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据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2日发布消息称,云南省富宁县从查获的外省违规调运仔猪中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载有36头仔猪的车中发现病猪6头,死亡6头,当地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所有仔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且对沿途道路、相关场所和车辆进行彻底消毒。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春天吗(惊蛰未到猪瘟先来)(1)

转眼今天已经是3月5号,还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今天是我国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那就是惊蛰。关于惊蛰的民间说法很多,什么九九艳阳天、惊雷响、万物苏等等。

对民间俗语了解的朋友可能听说过一句民间俗语,那就是“桃花开,猪瘟来”。这可以说是民间的一种经验总结,的确过去也存在这样的规律,结合前两天云南发现“非洲猪瘟”的新闻,再联系今天的惊蛰,似乎更加应验了古人所谓的“桃花开,猪瘟来”的事实,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蜂部落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春天吗(惊蛰未到猪瘟先来)(2)

惊蛰前的猪经历了什么?

所谓的惊蛰,我们可以理解为冬眠的动物苏醒的意思,古人认为冬眠的动物苏醒,是在来年第一声新雷的时候被惊醒的,当然,这是古人对冬眠的动物不了解的说法,其实只是温度的变化影响而已。

惊蛰前既然有大量的动物冬眠,而动物的冬眠都是受到温度的影响出现的,而惊蛰前还有一个元宵、还有春节,其实惊蛰前说白了就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而惊蛰标志着温度真正的回暖,也就是说,在惊蛰前,二师兄们和环境对抗了一个寒冬

为什么惊蛰后猪瘟就来了?

这里所谓的猪瘟,按照古语蜂部落小编认为指的并不完全是猪瘟,是猪病的统称,古人既然有这样的论断,那必然是有道理的,至少规律没错,那么科学的来说这个问题,为什么惊蛰后猪就爱生病呢?蜂部落认为这与温度和环境的变化有关。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春天吗(惊蛰未到猪瘟先来)(3)

①温度:从温度来说,惊蛰前是冬天,这个时候其实猪是很艰难的,虽然皮厚脂肪多,但是毕竟外面温度太低,就算是猪也有个体质差异,经过一个冬天的猪,很多体质已经下降,抵抗能力很差。

到了惊蛰以后温度开始回升,但是这个时候的温度却没有冬季那么稳定,通常气温多变,昼夜温差大,其实这相对于冬季来说,猪反而更加容易生病,别说是猪,人也有这种规律。

比如我们很多朋友喜欢戴帽子的,一下把帽子摘了一下戴上,这样就很容易感冒,另外就是很多开车的朋友也有这样的经历,在车里吹了一阵空调以后出车门,很快就感冒了,其实这里主要是这种突然的温差引发了身体的病变,和二师兄们在惊蛰时生病是一个道理。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春天吗(惊蛰未到猪瘟先来)(4)

②细菌:在惊蛰的时候,猪生病中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俗话说病从口入,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我们如何科学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其实也不难。到了惊蛰以后,很多昆虫开始苏醒,其实在这个时候苏醒的,还有微生物,细菌之类的,在冬季的时候由于温度低,很多细菌无法滋生,但是惊蛰以后温度回升,满足了这些细菌的生长条件,于是开始生长,猪吃了之后就生病了,古人无法知道这些道理,自然就用“桃花开,猪瘟来”这样的说法来解释。

惊蛰如何预防猪生病?

咱们家也是养猪的,而且还相对比较成功,蜂部落小编认为咱们家养猪相对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春天吗(惊蛰未到猪瘟先来)(5)

一是我们家非常重视猪种的引入:我们家基本上不用本地的猪作为猪种,蜂部落小编在很多篇文章中已经写过,我们当地的猪普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养殖下来存活率非常低,母猪出仔少,而且畸形多,所以我们家的猪基本上从外省购买,而且进行了非常科学的猪种搭配,蜂部落小编认为这是一个原因。

在这里分享给咱们网友,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引进猪种的时候小猪容易拉肚子,死亡率极高,我们当地很多都是这样死亡的,所以来了之后要调理,一般要一两个月,我们家有专业的医生调理,太专业了咱也不懂,但是这是我们家引进猪种的成功经验吧,在当地存活率比一般养殖场高很多。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春天吗(惊蛰未到猪瘟先来)(6)

二是注重消毒:我们家的猪圈打扫和消毒都是非常严格的,养殖场都是老爸老妈在管理,毕竟工作忙,所以住的地方还比较乱,也不怎么消毒,但是养猪场是定期打扫和消毒的,可以说比人住的地方更干净,所以我们家的猪也不怎么生病,就算生病了也很好治疗。

三是严格预防:接种疫苗也是我们家养猪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农村其实这三样工作养猪的人家基本上是不做的,尤其是过去家庭养殖的时候,别说打扫消毒,可能从养猪开始到杀猪,猪槽一次都没洗过。我们家的猪是非常看重接种疫苗的,虽然比其他养殖户多花了一点钱,但是毕竟咱们家养殖的数量多,还是宁愿多花点,这样也放心一点。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春天吗(惊蛰未到猪瘟先来)(7)

这就是咱们家养猪的实际情况,根据我们家的情况来看,做好这些后效果还是不错的,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我们明天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