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驺虞译文 字解诗经驺虞(1)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

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

于嗟乎驺虞!

解字注释:

驺(zōu)虞(yú,传说中的义兽名,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毛传:“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另一说为古代管理鸟兽的官吏。

茁(zhuó),会意兼形声字,草初生茁壮貌。

诗经驺虞译文 字解诗经驺虞(2)

《说文》:“艸初生出地皃。从艸出聲。”毛传:“茁,出也。”

《说文》:“葦之未秀者。从艸叚聲。”诗集传:“葭,芦也,亦名苇。”

,发语词,无义。三家《诗》作“一”。

,发矢。繁体作“發”,形声字。

诗经驺虞译文 字解诗经驺虞(3)

《说文》:“發,射发也。从弓癹声。”本义为拉开弓射出箭,所以从弓。《说文》“癹,以足蹋夷艸,从癶、殳”。“癶”是两只脚板(止)向外的“剌癶脚”,即卓别林式的外八字步之形。“殳”同“攴、攵”,为手(又)拿棍子、鞭子(丨)抽击物之形,表示强力动作。则“癹”是用双足踏拨草开道之意。开弓发箭,则弓必张开,箭必发出,如脚伸出拨草,故从弓癹声。

,虚数,表示数目多。

豝(bā),母猪。

诗经驺虞译文 字解诗经驺虞(4)

《说文》:“牝豕也。从豕巴聲。一曰一歲,能相把拏也。”毛传:“豕牝曰豝。”豕,甲骨文作

诗经驺虞译文 字解诗经驺虞(5)

,豕即猪,牝为雌性的兽类。

于(xū,或作“亏”,象口气舒畅呼出形,“吁”的本字,《广韵》羽俱切,云母虞韵平声,今读yú。

蓬(péng,草名。即蓬草,又称蓬蒿。

豵(zōng,小猪。《说文》:“生六月豚。从豕,從聲。一曰一歲豵,尚叢聚也。”

译文: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窝小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解题: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歌颂文王教化的诗作,说:“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朱熹《诗集传》发挥此义,宣传“诗教””,说:“南国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齐家以治其国,而其仁民之余恩,又有以及于庶类。故其春田之际,草木之茂,禽兽之多,至于如此。而诗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叹之曰:此其仁人自然,不由勉强,是即真所谓驺虞矣。”

《周易·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休渔、休猎。斧斤以时入山林,不焚林而猎,林官善于管理,休养生息,不竭泽而渔,年年有收成。

有学者认为此诗是赞美为天子管理鸟兽的小官吏的诗歌,还有学者认为此诗是赞美猎人的诗歌。旧说另有乐贤者众多、怨生不逢时、赞驺虞称职等说,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则认为是小奴隶为奴隶主放猪,经常受到驺虞(猎官名)的监视欺凌,有感而作。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自然生息繁盛的小诗,对神兽深怀感恩之心的诗。春夏之交,芦苇茁壮繁茂,蓬蒿绿意葱茏,行走在这草木深密的山野之间,随手拨开密密匝匝的草丛,发现一窝一窝的母野猪、小野猪,三五成群。深山野林里有如此多的禽兽,应感谢驺虞这个神兽,因为它的不食生物仁心护佑,使得众生灵得以繁衍生息。诗人可能想借此以歌国家统治者的神圣与仁政。因为管理者的仁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和大自然是一个道理。

此篇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分歧主要源于对“驺虞”一词的理解。坚持“诗教”的学者们视驺虞为仁兽,认为此诗是描写春蒐之礼的,人们驱除害兽,但又猎不尽杀,推仁政及于禽兽,但是将驺虞解释为兽名最大的缺点是与诗意不能贯通。有人说,“驺虞”是一种义兽,它不食活物,只食死物,有着慈悲心怀;还有人说,诗中的“驺虞”所指并非义兽,而是管鸟兽的官职,指代专门管鸟兽的官吏。《鲁诗》就已将“驺”释为天子之囿,将“虞”释为司兽之官,今人鲍昌《释〈驺虞〉》一文,解“驺”为饲养牲畜的人,解“虞”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的人,将驺虞合训为猎人

总之,这是一首赞美驺虞的诗。现在一般认为是打猎的诗,然而也不能忽视它的诗教内涵。《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先民非常尊重自然规律与生命繁衍,故而以不杀生的驺虞为义兽。今人反其道而行之,哪管子孙后代。

讲析一:

全诗两章,每章三句,

第一章首句“彼茁者葭”,“葭”是初生的芦苇,长势甚好,故用“茁”来形容。用“茁”还有一个好处,一下子就把蓬勃向上的气息散发出来了。此句点明了田猎的背景,当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母猪藏匿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极为隐秘,猎人却能够“壹发五豝”,所获不菲。

第二章首句“彼茁者蓬”,“蓬”指蓬蒿,草本植物。在这里,芦苇也好,蓬蒿也好,都不是什么主角,只是用来点缀鲜花的绿叶。此句指出行猎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浅兽肥,虽然猎物小猪不易被发觉,但猎人仍然能够“壹发五豵”,轻松从容。打猎的地点、背景在变,但猎人的收获同样丰厚,足见其射技之高超。作者截取了行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简笔淡墨,勾勒出猎人弯弓搭箭、射中猎物的生动画面,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关于“壹发五豝”与“壹发五豵”有多种解释。有人说“壹发”是指射出一支箭;有人说“壹”不是确数,“壹发”只是泛指射箭的动作;有人说“壹”是指一打,即十二,“壹发”是指射出十二支箭;还有人说这其实指的是一次驱车狩猎的行为。“豵”是指小猪。其实是雄是雌,是大是小关系都不大,因为这里主要想说明猎物之多,以引出末尾的感叹句:“于嗟乎驺虞”。

讲析二:

古代天子或诸侯围猎,先要用军队或青壮年百姓将围场包围起来,逐渐缩小包围圈。一边走,一边紧缩,一边轰赶,野兽就会逐渐向包围圈中心集中,以便参加狩猎的人射击。在皇家或诸侯的苑囿中打猎也是如此。《左传》诸书就有各诸侯国苑囿名称的记载。这些苑囿一般都有专门的官员管理。百姓是不准入内打猎甚至不能进入打柴割草。这首诗便是对管理官员的赞美,由于他善于管理,所以动物繁殖得很快,一下子就能轰赶出一群野猪,大的小的都有。首章“葭”字写场景,“茁”字点春景。“壹发”写兽盛之景。最后点出驺虞,是着眼处。二章“豵”字见出其蕃衍之盛。诗的两章都只写到“葭”和“蓬”,说明是包围圈刚刚形成,是在苑囿的边缘地带,就已经有了成群的野猪,这是人们一般情况下预料不到的,即在大家还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跑出了那么多野猪,所以,惊呼之后,就是赞美。


更多来自深圳的文化深度解读请关注头条号“文化深圳”

,