党内部符合条件的有志之士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可比拟的优点,这让邓公和聂荣臻元帅非常为难。为了选拔出一个最合适的人,邓公和聂元帅经常外出走访,收集老将领,老领导们的意见,可以说是费尽了心力。

经过反复的分析对比之后,邓公和聂元帅最终确定了三个人选,这三个人分别是谁?为什么可以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最后又是谁成功当选了呢?

一号候选人杨成武

三个人当中最先引起邓公和聂元帅注意的便是杨成武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2)

杨成武

杨成武在年仅14岁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我党的新思想新文化。15岁的时候开始参加地方革命,成为了工农红军当中的一员。杨成武在部队中虽然年纪轻轻,可是做事稳重,很快就被委以重任,一年之后,也就是1930年,他就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之后,杨成武就迎来了非常惨烈的第五次反围剿行动

当时我军为了保护部队有生力量,积极实行战略转移,而杨成武则奉命带领部队阻击敌人。在行动过程当中他不幸被击中右腿,在负伤后的第一时间队友就发现了他,想要把他拉到后方进行救治,可却遭到了杨成武的拒绝。

他觉得自己的伤没有大碍,当前最重要的是拼尽一切全力阻击住敌人,直到我军把敌人压制下去之后,杨成武才愿意到后方接受救治。

因为杨成武在受伤之后,他的伤口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所以裤子已经和血肉粘合在一起,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而且还会对杨成武造成很大的疼痛。

就连身经百战的卫生员都不太敢下手,可是杨成武却笑着说:“没什么大碍,一点都不疼,你动手吧!”聂元帅在知道杨成武受伤了之后,特意去探望他,可是在知道他没有第一时间处理伤口反而固执地留在战场上的时候,便赌气地说:“你不知道隐藏躲避吗?害自己受伤”。虽然话是生硬的,可是里面却包含了无尽的关心,杨成武也立刻心领神会,笑呵呵地回答道:“我这不是还活着嘛,活着就证明我隐蔽工作做的很好啊”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3)

杨成武

杨成武在把腿伤养好了之后,没有片刻耽搁立刻回到了部队。不久后他就参加了吴起镇战役,在这场战役当中表现出色,英勇无敌,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不小。

1934年,我军开启了北上长征之路,而杨成武作为前卫部队,打头阵探路的艰巨任务自然就交给了他。红军长征的这条路对于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没有人知道前路会发生什么。杨成武也没有任何指引做参照,只能自己一路摸索,好在最后依靠他的指引我们的长征之路还算顺利,高耸的雪山,漫无边际的草地都成功跨过来了。

杨成武之后还相继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是一场都没有落下。

而且在抗日战争当中的平型关战役里,杨成武成功率领部队重创敌人,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的杨成武担任起了福州军区的总司令,同时也是副总参谋长

正是因为杨成武有总参谋长的工作经验,所以在进行筛选的时候,聂荣臻元帅一眼就看中了杨成武。而且当时的杨成武才65岁,年龄上也不算太老,身体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可以说是一个总参谋长的不错人选。

邓老和聂荣臻元帅的意见差不多一致,都觉得杨成武是个合适人选,可是他们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了中央内很多人的反对。毕竟总参谋长位高权重,选举还是要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最后邓公和聂元帅不得不放弃杨成武,另觅他人。

杨勇难堪大任

在第一候选人失败之后,邓公和聂元帅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选举不仅要看资历和能力,同时也要广泛征求党内同志的意见。于是,在经过大家仔细开会商讨以后,决定任命杨勇为总参谋长。杨勇这个人无论是论贡献,论能力,还是论资历都和杨成武不相上下。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4)

杨勇

杨勇在抗日战场上立下过无数战功,多次带领我军部队对日本人造成重创,其中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他领导开辟了鲁西抗日根据地

而且在面对日本人对我国大范围内实行残忍“三光政策”的时候,很多人都束手无策,是杨勇利用围点打援的战略,给日本人造成了重创,也有效的阻止了日本人烧杀抢掠的步伐,破坏了日本人对鲁西根据地的扫荡行动,为维护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不小贡献。

除了在抗日战场上的贡献以外,在解放战争中杨勇也表现优异。在鲁西南战役当中,杨勇甚至创下了我军全歼国民党整个师团的历史先例,带领部队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突破了国民党所设置的一道道防线,顺利攻克郓城,杨勇也因此受到了党内的通报表扬。

杨勇在之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的亮眼,1953年6月份,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尾声,眼看着双方即将签署停战协议,可是就因为李承晚的临时变卦,停战协议签署仪式被破坏。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5)

抗美援朝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我方只能发动反击战,把南朝鲜打回到停战桌上来。当时的杨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的司令,这场反击战也是由他指挥并领导的。

