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0年左右,第一个“孔子学院”在当时的鲁国建立了。这个孔子学院实至名归,因为老板就是孔子本人。

学院成立之初,大概因为孔子当时的名头还不够响亮,招生并不是很顺利。

孔子想办法搭上了鲁国的大臣南宫敬叔,南宫敬叔又借他死了的老子的名义,给孔子办了个公派进修的名额。于是便成就了孔子“入周问礼”这一载入史册的、思想界的佳话。

孔子问道广成子问道(孔子问道之一得其时则驾)(1)

“礼乐之教”是周朝建立初期,辅政大臣周公旦创建的一套治御教化的思想体系。周公旦本是鲁国的封主,由于种种原因一生未能就国,但是他的这套光辉思想经由他的子孙后代,已经在鲁国根深蒂固了。

所以孔子此行,既是镀金之行,又是朝圣之旅,可谓信心满满。要是能得到先圣的一点遗证传砵,那是再好不过了。

其时已经日落西山的周朝,乐见属国的学者来访,特地安排了大学问家老子来接待孔子。

一个是道家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儒学的一代宗师。这两个当时的学界大咖、后世的思想鸿蒙交集之时,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结成怎样的智慧因缘——让我们循着《史记》这样正统的记载,受享这一历史时刻的思想盛宴吧!

蒲见之时,孔子就直奔主题,询问心中的圣人周公旦。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

果然是道家风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把别人心中的至圣、本朝开世的巨纛直接“物化”了。

你所说的那个人,恐怕连骨头都已经化了,只有他说过的话好像还在耳边。

其时周朝已经经过了“三人不可偶市”的周厉王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不堪狄戎的骚扰而迁都一隅,在弹丸之地苟延残喘了。

其人已死,言犹在耳,可你看看当前?

如果说孔子听不懂言外之意,看不到现实的攻戕,那也就不是孔子了……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君子得时得势的时候是车马仪仗,不得时则蓬头垢面,傫傫独行。

大概古往今来的大师们讲话,都喜欢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正所谓高手过招,点到为止:

文王贤集诸侯,武王义伐昏纣。周公吐脯,天下归心。一时间礼兴乐正,四海升平。继而厉王轨利,幽王荒淫,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很明显是时势成就了礼乐,而礼乐并不能左右时势。

孔子问道广成子问道(孔子问道之一得其时则驾)(2)

话说到这里,分歧出现了。

面对“礼崩乐坏”这架破车,悲观的老子已经改弦易张,重新构思了。而乐观的孔子则表示“修修还能用!”

该说的都说了,面对依然信心满满,兴致勃勃的孔院长,只能说几句清热降火的赠言了: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通世鸡汤,任何注解都显得浅薄。

谨以此言与诸君共勉!

且看下期——“言近于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