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杖头木偶戏是中国戏剧表演形式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种类,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同于别的戏剧,杖头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一个在幕后牵引操纵,另一个在台前嬉笑怒骂。走进非遗,传承文化,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木偶戏"演员"的诞生。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1)

江苏省木偶剧团演员 李芳:

我是《琼花仙子》里操控琼花的演员李芳,想要演好木偶戏,除了平时要苦练基本功,木偶本身也至关重要,它外形好看、动作灵活,而这得归功于创作它的能工巧匠。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2)

在古代,杖头木偶又被称为“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木偶。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就杖头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种,各有特色。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3)

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木偶制作师 张宇航:

“糊纸胎”就是要先打好浆糊,然后把报纸一层层糊到石膏制的模具里,大概要糊20层左右才能有足够的坚硬度,木偶头部要糊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糊完以后就轮到了“脱模”,就是把用泥塑制作好的造型通过两步变成纸做的造型:第一步是头部的造型雕刻;第二步是泥塑的造型,需要把它用石膏翻造型后,再用纸浆和报纸去把它糊出一个纸胎,纸胎之后就是整形,它因为热胀冷缩之后可能会有一些变形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用我们一些独特的材质去给它补好,然后再给它上色和化妆。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4)

“90后”的张宇航是扬州市木偶研究所的一名木偶制作师,2020年才开始接触木偶制作。他以前在河南郑州做儿童剧演员,机缘巧合下看到了扬州木偶戏,当时就被精致的偶人造型给迷住了。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5)

张宇航:我之前对舞美制作很感兴趣,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自己亲手制作一个木偶,把它当做自己一个情感的寄托,当看到自己亲手做的木偶在舞台上舞动和演绎的时候,我的内心很满足。

2020年,张宇航举家搬到了扬州,开始学习木偶制作。 让他没想到的是,木偶虽小,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从无到有地走上舞台,需要三十多道工序。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6)

张宇航:最难的就是造型这块,因为我本身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在简单的道具造型上还是可以的,但到整个人脸结构的时候就比较吃力了,造型最难的就是人脸的把控,每个人的脸通过它不同的细微线条的变化,来表现出这张脸不同的情绪,这需要很长时间积累。

尽管入行已经一年多,张宇航到现在还只能做最简单的糊纸胚工序。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7)

张宇航:我觉得每一项工作都是有意义的,虽然是糊头,但我会尽力把每个头都糊得符合标准,每次糊头我都会总结心得体会,这样做有利于木偶的制作。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8)

千言万语,抵不上眼神一瞟。有时候根据角色需要,还要给木偶装入“活眼”、“活嘴”,提高木偶的表现力,增加木偶表演的趣味性和动作性。作为一名90后,张宇航经常会在制作过程中,尝试融入一些高科技的辅助手段。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9)

张宇航:3D打印出来的木偶要比我们手工制作的重,而且它缺乏韧性,做二次造型是比较困难的,它很脆,在装箱的过程中轻微地挤压都会碎掉。像这样的木偶头部,适合的湿度和环境,用个五到十年是没问题的。虽然现在科技在不断地发展,但我感觉这门手艺科技暂时是无法取代的。

看着刻苦认真的张宇航,木偶剧团的戴荣华团长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10)

江苏省木偶剧团团长 戴荣华:

我进团的时候也不是学美术的,后来才开始学的。那时候白天上班学习,晚上就到旅馆里面找旅客,请他们坐在那给我们画素描,我学习了八九年才能够独立制作模型。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11)

戴荣华介绍,因为木偶制作这一行很难也很辛苦,所以像张宇航这样能够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十分难得。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12)

张宇航:如果我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能够给木偶地制作留下一点点属于我的创造和我研发出来的东西,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也是我这一生的目标。

非遗木偶戏传承人(扬州非遗木偶戏)(13)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