金城战役当中,杨勇利用他出色的领导指挥能力给南朝鲜好好上了一课,把南朝鲜的4个师打的叫苦不迭,金城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朝鲜战争的结束。

1958年,杨勇担任了北京军区司令员,在1972年的时候又去到了边远的新疆参加工作。

在新疆工作期间,杨勇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也遇到了很多居心叵测之人的挑衅攻击。可是杨勇都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扛下来了,还对新疆的经济发展,设施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就连毛主席也亲自夸奖过他。因为杨勇在北京工作期间一直都是邓公身边的得力助手,邓公对他的工作能力非常清楚,所以才会推荐他。

委任杨勇做总参谋长一事在会议上也得到了党内许多同志的认可,杨勇因此顺利接任总参谋长。中央考虑到他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还专门派人去协助他。杨勇知道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想辜负邓公的期待,上任之后对于工作一直都是尽心尽力。

但是杨勇的性格过于直率,在很多问题上都不懂得变通,给日常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最后仔细斟酌之下,中央不得不考虑重新选举他人。

03,最终人选杨得志

两次人选接连失败,这让邓公和聂元帅非常焦急苦恼,所以对于下一次的人选确定邓公和聂元帅可以说是非常谨慎。按照惯例,邓公再次召开中央会议,希望可以在会上商量出来下一个合适的人选。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6)

聂荣臻

可或许是因为遭受了上两次的失败,所以大家都非常谨慎,不敢随便推荐人选,因此在这场会议当中,并没有确定出新的人选。对于迟迟没有确定总参谋长人选这件事情最着急的应该就是邓小平同志了。

他经常迎着恶劣的气候去到聂元帅家里和聂元帅反复协商探讨,同时不忘收集中央各级领导的意见,最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比对调查之后,才确定了一个最终人选—杨得志。

杨得志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跟着父亲在外打工讨生活。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纪轻轻的杨得志在艰苦的生活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1928年,杨得志参加了工农红军,在部队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许多知识,对中国共产党也心生出无限敬佩之情。杨得志觉得共产党是一支可靠的,值得依赖的政党,同年,他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我军进行长征期间,面对着国民党无处不在的围追堵截,杨得志率领部队抢占先机,于国民党围堵之前顺利到达了吴江渡口。队伍内的人行动迅速,立刻绑好竹筏,然后顺着水流而下,随后赶来的敌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军部队越走越远。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7)

杨得志

在解放战争期间,杨得志发起了清风店战役,并在这场战役当中取得了我军在转为进攻战略之后的第一场胜仗。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个胜利那么简单,它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更对整个华北战局的形势做出了巨大改变。

1947年11月,杨德志又参与指挥了石家庄战役,这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第一次成功夺取大城市,意义非凡。

杨得志在我党和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里表现都非常突出,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杨德志不仅头脑灵活,指挥作战能力突出,而且还非常善于与部队内的士兵搞好关系。

在部队里出现问题的时候,他总能够冷静地分析出问题所在,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有效解决。像他这样一个友善又通情达理的领导在部队那可以说是广受爱戴和尊崇。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就算做得再好也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可是杨得志同其他竞选人不一样,党内几乎没有质疑杨得志的声音存在,所到之处皆是赞扬夸奖不断。战功卓著,能力超群,口碑极高,这些都是杨得志身上不可比拟的优点,所以选举杨得志为总参谋长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8)

1980年,杨得志、王平(左一)、陈丕显(左二)陪同邓小平接见武汉军区机关和部队干部。

虽然已经确定了总参谋长的人选,可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避免前两任候选人类似情况的发生,所以邓公决定找杨得志进行一次心贴心,面对面的交流。好让自己可以对杨得志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再一次确认他有能力,有资格担任总参谋长。

杨得志在收到邓公的邀请之后,其实他心里已经猜出来了邓公这次邀请他的目的。所以当他来到邓公家里的时候,一直站在门口心情非常紧张,久久不敢敲门进去。

在进入到邓公家里之后,果然一切就如杨得志料想的那样,邓公是要把总参谋长的位置交给他。可是杨得志对这个职位并没有任何的把握和信心,因此第一反应就是想要拒绝:“指挥作战,这些工作我比较在行,可是总参谋长职位我没有经验,恐怕实在是难当大任”。

邓公笑着说道:“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你们还年轻,一切都有可能,我们之所以选你也自然对你的能力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邓公紧接着就对杨得志讲述了自己从政时期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也畅享了自己对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无限憧憬和期待。

邓公的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完全出乎杨得志的意料之外,本来杨得志以为邓公会告诉他总参谋长需要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告诉他中央对他寄予了多大的厚望。可邓公对这些却丝毫都没有提及,反而用了另一种更加迂回委婉的方式让杨得志更加深刻地理解明白了中央和自己的良苦用心。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9)

