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传》中有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出自鲁隐公元年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这段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何正确(多行不义必自毙)(1)

《左传》中并未说共叔段是自杀的

是说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寤生,小儿子共叔段,都是武公的妻子武姜所生。但由于生大儿子时,脚先出而头部后出,武姜受惊,很痛恨大儿子,所以起名寤生,意为忤逆而生。从此姜氏尤其喜欢小儿子,多次向武公建议让小儿子继位,但武公不同意。寤生继位后,就是郑庄公,而在母亲支持下,庄公被迫给了弟弟很多地盘,还将大城市京给了弟弟,弟弟被称之为“京城大叔”。共叔段实力扩张,后发动叛乱,被庄公镇压,共叔段在鄢地战败,流亡国外,庄公将母亲流放于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

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何正确(多行不义必自毙)(2)

所以请大家注意,后面这四个字“子姑待之”才是庄公的真实意图:你姑且等着看吧!说明庄公早就预测到结果,他是处心积虑要解决弟弟。而这恰恰证明了庄公的阴险与镇定,心中早就谋定而后动,他应该是对各种情况已了如指掌,而且态势应当在他可控的范围内,所以他不怕弟弟猖狂,反而认为还没到时候。无疑,他要选择下手的最佳时机,以博取利益最大化作为他的政治考量。

所以姑且待之,以静制动,这当真是深谋远虑呀!只有让弟弟的不义积累达到一定量,才能释放他的野心,达到质变,然后才能名正言顺一举解决之,庄公就不会有失去政治品质的风险。因此庄公的故意为之,分明是有意纵容,为弟弟走向不归路充分创造条件:瞧你得瑟到什么时候!而不断的退让还显得庄公大度宽容,让人感觉庄公是个受害者,好像是被迫一样。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后来公子吕又来劝说庄公,庄公依然镇定自若地又说了一句:“无庸,将自及。”意思是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这句与“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真是异曲同工,说得太好了。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不用别人动手,他自己要倒霉吗?如果这样,庄公岂不是将国家送给弟弟得了,反正他要自己遭遇灾祸的。庄公真是心如明镜呀!他还是装傻不问,还在等待着,又一次”子姑待之“。他盘算着:时机还未到吗?

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何正确(多行不义必自毙)(3)

郑庄公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当弟弟野心膨胀起兵,并得到母亲支持时,庄公毫不犹豫地出手了,他早就准备好了:“可矣!”看看,好似等待这一天等了好久似的。”子姑待之“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所以弟弟一露头就让庄公打个结结实实, 计算精准打击到位,共叔段的每一步都在庄公的掌控中。弟弟哪知道,自己的所有的步骤都是哥哥策划好的,完全按照庄公设计的方向前进。别人的不义是自然积累,而他的不义却是庄公诱导所致,然后庄公动用自己更强大的军队镇压了弟弟所谓的不义。这难道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吗?

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何正确(多行不义必自毙)(4)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共叔段图谋国家政权固然不对,但庄公就对了吗?庄公心机深沉,早就挖了深深的大坑让弟弟跳,而且庄公还以受害者的身份进行反抗,国内还到处宣扬着庄公的仁慈与忍耐,道德,正义,人和全到了庄公这一边。

在这场政变中,母亲和弟弟无疑都成了庄公立威的棋子,这恰是庄公所急需的。庄公素有大志,他必须通过一件大事震慑国内各种势力。此次平叛,打击了太后和王弟的势力,还有因自己的忍让,讲仁义,政治威望提高了,国内众臣通过此役终于发现庄公并非善茬。

这位郑庄公简直就是楚庄王的翻版,表面装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呀!其实没有此事件,他也会找另一事件代替。正如人身上的毒瘤,小了医生不愿解决,等其大了再解决不显得医生更有功力吗?所以庄公确是个当国君的料,一战而立威,而未来的郑国最终在他手中强大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何正确(多行不义必自毙)(5)

郑庄公

不过话又说回来,《春秋》中还有这么一句“称郑伯,讥失教也。”这是说郑庄公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但如果他真的尽到责任,庄公要承担什么样的政治风险呢?

最好的结局是兄弟听了他的话,两人同心,母亲放弃幻想,不过这种可能性太小了。

第二种就是庄公听从祭仲的意见,提前控制弟弟的权力,或许会少动刀兵,弟弟亦会安然无恙,但共叔段并未谋反,这样处理只会让庄公难堪,会落下不容弟而被世人怪责其小气的恶名,那时的责任就在庄公了。而且母亲偏爱弟弟,绝不会容忍庄公这么做的,到时庄公还背有不贤之子的罪名,将会很被动。不义之人就是庄公了。

还有一种就是共叔段被哥哥劝解后,会自认实力不够,而哥哥又有所察觉,还要继续潜伏积累资本,等庄公出现大错时再寻时机,猛然出手。若这样,隐藏在内的祸事会更可怕,会让庄公的政治成本提高。

看来说教一途对庄公没有好处,还有道义与政权全丢失的可能。

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何正确(多行不义必自毙)(6)

影视剧中的郑庄公

所以庄公选择了下狠手,只有慢慢等待弟弟进入圈套,择机下手,瞬间改变政治格局,才能实现庄公对国家的长期掌控,这无疑是庄公唯一正确的抉择。只有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才可以将母亲与弟弟顺理成章拿下,长痛不如短痛,一次性解决,一了百了。

由此可见,“多行不义必自毙”实际上是郑庄公精心布的一个局,布好了,“子姑待之” 再毙之。难怪人们说郑庄公谋略深远,是春秋时代的小霸,就他这一箭而数雕的奇技,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呀!

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何正确(多行不义必自毙)(7)

或许郑庄公对弟弟布局是特例,应就事论事。但我们又说,即便不是他人故意布的局,多行不义也万万不能自毙呀!像二战的法西斯元凶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坏事做绝了,有几个是自取灭亡的呢?要不是反法西斯力量的强大,说不定许多国家还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古往今来,要削平不义之举,指望“多行不义必自毙”,难矣!实在是需要一些制约的条件呀!

参考资料:《史记》《春秋左氏传》

注:引文皆引自《春秋左氏传·郑伯克段于鄢》,若有失误,请指点,共同学习。

推荐:这位中华圣母:后代不是王侯就是皇后,更有一外孙皇帝再造华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