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县城西18.5公里,魏湾镇政府西南1公里,菏(泽)民(权)公路西0.3公里,大行堤与白花河之间,有个村庄叫“牛庄”,有魏湾镇水果批发市场,相当有名气。为牛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牛庄、张千、阎庄3个自然村。据《牛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牛氏自太原府泽州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牛庄。但当地人都喊óu庄,1981年我在曹县十中上高一,有几个同学就是本村的,我们说恁是牛庄的,他们纠正,俺不是牛庄的是óu庄!的确,在我老家楼庄村,我们叫牛不叫牛叫óu,本生产队的队长叫牛见青,都说名字叫的好,民国初随其爷爷由魏湾牛庄到楼庄村西南6里垦荒种地。到现在仍有2-3亩地仍由其女儿后人耕种,尽管周边土地都属于河南省兰考县许河乡张保府村,是典型的“飞地”。小时候我们都喊他óu爷爷,村民都喊他óu队长。他有6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未结婚就病死了,六妮爬杏树够杏摔死了。因为解放后他在赵庄住,赵庄村民说,óu家绝了,赵庄不容外姓人。

城西魏湾、楼庄、新庄寨、常乐、韩集等镇年龄大的人喊牛都叫óu。九十年代初我去城东走亲戚,把牛说成óu,还引起笑话。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加上城西的牛越来越少,一个村一个村都没有了牛,方言óu就会慢慢消失了!

《周礼.地官》记有“凡祭祀,供其享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首次提到曹操破袁绍之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已用牛耕田;在宋朝私自宰杀牛是犯法的,《宋史》曾记载天长县令包拯审判一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的案例。长篇评书《岳飞传》中救过岳飞一次命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纲也写过一首《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古代禁食牛肉政令于中原地区为最严酷 ,但是意外死亡或者老死的耕牛怎么处理? 老百姓发明了代音óu ,交流时说óu肉 óu皮 等等 ,免得跟政令相悖 。现在中原文化圈仍少量保存这个语汇 。我们这里把那种牲口叫牛(niu)。但是,遇到“牛屋”、“麦牛”、“牤牛”时,都叫óu。还有“牛虻”,我们这里叫óu měng。

从语言学上解释,牛字本为疑母字,声母为ng,至近代,疑母字分化,或归入泥母,读n,如北京话;或变为影母,成为零声母,河南话中的牛字读音为后者。除姓氏外,牛、黄牛、牛虻、牛肉,其中牛字皆作零声母读法。三四十年前,向普通话看齐的新读法开始出现。一些新词,只有新读法,老派读音渐渐式微,像牛字单用时,牛虻、牛肉,都出现两读,而且新读法居优势地位。只有像“麦牛”(一种藏在小麦等粮食里如蚂蚁般大小的黑色小飞虫,学名米象)等极少词,仍保留传统读音,不过也持续不了太久。因为农村生活方式正迅速改变,向城里靠齐,播种、收割、晾晒,都越来越机械化了,词语消失,读音当然也无法独存。

曹县的烧牛肉是地方名吃,选用鲁西南黄牛,鲁西南黄牛体躯结构匀称,细致紧凑,为役肉兼用。公牛多为平角,母牛以龙门角为主。垂皮发达。公牛肩峰高而宽厚。胸深而宽,体躯明显地呈前高后低的前胜体型。母牛鬐甲低平,后躯发育较好,背腰短而平直,尻部稍倾斜。被毛从浅黄到棕红色,以黄色为最多,一般前躯毛色较后躯深,公牛毛色较母牛的深。多数牛的眼圈、口轮、腹下和四肢内侧毛色浅淡。俗称“三粉特征”。鲁西南黄牛体驱高大,公牛体重可达800-1200千克,高度170厘米-190厘米。

山东曹县话方言(曹县城西方言把)(1)

鲁西南黄牛公牛

山东曹县话方言(曹县城西方言把)(2)

鲁西南黄牛母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鲁西南农村,收音机里播放的长篇评书《杨家将》是很火的。一次半小时的评书,一般的人们都是放下手头的活,聚集到收音机旁,认真听。在评书中有一回是《巧摆牤牛阵》,大致说的是假死的杨六郎化妆成与其相貌相似的仁兄弟任炳,到北国贩牛,困到瀛洲,韩昌兵临城下,杨六郎摆出牤牛阵击退辽兵。《巧摆牦牛阵》中的“牤牛(拼音māng niú )”,《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方言,公牛”的意思。它也是鲁西南还有其他某些地区方言里常讲的词语。

山东曹县话方言(曹县城西方言把)(3)

《曹县志》中对牛的称谓,“㸸”,hǒu小牛;ǒu公牛

山东曹县话方言(曹县城西方言把)(4)

母牛在山西一些地方叫兕sì牛,根据地名志,鲁西南相当一部分村落明初自洪洞迁此,所以鲁西南方言将母牛叫兕牛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你对牛感兴趣,可读本人发的头条《鲁西南方言杂谈——牤牛和兕牛及其他》一文。

作者: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教授级生物学高级教师,国内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发表文章2000多篇,试题200多份,参与著书80多本,曾培养学生多名考入北大清华,桃李满天下!热心公益事业,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是曹县政协常委、菏泽市人民检察院监督员、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