邓小平

这场谈话下来,杨得志彻底明白了,落在自己肩上的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位,他更肩负着邓公和整个国家的期待。从那时起他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个总参谋长,绝对不可以辜负邓公和中央其它人员的信任。

在和杨得志进行完谈话的邓公也觉得自己这次确实是找对人了,从杨得志的言谈举止上看得出,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更有着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大局观。邓公终于可以放下自己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把总参谋长的位置放心交给杨得志。

1980年2月份,杨得志担任新一届的总参谋长一事正式被中央部门所宣布。

重情重义杨得志

在漫长的革命道路当中,我军的很多战士都互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杨得志和杨勇就是其中之一。两个人之前在革命时期关系就非常的好,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两个人见面机会非常少。

1941年,我军对部队进行调整,冀鲁豫军区和鲁西军区得到了合并,合并后的部队司令员一职由杨得志担任,而副司令正是自己的老朋友杨勇。

同在一个部队里面任职,这可以说是天大的缘分,也让杨勇和杨得志两位老朋友兴奋不已。可是两个人都身居高位,身上都有着很重的担子,每天都在为部队和战争事宜忙碌,二人并没有多长时间私下相聚。本以为抗战结束之后二人就可以把酒畅欢,可是谁知又迎来了解放战争,两个人又被调令到了不同的地方参加作战,虽然两个人相聚的时间很少,可是一点也不影响二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0)

杨勇、杨得志、杨成武

在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新中国得以成立之后,我国终于远离了战争的硝烟。杨勇和杨得志这两个好朋友也得以相见,可是,和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我国就又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作为军人自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杨得志也立刻被派往朝鲜战场参加作战,在杨得志到达朝鲜战场不久之后,杨勇也来到了朝鲜加入了作战部队。

兄弟二人这下又因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怀着激动而复杂的心情,二人在朝鲜得以相见。杨勇在见到杨得志的第一时间就立刻拉起了杨得志的手:“老杨哥,我好想你啊,终于又见到你了”。同时杨得志也激动的回应道:“我也想你啊,这下子我们又能在一起并肩作战了”。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之后,杨勇和杨得志二人都返回到了国内,但因为各自都有工作要做,所以见面的时间依旧寥寥无几。

直到1983年,杨得志得知了杨勇病危的消息,立刻赶到医院去见好友的最后一面,可是最终还是来晚了。在医院里杨得志拉着杨勇的手泪流满面,悲痛地哭喊道:“你倒是等等你老杨哥,让我见你最后一面啊!”

虽然两个人并无任何血缘关系,可是长期并肩作战,生死与共早已让他们结成了比亲兄弟还深厚的感情。对于杨勇的离世,杨得志悲痛万分,可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他也只能选择接受。

杨得志不仅对兄弟有情有义,对于国家民族他也是时刻准备挺身而出。

杨得志在1980年担任总参谋长一职的时候,已经高龄69岁,但是在1979年的时候,68岁的杨得志依然还在带兵打仗。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1)

对越自卫反击战指挥官许世友、杨得志

那一年,我军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央想要派杨得志去到云南地区指挥云南的边防部队。虽然杨得志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但是考虑到他当时年事已高,所以中央还是决定过问一下杨得志本人的意愿,可没想到杨得志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了。

杨得志是这样说的:“虽然我现在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可是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会站出来。我一刻是共产党人,一辈子都是共产党人,我就是党和国家的一块砖,需要我到哪里我就会去到哪里,绝不退缩”。

有战争存在的地方就难免会出现伤亡,在这场对越反击战当中,虽然我军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也同样牺牲掉了不少优秀的战士。

杨得志因为本来身体就不太好,加上在战场上日夜操劳,费心费神,所以在指挥过程当中多次病倒。可杨得志在每次病倒之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就不听医生劝阻,立刻又回到战场上进行指挥作战。我们在杨得志身上看到了属于中国战士,中国指挥官的顽强毅力和认真负责,这也是我们能够取得对越反击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8年,杨得志获得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是对他在以往战争以及在政治生涯中所取得功绩的最好肯定。

1994年,为国为民操劳征战一生的杨得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从贫苦人家出生,没有任何文化的穷小子变成战功赫赫,功勋卓著的总参谋长,他荣耀勋章的背后是一次次血和泪的历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杨得志为国家所奉献的一切。

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979年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12)

杨得志

小结

纵观杨得志的一生,驰骋沙场,建功无数,他担任总参谋长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可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伟大的前任总参谋长邓小平同志。邓公不仅是我国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跨时代伟人,他所提出的改革开放等众多优良举措都让新中国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我们国家正因为有像邓公一样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领导人,中华民族才可以取得一次又一次辉煌无比的成就,相信未来的中国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迎来更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