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正值腊八节,读了衢州藉作家谢华的《江南驿》片断,就想去书中提到的下营街38号谢家老屋去看看。

天空飘起了菲菲细雨,正值老街改造,巷口的路面一片泥泞,在侧身挤过横堵在小路的一台挖掘机后,便看到了一间古色古香的门牌出现在眼前——下营街38号。

门虚掩着,轻轻推门而入,意外发现里面济济一堂,竟有二十余位作家围坐着喝茶吃果聊天,温暖的场面将冬雨轻轻地挡在了门外。忙问是不是谢华也在?有人指给我看,喏,那位穿粉色唐装女子的便是。上去自我介绍后,谢华热情的拥抱我说来得正好一会儿咱们喝腊八粥,这是个情感热烈而感性的女人,我暗想。

院落内,那株像征谢家图腾的黄腊梅已然开得正盛,印衬着粉墙碧瓦,述说着120年的沧桑,谢华正娓娓的讲述谢家从“我外婆”开始的100多年的传奇故事。

《江南驿》节选:

江南驿,流年里。陌路红尘远,檐下桑梓近。缘起,缘尽,驿路梅花飞。

最难忘的还有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也正好是外婆的生日。其实外婆的离去也是在这前后几天里,有一年公历的12月30日与农历的十二月初八竟刚好重合,真不知道天下的事会如此的巧合!

上帝在这一天放生了一个娇美的女娃,又在99年后的这一天招回了一个依旧妩媚的白发老妪。外婆走的那天,我把一枝盛开的腊梅插在她的床前,我好像听见她深深叹了口气,呢喃着一句说了不知多少回的话:“腊梅命苦,没有叶子的陪伴。”

这也是小院腊梅开得最盛的时候啊,在一年又一年的花开花落之中,有多少寂寞和孤苦揉进了她生命的皱褶!

我把腊八当作了老屋的节日。只要我在衢州,我都会在书屋里煮上一锅暖暖的腊八粥。有孩子们在写作文时,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带上一个杯子和勺子,冬日里,小小的书屋就会弥漫着八宝粥暖暖甜甜的香味。后来,孩子们不来了,我就请了一些大孩子来,有衢州以文而会的朋友,更有巨化文学协会的朋友。他们不但赴约,还为我分担准备的劳作,又建议每人带上一样菜肴和美酒,我只稍再做一锅热汤,一会儿,书屋里就热气腾腾了。外婆的照片高高放着,有一次我们还一起做诗作文拍照,腊梅树下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梅开百年,人以梅聚,如此风景,已足以让老屋篷筚生辉了。

可是再后来,是2009年下半年吧,我还是关了书屋跟女儿去了厦门,这年小外孙已经五岁,马上要上小学,我高高兴兴当外婆去了。这一来,屋子真的空了。墙斑了,木朽了,瓦碎了,连蛛网也不能成串成串地挂落了。

注:下营街38号,衢籍作家谢华的老家,后因水亭街整体项目改造,谢华将此屋出售给了国家。

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衢州藉作家谢华腊八节回老家聚友)(1)

谢华深情讲述在老屋的时光故事。

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衢州藉作家谢华腊八节回老家聚友)(2)

与衢州作家共度腊八节。

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衢州藉作家谢华腊八节回老家聚友)(3)

谢华夫妇与亲属。

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衢州藉作家谢华腊八节回老家聚友)(4)

谢家老屋曾发生的故事,与《红高粱》有得一拼。

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衢州藉作家谢华腊八节回老家聚友)(5)

腊八节熬粥招待朋友,是谢华多年的习惯。

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衢州藉作家谢华腊八节回老家聚友)(6)

谢华与朋友在品尝腊八粥。

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衢州藉作家谢华腊八节回老家聚友)(7)

院内这株120年树龄的腊梅,是谢家的图腾树。

链接:

谢华原名谢媛媛,笔名然然、木格子。女。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69年高中毕业赴农村插队,后任民办教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巨化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巨化文学协会主席,全国化工作协理事。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低幼作品《星星信》、《岩石上的小蝌蚪》、《桃花船》、《月光下的麻雀》、《墙上的鱼》等,短篇小说集《大合唱》,中篇小说集《情感问题》、《毛妹》,长篇小说《红蜘蛛》,小说、散文集《郁的太阳》等。《星星信》获浙江省优秀文学奖、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提名奖,《岩石上的小蝌蚪》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情感问题》获浙江省优秀文学奖,小说《陈年的答答》、《守望》分获第二、七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楼道》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篇小说《远山》获海峡两岸中篇少年小说征文佳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