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是说一个人坏事做的多了,必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没有好下场。麦克白也可以说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一个典型人物。

莎士比亚为人处世(莎士比亚麦克白)(1)

《 麦克白》是由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按照古英格兰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莎士比亚一生一共创作了38个戏剧,其中《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和《哈姆雷特》并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其每一个都分别体现了人性的复杂的不同方面,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值得深思考量。

在《麦克白》这部剧里面,莎士比亚为了凸显麦克白的狠毒狡诈,淡化或者美化了其他角色的性格特征,让麦克白及其夫人的形象特别显现出来,同时加深反面角色的内心冲突,使整部剧更富戏剧化:

个人的私欲不能无限制膨胀,需要节制、克制:

老祖宗提倡“克己复礼”,“慎独”,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修身养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针对个人内心的一个规范,如果放任内心私欲让其无限放大,只能最终得到一个畸形的产物,终害人害己;

在故事开端麦克白将军和班柯将军讨伐了叛逆的考特爵士,同时大败与考特爵士相勾结的挪威国王。凯旋而归的两位将军在旷野遇见了邪恶的三女巫,被预言麦克白将军将君临天下,而班柯将军的后人将会主宰天下。这个预言成功的勾起麦克白压抑的野心,使他蠢蠢欲动,班柯将军则半信半疑。

莎士比亚为人处世(莎士比亚麦克白)(2)

听闻捷报以后,国王邓肯带着他的儿子(马尔康和道纳本),以及麦克德夫等众贵族赶往麦克白的城堡给他贺喜,给他加升荣耀,让他做新的考特爵士(莎士比亚这里也是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暗示麦克白终将跟前任考特爵士一样叛变)。

就在国王入住的这一晚,麦克白动手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良师益友,三观端正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麦克白并不是一开始就下定决心,立即对邓肯国王下手的,在最初的时候,是有犹豫的,有不忍的,但是身边最信任的麦克白夫人更加贪婪狠毒,极力鼓动不惜用激将法来刺激麦克白,甚至自己动手将帮麦克白毁灭证据。如果一开始麦克白夫人好生规劝麦克白,引导他正确的对待自己的野心,是不是就能保有最初的荣耀名声?

这个情节在莎士比亚的精心设计下,可以看到将麦克白的心理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一开始麦克白对于谋杀邓肯国王一事还是非常犹豫不决的,一方面深感国王对自己的信任,而且对于自己堂堂正正得来的荣誉非常自豪,另一方面又压抑不住自己的野心贪欲。麦克白找到两个人征询意见:试探班柯的想法 - 班柯将军十分正义的表达了不能舍弃荣誉的立场,这也为后面被杀埋下了伏线;与麦克白夫人倾诉 – 早已得知自己竟然可以带上后冠的麦克白夫人,被虚荣与野心填满了贪婪狠毒的心肠,露出獠牙,用三寸不烂之舌鼓动麦克白杀掉邓肯国王,随后自己亲自动手,将杀害国王的重罪,嫁祸给邓肯国王的亲卫。

莎士比亚为人处世(莎士比亚麦克白)(3)

第二天谋杀案曝光,邓肯国王的两个儿子察觉到不妙,背负谋杀案的恶名,逃遁到邻国。在众贵族惊愕,群龙无首之中,战功赫赫的麦克白被推举成国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一开始麦克白是一个胜利的英雄,得到很多人的称赞,也正是由于他声望显赫才能在邓肯国王遇害以后,被众人拥上王位。但是由于他在自己不断猜疑,不断想要掩盖真相而开始杀害其他人的时候,渐渐失掉了拥护者的人心,当他变得冷酷以后众叛亲离。

得偿所愿的麦克白却并不快乐满足,因为这是篡位得来的王位,让他总感觉不踏实,越是想要掩人耳目越是觉得心虚、害怕,为了巩固王位,更多的谋杀开始了:

首先为了掩盖邓肯国王被谋杀的真相,将邓肯国王的两名被诬陷的亲卫杀死,然后是与麦克白一同被预言,不肯同流合污的班柯将军父子被杀害,继而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孩子…….做下这些恶行之后,麦克白变得越来越猜疑和冷酷,最后开始杀害臣民,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麦克白夫人由于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已经精神失常,最终死去,麦克白也无动于衷。

麦克白的暴行终于引起众叛亲离,邓肯国王儿子马尔康跟着求援而来的苏格兰大军,大败麦克白,并将它削首示众。

故事结尾是马尔康登上王位,麦克白失掉荣誉。

结语:

纵观麦克白的一生,可以看到他本来是一个拥有极大荣耀,众目所瞩的英雄将军,拥有声望,财富,能力以及人心,但是由于抑制不住内心的野心的膨胀,变成贪婪权欲的奴隶从而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所以,一个人做好事儿,做善事儿,为了大家而服务,是会被拥护,而且也会被其他人所帮助的,反之则不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

莎士比亚为人处世(莎士比亚麦克白)(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